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心理形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0841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异心理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差异心理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差异心理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差异心理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差异心理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差异心理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异心理形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差异心理的形成,第一节 生物根源,生物学差异两性差异心理发展和展示的前提和最初的开端 两性的生物特性与两性的心理行为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先天和后天的辩证观,一、两性差异的生物学过程,分为几个步骤: 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 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 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一) 性别的遗传决定,遗传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染色体 46条,23对 性染色体携带着生命所必需的影响性决定和男女分化的基因 女性的X染色体较大 男性的Y染色体较小(1/3 , 1%),22对常染色体 1对性染色体,XX XY,(二)性腺与性激

2、素,染色体性腺 性激素-两性进一步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男性 睾丸 睾丸酮 女性 卵巢 雌激素和孕激素 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只是量上不同。,(三)性激素与大脑分化,1.下丘脑 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激素的不同:,2.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对大脑两半球分化产生影响,因而雄性激素在发育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同样可能影响两半球的组织发育。 左半球在还没有雄性激素分泌时就开始发育了。右半球发育晚,在它的发育关键期内已经具有雄性激素,由此它的组织发育较多地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女性胚胎中的雄性激

3、素的含量不多,受其影响也小。 这也许是女性言语发展早和功能单侧化程度较差的原因之一。,(三)性激素与大脑分化,二、性激素与行为,两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形成两性不同的性腺,此后所有的两性生理、解剖学的分化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完成,而且性激素还对有机体的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三、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性别同一性 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 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

4、的核心和关键。,性别同一性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 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1、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 2、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 性别同一性的不同决定两性行为、人格等方面的差异,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不是决定男女性别行为的主要原因。,四、生物学上的优势,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 世界各国,不论其文化背景方面有多大的差别,女性都比男性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生物学

5、的先天倾向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而两性差异生理过程方面的表现是很有限的,有时甚至不如个体差异明显,理解上要注意。,五、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一)两性差异心理与遗传 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 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只占全部染色体的不到2%,其中多于98%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 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二)两性差异心理与性激素,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 1、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 2、对抚养行为的了解 3、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 女性易变的、感情脆弱的?,(三)差异心理与解剖构造,1、最根本的解剖学差异为第一性征差异(生殖器差异) 2、两性解剖学差异另

6、一表现两性脑组织的差异 现代脑科学的发展肯定了两性脑组织上的差异主要在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 在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反馈环路中,下丘脑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决定垂体分泌是周期性的还是非周期性的。这对人类的行为有某些作用(性行为和侵犯行为)。 男性大脑两半球的专化性比女性显著。,(四)差异心理与生理机能,两性生物特性的差异,也在生理机能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体能、生理成熟。这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不同的关联。,第二节 差异心理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变异,不同文化间性别角色差异显著。 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文化分为: (1)狩猎与采集 (2)园艺文化 (3)农业文化 (4)

7、游牧文化 (5)工业化社会 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 男女虽然有生物学意义的性别差异,但有极大的可塑性 社会文化的作用,二、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 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它来自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对待两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三、大众传播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成为塑造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展示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常会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期待,并最终会影响人们的性别行为和心理,第三节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两种重要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内在机制: 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 模仿学习与认知发展,1、什么是性别

8、角色 时蓉华认为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化 所谓性别角色化,从个体来说,就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一、性别角色的含义及发展,二、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儿童的抚养者 心理行为的塑造者 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的表现: 控制调节 执行强化 成为榜样楷模,父母,(一)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的程度,研究结果不一致。 对男孩女孩家长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按生物性别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的 表达爱与关注方式不同 父母与孩子相互作用的量 言语相互作用的

9、量 情感的相互作用 父母对孩子施加的限制,儿子 显著的运动行为 女儿 触摸,(二)性别定型的塑造,两性性别定型化的心理行为主要是父母和其他代理人按照基于文化背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模式加以塑造的。他们所具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到他们对两性儿童施加的社会压力,使其心理行为适合于各自的生物性别。,两性性别定型化行为的塑造主要通过强化实施 适合生物性别的心理行为 鼓励 肯定强化 不适合 惩罚 否定强化 有趣的倾向: 女孩 适合鼓励 不适合-很少惩罚 男孩 适合-很少鼓励 不适合-更多的惩罚 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父母往往更注意培养男孩不要有“娘娘腔”而不太在意女孩的“假小子”行为。,通

10、常男孩比女孩受到更多的处罚,特别是身体的处罚 父母在养育活动中无意于塑造两性差异,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两性差异心理的形成。,(三)父母的性别与子女的性别,性别交叉影响: 父母均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子女更为严厉,对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子女更为宽容。,三、模仿学习与认知发展,(一)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 是一种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行为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在相似情境中表现出类同行为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传递的一种心理机制。 多数有关性别定型的研究都强调了模仿和认同在获得性别定型行为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直接的强化+模仿 父母-抚养者-榜样楷模 更多模仿同性榜样 模仿学习也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认知

11、发展,麦考比杰克林对“获得”与“表现”的区分 获得行为可以是没有性别定型的 而表现的行为则可以是有性别定型的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关键在于让儿童通过认知的发展,建立性别同一性 米谢尔:促使儿童对性别定型了解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直接的、间接的),第四节 性别差异心理发展的阶段,一、产生性别偏好的阶段 23岁 男孩女孩有较明显的对不同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 3岁 开始个人偏好与社会性别角色相联系,真正的性别偏好形成 4岁 明显的稳定的偏性选择 二、采取适性行为的阶段 46岁开始表现出性别定型的行为,三、性别角色认同的阶段,女孩比男孩早 女孩采取适性行为与性别角色认同是同时的,即两阶段合一 男孩两阶段是相

12、继的,最基本的解释: 母亲是孩子最初角色认同的榜样 男孩须打断此认同,榜样转移,转折较困难 强化。男孩不适性的行为受到更多的惩罚,也许就是为了阻断男孩与母亲的认同。 迫使男孩的性别定型更充分。 惩罚强化的负作用-男性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女性角色产生很大的敌意,女性对男性心理行为和男性角色很少有敌意。 加之男性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孩虽然性别定型很严格,但不一定很好地认同于男性的性别角色; 女孩虽然很好地认同于女性性别角色,但性别定型不很严格。,复习思考题,1、性别差异心理形成的生物根源、社会根源有哪些? 2、性别差异心理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3、试述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4、模仿学习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