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防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03700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白蛾的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美国白蛾的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美国白蛾的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美国白蛾的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美国白蛾的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白蛾的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白蛾的防治(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白蛾 1.分布 国际: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为国际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原产北美,广泛分布在美国各地、加拿大南部及墨西哥局部地区,分布区域从45 N延伸到30 N,20世纪40年代,通过人类活动和运载工具传播到欧洲,首先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附近,后相继传入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50年代传入奥地利、前苏联,60年代传入波兰、保加利亚,70年代传入法国。1945年传入日本。1958年传入朝鲜,目前已传播到欧亚1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 中国于1979年在辽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此后扩散至陕西、天津

2、、北京、河北、上海、安徽。 1982年传入山东荣成,此后在山东省呈扩散加快态势。继威海、烟台、青岛、潍坊、东营、滨州先后发生后,2007年淄博、德州、聊城、济南、泰安、沿黄河生态林相继发生;2008年临沂、日照也有发现。目前除莱芜、济宁、菏泽、枣庄、莱芜尚未见报道外,其余13市均有发生。,2, 危害 美国白蛾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 、危害期长、传播途径广,其寄主包括果树、林木、蔬菜、花卉等。在美国受害阔叶树有100多种,在欧洲寄主植物多达234种,分属50余科。中国已发现被害植物130余种,分属47科。美国白蛾初孵幼虫食卵壳,并于卵壳周围吐丝缀连树叶结网幕,13龄群居在叶背面取食叶肉组织,

3、使被害叶片呈透明状。幼虫4龄前群居于网幕内生活,随虫龄增加网幕扩展,5龄后抛弃网幕个体生活,食量剧增,可将叶片食光。末龄幼虫的食量达最高峰,很容易将寄主植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严重危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生态损失。,杨树被害状,法桐被害状,法桐被害状,幼虫在网幕中危害,幼虫扩散危害,美国白蛾发生程度,3 形态特征 成虫 越冬代雌成虫前翅为纯白色,1、2代有少数的褐色斑点,前足基节、转节、腿节为桔黄色,胫节、跗节为白色。各代雌成虫明显大于雄成虫,越冬代雌成虫小于1、2代雌成虫。不同世代雄成虫形态差异较小。 卵 形态初产的卵为嫩绿色,卵块平均卵粒数有550-750粒,个别卵块多达1500-200

4、0粒。球形,表面布满有规则的凹陷刻纹并被覆一层疏松的白色成虫体毛,近孵化时先变成黄褐色,后变成灰黑色。,雌成虫,雄成虫,卵,幼虫:美国白蛾的幼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为黑色即“黑头型”,另一类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为橘红色即“红头型”。从美国白蛾在北美洲总的分布情况看,红头型在美国南部占优势,而在美国北部及加拿大,黑头型明显占优势,日本、朝鲜和欧洲各地都是“黑头型”。我国的美国白蛾幼虫为黑头型,身体细长,圆桶状。老熟幼虫体长28-35 mm,头黑色有光泽,身体为黄绿色至灰褐色,背方有一条灰黑色或深褐色的宽纵带,上面着生黑色毛瘤。体侧淡黄色,着生橘黄色毛瘤。气门周围散布淡灰色不规则

5、小斑纹,侧线及气门下线黄色,腹面灰黄色至淡灰色,腹足黑色有光泽,幼龄幼虫,幼虫取食,幼虫蜕皮,老熟幼虫,蛹 暗红褐色,长8-15 mm,宽3-6 mm,头部、前胸和中胸布满皱纹,后胸及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而凹的刻点,雄蛹背中央有一条纵脊。腹部末端有排列不整齐的臀棘10-15根,臀棘末端膨大呈喇叭口状。,4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4.1 生活史 美国白蛾在我国1年发生2-3代,以滞育蛹在树皮缝、树洞、枯枝落叶下、地表土石块下、建筑物缝隙越冬。最初传入山东时1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为不完整的3代,以滞育蛹越冬。近几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山东省东营市、潍坊市乃至全国许多地区普遍发生了第3代

6、。,4.2 生活习性 成虫 成虫多于傍晚黄昏时飞翔到居民点及其周围,选择嗜好植物上栖息,白天隐蔽于树叶背面或草丛中不取食,有趋光性。 雌成虫寿命一般5-8 d,雄成虫4-7 d,成虫一次飞翔距离在1 000 m以内。大多数成虫一生只交配一次,少数有2次交尾习性。交尾结束后,雌蛾便开始产卵,卵一般产在树冠外围的叶背面。成虫产卵时间较长,在白天黑夜均可进行,有时长达2 d以上。1头雌成虫一般只产1个卵块,大部分卵为第1天产下。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雌蛾产的卵为紧密单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有一层致密的雌蛾腹部脱落的体毛保护。,幼虫:初孵幼虫食卵壳,并于卵壳周围吐丝缀连树叶结网幕。1-3龄群居在叶背面取食叶

7、肉组织,使被害叶片呈透明状的“白叶”,幼虫4龄前群居于网幕内生活,5龄后抛弃网幕个体生活,食量剧增,可将叶片食光,末龄幼虫的食量达最高峰,约占幼虫期取食量的50 %以上,很容易将寄主叶片全部吃光,造成严重危害。幼虫历期30-40 d,在网幕内生活20 d左右,占整个幼虫期55 %-60 %。,4.3 美国白蛾的适应性 化性改变 在原产地北美从北向南不同的气候地区,美国白蛾1年可发生1代、2代、3代甚至4-5代;在前苏联南部,1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出现不完全的第3代;在1年发生2个完整的世代,有第3代幼虫,但在未化蛹越冬之前就被冻死。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地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温暖,并且有足够

8、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生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证实美国白蛾的生活周期已经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其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从约为800日.度减少为724.4日.度。,寄主选择 美国白蛾的寄主范围很广,在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的寄主超过600种。美国白蛾对红花槭、糖槭 、山胡桃、大红槭、红橡木、白麻栎、黄栎和板栗、橡树.等寄主表现出不同的嗜好程度:美国白蛾偏好山胡桃,其次是红橡木、黄栎、大红槭和白麻栎,最不喜欢红花槭、糖槭和板栗橡树。 美国白蛾一般情况下不危害针叶树,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同其它特性一样也发生了改变,在北美,桑.

9、和白蜡槭.广泛存在,但受害并不严重。然而,美国白蛾传入到欧亚大陆之后,桑和白蜡、槭、法桐、杨树却成为它嗜好的寄主。,4.4 性信息素 应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以监测美国白蛾成虫发生期。日本千田修治等在1992-1994年对东京和大阪的成虫发生期进行监测,发现该虫在日本南部1年发生3代,3代成虫的始、盛、末期因地而异。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及庄河两地对美国白蛾成虫发生规律监测的结果表明:该虫在辽东地区年发生2代,成虫的始、盛、末期因世代、年份及地点不同而不同。应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美国白蛾是当前森保工作者最关切的内容之一,并且已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美国白蛾的效果往往

10、受到诱捕器设置高度、密度、虫口密度及气象因素等因子的影响,而且该技术主要使用于虫口密度较低的地点和年份。,4.5 天敌的研究 美国白蛾的天敌分为捕食性的和寄生性的2种,包括脊椎动物的两栖类、鸟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蜘蛛、昆虫、蜈蚣等,另外还有病毒类。其中以昆虫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美国白蛾在北美的捕食性天敌近34种,寄生性天敌有50种;国内对美国白蛾天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杨忠岐(1989)打破了传统的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的模式,而是在国内筛选出寄生率很高的天敌周氏啮小蜂。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等疫区采用这种以虫治虫及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

11、,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4.7 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现状 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发生,且在2006年呈现出大暴发态势,2006年京、津、冀、辽、鲁5省市共发生美国白蛾234, 300 hm2,共完成防控面积601, 300 hm2。据2007年秋季普查结果,全国美国白蛾发生面积277, 300 hm2。2008年全国美国白蛾防治任务为453, 300 hm2。为了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国家林业局于1999年启动了京、津、冀美国白蛾工程治理项目,工程区涉及3省(市)67个县(区),2007年又启动了京、津、冀、辽、鲁美国白蛾工程治理项目。,防治措施,海关、码头、 各种车辆、飞机等。 人员携带。 疫情监测, 报告,摘除幼虫网幕 挖蛹 灯光诱杀成虫,白蛾周氏啮小蜂 (6上、7中下、 9下58茧亩 病毒制剂200倍液,植物源农药 生物源农药(苦参 碱、森得保、 阿维菌素、 灭幼脲、BT等),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白蛾周氏啮小蜂幼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