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795568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案例分析剖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Alvar Aalto,18981976, Alvar Aalto (18981976),“建筑师的任务是给予结构以生命。”,1898年2月3日生于芬兰的库奥尔塔内小镇; 1916年至1921年在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Helsingin Teknilien Korkeakoulu, Helsinki)学习; 1921年,在芬兰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到很多中欧、意大利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旅行; 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Jyvaskyla)和土尔库市(Turku)创办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1924年,他与设计师阿诺.玛赛奥(Aino Marsio,18941949)结婚,共同

2、进行长达5年的木材弯曲实验,而这项研究导致了阿尔瓦.阿尔托20世纪30年代革命性家具设计的产生; 1927年获芬兰剧院和维普里市立图书馆竞赛第一名; 1928年阿尔托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同年,设计了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1929年,按照新兴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想同他人合作设计了为纪念土尔库建城70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会的建筑。首次尝试采用胶合板用于家具设计;,1937年设计巴黎世界博览会芬兰馆。担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 1938年第一次前往美国,并进行了美国巡展; 1939年获法国荣誉骑士勋章,设计了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担任芬兰普通住宅展的委员会主席;,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客

3、座教授; 1949年妻子阿诺去世,阿尔托辞去美国的工作,回芬兰专注于设计; 1952年与另一位建筑师艾丽莎. 玛奇纳米(Elissa Makiniemi)结婚; 1955年担任芬兰科学院院士。参加瑞典赫尔辛堡展览; 1958年获得威尼斯美术学院荣誉校友称号,获的芬兰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获柏林美术学会杰出成员称号; 1960年获得位于特隆赫姆的挪威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头衔; 1963年成为以色列国际艺术和科学学会会员,获苏黎世瑞士联邦工学院荣誉博士头衔;,1964年获米兰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头衔和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头衔; 1965年成为瑞典乌普萨拉的名誉会员和秘鲁建筑师学会的名誉会员,获维也纳理工学院

4、的名誉博士头衔,获佛罗伦萨城市金奖; 1966年获意大利共和国荣誉奖章,成为芬兰工程师联合会的荣誉会员,获欧洲荣誉金橡树勋章; 1967年获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弗逊勋章; 1969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艺术与科学表功勋章和美国马克 吐温骑士勋章; 1972年获建筑学会金质勋章; 1975年获西方文明中的杰出建筑师称号,成为苏格兰皇家学会的荣誉会员; 1976年5月11日于赫尔辛基去世。,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 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 在保证功能关系和细节问题的前提下,无论在形状上还是在结构上,他所设计的作品都表现出其创造性和随意性。 他使用不同的材

5、料,并采用综合的结构,同时还充分了解现场的场地特征,然后对每项建筑项目进行完美的设计。 采用大量重叠的手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并将窗户的衔接、外界的景物通过一种光滑的曲线形式连接起来,以达到动感十足的目的,阿尔托使用诸如木材、砖块、石头、铜以及大理石等天然资源,同时也利用自然光线进行自然的衔接,风格实在而且连贯。 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环境相通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并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 大自然、阳光、树木以及空气等都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与平衡之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和勒柯布西耶的观点相反,阿尔托认为自然不是机器,不应该为建筑的模式服务,这种观点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不谋而合。 同时他还强调

6、:“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是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这样会使自然与人类更加接近。” 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 大量不朽的建筑不但在纹理上相当丰富,而且在传统原料的应用上来说也是相当广泛,主要体现在流动的空间、自然光线、空间的分配以及其他大量的细节等方面。 阿尔托设计的建筑的外部饰面和室内装饰反映木材特征,铜用于点缀,表现精致的细部。建筑物的造型沉着稳重,

7、结构常采用较厚的砖墙,门窗设置得宜。 他的作品不浮夸,不豪华,也不追随欧美时尚,创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有鲜明的个性。,家具及工艺品,玻璃花瓶及设计草图,他开辟了家具设计的新道路,在30年代创立了“可弯曲木材”技术,将桦树巧妙地模压成流畅的曲线。阿尔托将多层单板胶合起来,然后模压成胶合板,这些实验创造了当时最具创新的椅子。,建筑外观,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第一件重要的家具设计: 帕伊米奥椅,采用轻质标准化木质家具,不仅是为了避免钢管的冷漠感,而且是为了选择更适合人体要求的材料。,阿尔托的创作范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以及日用工艺品的

8、设计,无所不包。根据阿尔托 风格建筑思想发展和作品的特点,他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白色时期:19231944年 红色时期:19451953年 第二白色时期:19531976年,第一白色时期:19231944年。 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建筑外部有时利用当地特产的木材饰面,内部采用自由形式。 代表作为维堡图书馆(Viipuri Library 19271935)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Sanatorium Paimio 19291933)。,维堡图书馆,图书馆建筑中的借书部门和阅览室,被布置在不同的室内标高上。报告厅、儿童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和管理办公

9、用房都是这个综合建筑的组成部分。整个地下室都是书库。,维堡图书馆,主要图书馆和阅览室平面,在一层的中轴线上是主入口,它在借书处和阅览室的下层。检查和运送也在这条主轴线上,但高了半层的高度。 为了让图书馆彻底不受外界交通噪声的干扰,外墙做了30英寸厚,墙中还包含着通风管道和机械管道。通风完全是由经过最小过滤的、预热的新鲜空气完成的。供热系统选择了顶棚辐射供热。,维堡图书馆,入口大厅的横剖图,维堡图书馆,天窗的设计,光从直径6英尺的圆形、锥形天窗流入。圆形的应力状况可以在寒冷的气候中,避免经常出现开裂。 光线并不是直接射入,而是被反射成反射光线,这是天窗的烟斗状、椎体的结果,因此不采用漫射玻璃也可

10、以产生漫射的结果。,维堡图书馆,报告厅及讨论时的声线图解,房间内的每一点的声音都是“有生命的”,这座疗养院坐落在一片山丘区域的中部,周围环绕着浓密的树林,并远离村庄和农舍。基本的建筑理念主要包括建立服务和静养区域和谐的联系。,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这座综合建筑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A是患者的房间与休息廊。区域B是单独的交流区域,还有许多公共用房(餐厅、娱乐室、图书馆、业余爱好室等等)。这个区域还有检查室、治疗室与手术室。区域C是技术及服务用房(厨房、面包房、供暖设备间等等)。,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一层平面,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芬兰赫尔辛基“芬兰颂”会议厅与会堂,阿尔托本人倾服的是一种“自然

11、再现”的理念。在出现“生态”这一概念之前,阿尔托的设计理念,早已渗透生态建筑的基本精神。1940年,他曾写道:“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平面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将每天的生活与艺术紧密相连。 整个平面最终形成“U”形,森林则形成了第四道墙,因此创造出了一个内部庭院。,玛利亚别墅,玛利亚别墅坐落与松树林间,在芬兰西部的一座山的顶端。周围主要是安静的、单一的树木。不甚宽广的视野穿过树木可以看到一道河流。,桑拿浴和游泳池在一层平面上穿过了大的生活空间。东侧的一翼(朝向森林)包含

12、两个餐厅,其中一个可以在夏天用作阳台。,玛利亚别墅,二层平面是卧室和另外一个起居室。工作室在最高的地方。阳台和部分立面是柚木的覆材,桑拿浴一翼则是芬兰杉木。,玛利亚别墅,对现代建筑的启示,玛丽亚别墅入口处。乡土味十足的雨棚在色彩、形状、质感上与现代主义形式的主流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给单调的直线形树木和建筑带来一丝转变。其侧面粗糙不规则的木柱排列呼应着树木森林。沿着外墙转向建筑东侧,简单搭制而成的木棚架一面在白色墙面上投下阴影,一面指引着由庭院通向森林的小径。在这里,边界似有似无,存在的只有乡间野趣和心灵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另外,草质屋顶、木制排水设施等细部设计,也充分体现着阿尔托对自然的引入与模仿,使别墅具有仿佛从泥土中成长出来的生命力,给人以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