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18880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7.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2,本章内容,4.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4.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及特性 4.3 细胞表面及其功能 4.4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3,质膜与细胞内膜,4,细胞的生物膜体系,5,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6,与细胞膜相关的概念,细胞被(cell coat)- 糖蛋白、糖脂 的糖链向膜外伸展、交织而成的毯状构造。也称糖被(glycocalyx)。 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由细胞被、 细胞膜和胞质溶胶 构成的复合结构。 广义上,还包括鞭毛、纤毛、微绒毛等表面特化结构 & 细胞连接。,7,细胞表面的范畴,8,4.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膜 脂 - 构成膜的主体 蛋白质

2、 - 参与构成膜主体 糖 类 - 3%10%(糖脂、糖蛋白) 水 - 膜的内外表面,80自由水 无机盐 - 少量,为膜蛋白组分 不同细胞的膜,三种主要物质比例相差大,9,膜中各成分的比例,10,膜结构研究的好材料,11,红细胞,Red Blood Cell是结构最简单的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 质膜是红细胞惟一的膜结构; 红细胞质膜易于提纯和分离; 人们对膜结构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对 红细胞膜结构的研究。,12,红细胞膜超微结构,13,4.1.1 膜脂 (磷脂、糖脂、胆固醇),1、磷脂 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神经鞘磷脂 (鞘磷脂) 磷脂酰肌醇 磷脂酰丝氨酸,14

3、,卵磷脂的结构,l 头部: 胆碱+磷酸+甘油 极性、亲水 l 尾部: 脂肪酸 非极性、疏水,15,磷脂分子的性质,16,脂质体(Liposome),除作为生物膜的研究模型,更重要的用途是作为临床上各种药物的载体;遗传性疾病基因疗法中靶基因的运载体,可将靶基因高效率地导入待治疗的细胞。,17,脂质体的形成,18,2、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 兼性分子 极性头部 非极性尾部 功能 :增加膜稳定性, 调节膜流动性。,19,胆固醇与磷脂的关系,20,3、糖脂的结构与功能,糖脂磷脂衍生物 糖基取代磷脂头部的磷酸胆碱。 糖脂功能:膜受体。,21,4.1.2 膜蛋白种类、 分布和功能,膜蛋白 约占细胞总

4、蛋白 25 膜各种功能的执行者 1.按位置分: 外周蛋白膜内外表面 镶嵌蛋白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or 跨膜存在(跨膜蛋白),22,膜蛋白的种类和位置,23,24,2.按膜蛋白与膜脂的相互关系分:,以单一的螺旋形式伸展越过脂质双层的跨膜蛋白 以多个螺旋形式多次越过质膜的球形蛋白 位于质膜内表面的膜外在蛋白 位于质膜外表面的膜外在蛋白 位于膜脂双分子层内表面的膜外周蛋白 位于膜脂双分子层外表面的膜外周蛋白,25,3.按功能分:,运输蛋白 连接蛋白 受体蛋白 催化蛋白,26,本章内容,4.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4.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与特性 4.3 细胞表面及其功能 4.4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5、27,4.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及特性,4.2.1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eg: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28,流动镶嵌模型,29,流动镶嵌模型要点:,强调了膜结构的流动性。 强调了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 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30,4.2.2 细胞膜的特性,1、膜的不对称性(膜脂、膜蛋白不对称),31,2、细胞膜的流动性, 膜的动态结构,由膜分子的运动决定。 磷脂双分子层具流动性。 生理温度下,处于液态与晶态间的过渡状态 -液晶态(由磷脂的各种运动引起)。 温度下降,液晶态 晶态, 温度上升,晶 态 液晶态, 这种膜状态的改变称为 相变

6、。 引起相变的临界温度称为相变温度。,32,膜脂的运动,温度高于相变温度 液晶态的膜脂流动,即膜脂分子的运动 。 其运动方式有以下四种: 翻转运动 测向扩散 钟摆运动 旋转运动,33,膜脂的流动性示意,34,膜蛋白的运动,细胞膜脂的运动使膜蛋白产生了运动。 膜蛋白的运动方式: 转动 侧向扩散(在磷脂海洋中漂浮的冰山) 证明膜蛋白流动性的实验: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35,人鼠细胞杂交实验,36,3. 细胞膜的选择透性,选择透性(半透性):让部分物质通过。 细胞膜对不同性质物质的通透性差异大 一般地: 脂溶性 、分子小、不带电物质易透过。 eg: 水分子、磺胺药,易透过膜,37,本章内容,4.1

7、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4.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与特性 4.3 细胞表面及其功能 4.4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38,4.3 细胞膜的功能,保护屏障、物质和信号交换的门户 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能量转换、 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细胞凋亡,39,4.3.1 细胞膜的概念,功能: 支撑保护、物质交换、 信息传导、 细胞识别、 细胞通信、 细胞连接、 ,40,4.3.2 物质转运功能,不同物质(小分子、大分子) 以不同方式转运。 1.跨膜转运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小分子) 2.膜泡运输 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大分子),41,物质的跨膜转运概况,42,1、跨膜转运,(1)被动运输:不需耗能

8、,顺浓度梯度。 (2)主动运输:需耗能、膜蛋白,逆浓度梯度。,43,(1)被动运输,简单扩散(自由扩散)-仅要浓度梯度 易化扩散(帮助扩散)-还要载体蛋白 通道扩散 -还要通道蛋白,44,小分子穿膜转运图解,45,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又称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它不要膜蛋白的帮助,也不消耗ATP, 仅靠膜的两侧被转运的物质保持一定的浓度差。,46,易化扩散(帮助扩散)图解,47,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 特点: 1.具有特异性; 2.参与被动运输; 3.参与主动运输。,48,载体蛋白的工作原理,49,通道扩散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

9、转运, 典型的膜通道: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离子通道蛋白(ion channel) eg: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的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转运的特点: 1、速度快(百万每秒,比载体快千倍); 2、选择性:Na+ K+ Ca2+ Cl-通道不同; 3、多数非持续开放(闸门控制); 4、被动转运,无需ATP。,50,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已发现通道蛋白50多种,主要是离子通道(ion channel)。 通道蛋白持续开放的、非持续开放(闸门) 闸门通道(gated channel):间断开放通道。,51,闸门通道(gated channel), 电压闸门通道-电位差变

10、化时开放 。 (要电压刺激) 配体闸门通道-配体受体结合时开放 (要配体刺激) 离子闸门通道-离子浓度变化时开放 (要离子刺激),52,配体闸门通道图解,53,电压闸门通道示意(动画),54,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 水的分子通道,在哺乳动物已发现有13种水通道蛋白,构成水通道蛋白家族 。第一个水通道蛋白 AQP1于 1988年发现,是人红细胞膜的一 种主要蛋白。它可使红细胞快速膨胀和收缩以适应细胞间渗透性的变化。AQP1蛋白也存在于其他组织的细胞中。AQP1能让水自由通过,不许离子或其他小分子通过。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 教授因发现水通道

11、蛋白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水通道蛋白与肺水肿” “水通道蛋白与脑水肿”,“腹泻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与分布研究”,55,(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特点: 消耗ATP、需要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 类型:1.ATP直接供能的 (离子泵) 2.ATP间接供能的(协同运输) 3.光能驱动的 (光驱动泵),56,主动运输的三种基本类型,协同运输,ATP驱动泵,光驱动泵,方向!,57,1.ATP直接供能的主动运输,钠钾泵(Na+-K+ 泵)-转运 Na+、K+ 钙泵( Ca2+ 泵)- 转运 Ca2+ 氢泵( H+ 泵)- 转运 H+ 泵的本质:有ATP酶活性的蛋白。,

12、58,钠钾泵(Na+-K+ pump),又称Na+-K+ ATPase 或 Na+/K+交换泵。 存在于一切动物细胞的质膜上。 由两个亚基( 、 )构成。 亚基多次跨膜蛋白。具ATP酶 活性,有Na+和K+的结合位点。 亚基具组织特异性,糖蛋白。,59,钠钾泵的结构特点,60,钠钾泵的工作机理,在细胞内侧亚基与Na+结合促进ATP水解, 上的一个天冬氨酸磷酸化引起亚基的构象变化,将Na+泵出胞外。 同时,胞外的K+与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亚基构象变回原状,将K+泵进细胞,完成一个循环。,61,钠钾泵的工作原理 (每秒运转1000次),62,钠钾泵工作原理示意,63,2.ATP间接供

13、能的主动运输 协同运输,利用离子泵所产生的离子浓度差(势能) 同向伴随运输 (cotransport symport) 反向伴随运输 (cotransport antiport),64,协同运输示意图,单向运输 同向伴随运输 反向伴随运输,65,葡萄糖与钠离子的同向伴随运输,66,伴随运输(共运输)动画,67,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肠腔中葡萄糖的过程,68,2、膜泡运输,(1)特点: 膜的变形与断裂 消耗能量 转运大分子 主动运输,69,胞吞作用: 吞饮作用- 对液体or小颗粒 吞噬作用- 对较大颗粒 受体介导入胞作用- 特异吞噬or吞饮,需膜受体。 胞吐作用: 细胞分泌 、 废渣的排除。,(2)分

14、类,70,71,胞吐作用,72,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73,LDL(胆固醇)颗粒的结构,74,胆固醇入胞示意图,75,4.3.3 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通讯,1、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识别 2、细胞通讯的机制,76,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示意图,77,1、细胞表面受体 与 细胞识别,(1)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膜受体。 细胞表面能结合配体产生生物效应的膜蛋白分子。多为糖蛋白,种类多 ,结构复杂。 (2)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 通过膜受体对其他细胞及各种化学信号分子的认识和鉴别。,78,细胞表面受体举例,79,细胞表面受体分三类,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15、(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 酶偶联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第一类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 后两种存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80,81,2、跨膜信息传递的机理,(1)环腺苷酸信号通路cAMP信号体系 受体-激活型激素受体(Rs)或抑制型激素受体(Ri); 调节蛋白-G蛋白-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 腺苷酸环化酶(AC)-使ATP 成 cAMP,82,刺激型与抑制型G蛋白的作用,83,cAMP信号通路示意图,84,cAMP信号通路示意图,85,环腺苷酸信号传递的机理, 配体(第一信使)结合受体; 受体释放信号给G蛋白 ; G 蛋白结合GTP被激活 ; 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AC使ATP变成cAMP (第二信使) cAMP在细胞内产生生物学效应 eg:激活蛋白激酶A,86,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87,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激素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