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847354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X 页数:119 大小:3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苏教版(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19年2月,教材内容,一、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的编排体系,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例3:除法的竖式,有余数的除法,练习一,例题安排,北师大版,人教版,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再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P1,教学建议,(1)作出示范 (2)模仿体验,P1,2.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体验并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1)用13、14、15根小棒摆正方形,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根、3根?

2、(2)用12、13、14、15根小棒都是摆成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摆成4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1个正方形? (3)如果用17、18、19、20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3吗?,P2,P2,具体笼统的描述,可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最简洁的描述,可能是经过思考由左边的思维水平上升到右边。,3.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笔算。,(1) 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 第一步,介绍竖式的“除号”及其写法。 第二步,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般是“除乘减”三步。,(2)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 第

3、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列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商和余数。 第二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并注意竖式中的余数。,P4,人教版,学具,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P5,4.结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 第二层次: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数。,找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体会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正确写出单位名称。,除法解答或

4、乘法解答。,联系实际,或是去掉余数,商增加1,或是去掉余数,商不变。,P7,开放性问题:突破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思考题的价值:渗透乘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关系,P7,好题推荐,第二单元 时、分、秒,教材的编排体系,例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 例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时、1分实际有多长 例3、例4: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 例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秒实际有多长。,时 分 秒,练习二,例题安排,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读、写整时。,时间是按顺序变化,“:”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规范使用名称,P8,教学建议,2.了解钟面上的“格”,教

5、学1时、1分的概念。,(1) 认识钟面上的“格”,(2) 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3) 理解时、分之间的进率,P9,最表象地描述变化,量与量的变化,抽象出时与分的关系,3.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1) 不接近整时的时间。充分利用例题的内容,还可以把上述三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时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P11,4.接近整时的时间。,P12,学生最易错处,5.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认识秒 (1)在跑100米的场景里引出“秒”。 (2)用“最长”“最细”形象地描述秒针的特点,使学生一眼就能识别秒针,并区别于分针和时针

6、。 (3)利用钟面上1小格扇形色块,介绍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指出了秒的概念。 (4)最后同时观察钟面上时针和秒针的转动,得到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课例:秒的认识(潘雪琪),体验秒,“立竿测日影”是古人的一种计时方法。其原理是:晴天,把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会看到它的影子;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如上午8时和11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不同;邻近几天的同一时间,同一根竹竿的影长基本相同;如果间隔天数很多,即使同一时间,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会有明显差距。,P14,课程整合,将本册教材中认识秒和音乐课进行整合。 活动一,体验1秒的长短,让学生用声音或者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 活动二:感受10

7、秒,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音乐,当认为10秒到了就喊“停”,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1秒的体验去估计10秒; 活动三:听一段音乐(30秒),音乐停止后让学生估计有多长,看看谁估得准,学生在有10秒体验的基础上估30秒; 活动四:同唱一首歌,唱完后估计这首歌有多长。 通过1秒、10秒、30秒、同唱一首歌等活动加强对秒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身体秒表”。,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教材的编排体系,例1: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几 例2:三位数的意义(组成),直观认识一千 例3:三位数的读与写 例4:认识算盘,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例5:认、读、写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 0的四位数,末尾

8、有0的四位数 例6:直观认识一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例7: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 例8: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例9: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教学三位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千”的观念。,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例题安排,1. 教学千以内的数,调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设计符合儿童认数特点的教学线索与方法。,P28,教学建议,设计认识一千的两条线索,逐一计数: 体会相邻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按百计数: 突出了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P29,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和一千,P34,2. 教学四位数和一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给他们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1)

9、 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让学生体会数的组成,试着读数和写数。 (2) 按两条线索教学一万,形成数位顺序表。 (3) 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P39,3. 在开放的情境里比较数的大小。,例题的题材 比较的思路和方法 自选两种商品比较价钱,P43,4. 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标准化的叙述,P45,巩固对近似数的描述,P44,5. 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综合性问题: 用符号表示、推理,好题推荐,挑战活动:数一百,挑战活动:数一千,第一步:我先数出了100粒大米。,第二步:我给100粒大米称重,重量是 2.1克。,第三步:我往碗里加米。,100粒大米是2.1克,一万里面有一

10、百个100,一万粒大米就是2.1100=210克。,挑战活动:数一万,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的编排体系,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加减法; 2.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例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例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例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例4:笔算两、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加法的验算; 例5:笔算连续进位的加法; 例6: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11、减法的验算; 例7:笔算隔位退位减法。,例题安排,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方法一:40+20=60 5+3=8 60+8=68 方法二: 45+20=65 65+3=68 方法三: 45+3=48 48+20=68,转化,P59,教学建议,2.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P66,3.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1)一步加、减法的问题,主要是相并关系的问题和相差关系的问题,注意提炼数量关系。,P62,(2)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步

12、骤 列式计算 检验结果 给出答案,P63,4.突破连续进位、连续退位、隔位退位等计算难点。,P70,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P77,学习难点:,305-168,20234172。思路: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但十位是0,就用4减2;十位0减3不够,向百位借1,结果是172。 2023478。思路: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但十位是0,就向百位借1到个位,12减4得8;十位0减3不够,向百位借1,结果是78。 20234178。思路: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12减4得8;前面20减3得17,结果是178。,常见错误:,课例:隔位退位减(王凌),

13、1行为操作,理解算理。 教师出示例题:202-8。让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202-8究竟怎样算呢?我们一起来请计数器帮帮忙好吗? 202在计数器上怎么拨? 202-8,我们一起来看:个位上只有2颗珠,不够减8怎么办呢? 生:问十位借。 师:十位没珠呀? 生:再问百位借。 师:退一当几? 生:退一当十。 师:谁来拨给大家看看? 学生边说边拨珠:百位退去1颗珠,在十位上拨上10颗珠。 教师再在十位退去1颗珠,提问:这时个位应该有多少颗珠?(12)12减8得?(4)那十位上还剩多少颗珠?(9颗)你怎么知道的?(刚才有10颗珠,借给个位1颗,还有9颗。) 师:这个拨珠过程看清楚了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

14、(师生共同完成拨珠过程。) 教师在拨珠过程中重点提问:个位2不够减8怎么办?十位没有珠怎么办?百位退1退到哪一位?退1当几?十位再向个位退1,还有几颗珠? 通过两次在计数器上的拨珠,学生初步理解了算理。,学习难点:隔位退位减,学习难点:隔位退位减,课例:隔位退位减(王凌),2表象操作,巩固算理。 师:如果总是靠拨珠完成计算是不是很麻烦?我们可以把拨珠过程画下来。 教师与学生一起边说计算过程边画图(在第一幅图上逐步完成计算过程,最终得到第三幅图): 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提问:十位上还剩几颗珠?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百位退1到十位,十位有10颗珠;又借给个位1颗,还剩9颗珠。 画“计算过程图”的

15、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重温刚才的拨珠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进行拨珠活动”,这是学生继续学习竖式时的“脚手架”,对“十位上剩下9颗珠”这一学习难点进行知识内化,也是下一个环节对“0上打点想作9”进行思维“压缩”的基础。,3符号操作,形成算法。 师:如果每次算减法都让你画个图,方便吗?我们可以利用竖式来计算。个位2减8够吗?(不够)怎么办?(向十位借1)十位上也没有珠呢?(向百位借1) 教师在百位打退位点,同时提问:百位退1到哪位?(十位)十位上有几颗珠? 教师在十位打退位点,同时提问:十位再向个位退1,这时十位还有几颗珠?为什么?也就是说,0上打点可以想作几?(0上打点想作9)教师再请一个学

16、生回答,并提问“为什么”。 师:个位上现在是多少?(12)12减8得4。十位现在还有几颗珠?(9颗)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快?(学生再次回答刚才十位的拨珠过程)是啊,那0上打点想作几?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紧紧围绕刚才的拨珠活动,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思维。同时,反复地提问“0上打点想作几”,使学生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数学知识进行思维压缩。 4形成记忆模块,提升计算技能。 教师依次逐题请学生计算:306-9,100-3,1002-3。 反馈时重点提问:0上打点想作几?选择306-9,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再逐题出示202-38、1004-238和4003-2124,让学生计算。以20238为例,反馈时教师重点提问:十位0上打点想作几?十位这时只要计算几减几?,学习难点:隔位退位减,课例:隔位退位减(王凌),5.充分发挥不同计算题组的教学功能。,退位,加法和 减法的关系,P79,P82,6.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估算,计算,P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