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6844476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00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 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 漫谈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 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 海南医学院选修课 临床免疫学进展(讲座) 引言 图1. 各种免疫功能紊乱后引发的相关疾病 HIV感染后恶液质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s病 促进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或防止功能 降低的疗法,称为免疫增强治疗,所用药 物称之为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or)。 用于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疗法,所用 制剂称为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 (一)环孢素A (Cyclosporin) 1969年瑞士山道士公司进行抗真菌

2、药物筛选, 发现的具窄谱抗真菌活性的环孢素A。 1974年进行免疫活性研究。 1983年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肾移植。 目前应用CsA移植器官,最长存活时间 超过25年。 作用机制选择性作用T淋巴细胞,抑制其增殖。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 (二)西罗莫司(Sirolimus) 1975年抗真菌药物筛选时被发现,因活性不 强被放弃。 1984年发现与FK-506结构相似,被启动重新 研究。 1989年证明可延长实验动物器官移植存活率。 目前进入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抑制T、B淋巴细胞对IL-2的敏感性。 启示一: 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筛选的模型 存在缺陷。

3、 启示二: 对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微生物次级代谢 产物。结构上的相似性可能提示功能上 的相同,甚至是优越性。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or) 乌苯美司 (Ubenimex) 1.目前唯一应用于临床的微生物次级代 谢产物来源免疫增强剂。 2.上世纪70年代由日本科学家梅泽滨夫 从橄榄网状链霉菌发酵产物中获得。 3.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促进宿主细 胞免疫功能的双重功能。 4.无明显毒副作用。 一、筛选模型需进行创新和改良 研发瓶颈研发瓶颈 图2. 本课题组筛选用的部分实验标本 二、微生物资源的枯竭 图3. 不可培养微生物(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4、bacteria) 解决之道解决之道 二、将目光投向过去没有涉猎过的新 天地。 一、不断设计、改进出新的分离培养 方法,创造新的筛选模型。 图4. 发现于热泉中的Taq酶 图5. 海南东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1. 红树林处于 海洋和陆地之 间的潮间带, 该地区土壤湿 润、高盐、强 酸性。 图6. 课题组在文昌清澜港红树林采样 2. 海南红树林 湿地位于热带与 亚热带过渡带海 岸,其群落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境多样性在 国内红树林分布 地区均达最高。 图7. 被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 名录的海南东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图8. 全国红树林资源分布范围示意图 3.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唾手可得。

5、免疫调节剂筛选流程 样本采集与分离纯化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效果测定 发酵上清液收集、过滤 体液免疫固有免疫细胞免疫 前景展望 1. 工作强度大,投资周期漫长。 2. 涉及学科门类多,风险较大。 3. 最终产品化概率低。 梅泽滨夫(19151986) 卡那霉素(Kanamycin) 博莱霉素(Bleomycin) 乌苯美司(ubenimex) 亮肽素(leupeptin) 吡喃阿霉素(Pirarubicin) 抑麋蛋白素(chymostatin) 表1. 华东医药历年净利润及每股收益 苏轼 九 死 南 荒 吾 不 恨 兹 游 奇 绝 冠 平 生 图10. 儋州东坡书院苏轼立像 六 月 二 十 日 夜 渡 海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