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赏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785537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山水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宋代山水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宋代山水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宋代山水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宋代山水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山水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山水赏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 代 山 水 画 赏 析,北宋 南宋,读碑窠石图-李成,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

2、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绢本,浅设色,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图绘早春的山景:下部的巨石层叠而上,至中间将画面分为右边的溪流山冈和左边的深山幽壑,向上则是两座吞吐烟云的山峰;画中间两株巨松耸立,山里山外杂树密布,虽也有嫩叶初萌,但大多是枯枝,或立或卧,或依壁展枝,或倒挂穿插,姿态万千,生意盎然。蟹爪小枝,显然在北宋画家眼中是一种美的展示,以致成为后人辨析北宋画风的标志之一。有小船泊岸,山路及木桥上有行人出没,山冈上密布亭台楼阁,略施淡彩,泉水潺潺,拾级而下。早春的

3、湿润,山中云雾飘渺,虚无隐约处似乎满孕着勃勃的生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这是一幅典型的北宋的全景山水画。左侧中间用极小的字写:“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钤一“郭熙笔”长方印。北宋画家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复钤印,较为罕见。,关山春雪图 -郭熙,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

4、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为中国

5、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雪景寒林图-范宽,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

6、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溪山行旅图-范宽,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具)人,北宋画家。开始时他学李成和荆浩,后来他深入老山密林中体验自然,成为一家。他下笔雄强老硬,山多正面巍立,石纹用豆瓣、雨点状皴笔,山势折落有势,顶植密林,枝如丁香,水际作突兀大石,屋宇笼染墨色,称为“铁屋”,画出秦陇间峰峦浑厚、严峻逼人气概。他也擅长画雪山

7、,有冒雪出云之势。他与关仝、李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主流,称“三家山水”。作品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另两幅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秋江渔艇图-许道宁,秋江

8、鱼艇图 绢本墨笔 48.9cm209.6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秋江鱼艇图也称渔父图。用以长皴,自上而下,扫出连绵起伏的群峰,其势峻峭挺拔。延绵山峰之间,溪流逶迤而来,注入宽阔的河流。荒山野水倔木,一派“命意狂逸”的“气焰”。,万壑松风 -李唐,万壑松风 卷轴,绢本,设色画,纵 188.7公分,横139.8 公分。 李唐 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9、。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後,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采薇图 -李唐,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

10、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 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2、此画创造性地集人物,山水为一体,成为一种“山水人物”画,这样既能相对深入地刻画人物,也能相对精致地描绘景物这是时代性的新突破!,山居图 -巨然,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

11、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春山图 -燕肃,春山图,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全景山水。画上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画中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与一般的职业画家迥异,带有早期文人画的形迹。,夏山飞瀑 -高克明,高克明的山水画创作,大多是从实地观察获得素材,复经自己 深思熟虑、苦心经营中得来,并不专师于一家,却能注意采撷诸家之美,参成一艺之精,自为体格,颇有创新的味道。,渔村小雪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

12、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水图 -马远,水图共有十二段。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

13、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层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春山瑞

14、松图-米芾,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 (亦称“落茄被”),松树笔法细致、严密。用淡墨、淡色表现雾中树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写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通过云雾表现春山的湿润、静谧和松树的矫健挺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中,米芾独树一帜。画风被称为“米家山水”、“米氏云山”,其技法被称为“米点”。图中突破了过去运用线条表现峰峦、云水、树木的传统方法,把王维以来的“水墨泻染”、王洽的“泼墨”、董源的“淡墨轻岚及其点子皴,根据多雨迷漾变幻无常的江南自然景色,加以融会贯通,创为以横点

15、为主, 画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山水,珊瑚笔架图-米芾,珊瑚笔架图是米芾在行文当中信笔所及,附于“珊瑚贴”之后。此笔架的笔法纯用书法笔意,画柱用笔由上至下,露锋缓行,画弧则顿笔蓄意,挑笔出锋,画档是由左至右,颤笔而行,中间略有补笔,以取圆润和实抱柱之意。下边底座发笔肆意飘洒,错落有致。笔架的形状被生动地勾画出来了,而轻重缓急,顿挑飞白,裹笔涩笔,使转纵横,书法的意义也表露无遗。,夏山图-屈鼎,屈鼎 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北宋仁宗时为图画院祗侯。擅长山水,学燕文贵,论者称其“颇得燕文贵之仿佛“。作山林四时风物,各尽其妙。 宣和画谱 载:屈鼎,开封府人。善画山水。仁宗朝为图画院祗候。学燕贵作山林四

16、时风物之变态,与夫烟霞惨舒、泉石凌砾之状,颇有思致。虽未能极其精妙,视等辈故已骎骎度越矣。今画谱姑取之,盖使学之者有进于是而已。今御府所藏三:夏景图三。 夏山图局部,卷,绢本,设色,纵45.3厘米横115.2厘米,北宋屈鼎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夏山图描绘江南山峦土厚林茂,草木华滋,烟树沙碛的夏日景致。此画远处高山连绵,近处江南村落、渔船。本卷为全景式构图,描绘夏季山野景物。开卷为江水沙岸,远山隐现的平远之景,继而转入烟笼雾罩的崇山峻岭,点缀以舟桥水榭、楼阁寺庙及行旅、鱼樵、高隐等人物活动,景色明润,景物多变,从中可以看到燕文贵山水的影响。此卷题为燕文贵夏山图,押缝处有“宣和”、“大观”小玺,北宋徽宗时收藏于内。,江山秋色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赵伯驹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的画法,似乎比较适合文人画家之理念,自此代有传人,不断演绎革新,形成“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