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6784694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3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靳桂云 栾丰实 一.引言 稻谷作为优良的栽培作物,曾对亚洲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关于其起源与发展历史的研 究,一直是农史和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其中,对于其传播路线及其过程的研究,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农业 历史和古文化发展与变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2) 。关于稻作农业从中国大陆向朝鲜和日本等地区的传播路线, 目前有华南说、 华中说和华北说几种主要观点 (3) ,然而,上述观点都需要科学的材料来证实。 有考古学资料显示,朝鲜、 日本的稻作农业可能是龙山时代及稍晚从中国华北地区传播过去的,而山东半 岛可能是一个重要通

2、道(4)。要证实这个学术观点,我们必须对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有比较科学、 可靠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找到考古学方面的证据。 近年来,围绕着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发展问题,我们采用植物考古研究的方法,系统收集和分析了 海岱地区考古遗址中的各种植物遗存(炭化植物种子、 植硅体化石等 ) , 对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的分布 范围、 收割与加工方式、 水稻的利用与社会复杂化以及稻作农业发展的环境背景等问题,都有了一些新的认 识。本文将在系统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岱地区稻作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工作 任务,促进对东亚地区稻作农业传播路线的研究。同时

3、,由于古代文明的发生与谷物农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 的关系(5),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深入,无疑会推动该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 二.稻作农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 初步的研究发现,北辛文化时期,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就已经出现在海岱地区,到龙山时代,在 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 (6) 。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气候环境比较温暖湿 润,有利于稻作农业的发展,龙山时代是海岱地区稻作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7) 。 目前,海岱地区发现的时代较早的水稻遗存出自济南市月庄和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前者在后李文化的 灰坑中浮选出炭化稻粒(8),后者于北辛文化时期的

4、红烧土中发现稻壳印痕 (9) 。显然,我们不能就此肯定当时 在济南和连云港两个地区已经有了稻作农业,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但要证明稻作农业的存 在,我们至少还需要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或者最好能找到稻田遗迹。而龙山时代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不仅发现 水稻遗存的数量显著增多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而且对典型考古遗址土壤样品的植硅体分析发现,植硅体的 密度说明水稻是当地种植的(10)。更为重要的是,在海岱地区东南部的连云港市发现了古稻田遗迹 (11) 。可以 说,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龙山时代,海岱地区已经发展了自己的稻作农业。这个认识是我们讨论海岱 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生产规模的基础和前提。

5、 表1显示,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可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12) 从出土的稻类遗存的种类看,有8个龙山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粒,其中藤花落遗址还发现了水稻田 的遗迹;此外,还有2个遗址的文化层或遗迹中发现了水稻植硅体化石,杨家圈遗址的草拌泥红烧土中发现了 64 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200441105103)和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重大项目(山大考04 - 01)资助。 稻壳、 稻茎和稻叶的印痕。水田遗迹的发现,是海岱地区稻作农业研究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从稻类遗存分布范围看,在现代的主要农业区,除鲁北平原以外,都发现了水稻遗存。在苏北和鲁中南丘 陵和平原地区,水稻遗存数量最多,分布密集

6、程度最高,其中江苏的赣榆、 山东的日照都发现了两处水稻遗存。 如果将研究区以泰沂山系为界分为南北两侧,南侧发现的水稻遗存数量显著高于北侧。很显然,位于泰沂山 系以东、 以南的地区,水稻遗存数量多,而泰沂山系以西、 以北的地区,水稻遗存数量明显少于前者。水稻遗存 的这种分布格局,固然可能与考古发现的或然率有关,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 的格局。首先,从稻作农业需要的高温、 多降水气候条件来讲,海岱地区的东、 南部更有利于稻作农业的发展。 其次,从研究区稻作农业历史以及现代稻作农业格局来看,龙山时代的稻作农业格局也客观地反映了地貌条 件对稻作农业的影响。由于海岱地区的东、 南

7、部以丘陵地貌为主,这样就形成很多小的山间低地,在降水充足 的环境下,水稻种植是很好的选择。第三,海岱地区发现的比较早的水稻遗存且连续发展的区域是在东南部 的连云港,这可能暗示稻作农业的发展也与文化传统有关。关于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格局与自然条件 (气候、 地貌等)、 文化传统的关系将在后文详述。 表1.海岱地区龙山时代(距今5000 - 4000年)稻作遗存一览表 序号出土地点遗存类型分期 1蒙城尉迟寺(13) 大汶口文化晚期红烧土墙体中有稻壳和植 物茎叶痕迹;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地 层中有水稻植硅体 大汶口文化晚 期和龙山文化 2五河县濠城镇(14)灰土层中发现炭化稻粒龙山文化 3连

8、云港藤花落(15) 浮选出炭化稻粒遗存,城外还发现了稻作的 水田遗迹 龙山文化早中 期 4赣榆县盐仓城(16)采集到炭化稻粒龙山文化 5赣榆县后大堂(17)浮选出龙山文化炭化稻粒龙山文化 6日照市尧王城(18)浮选出炭化稻粒粳米龙山文化 7五莲丹土(19)水稻植硅体龙山文化 8日照两城镇(20) 发现大量农作物遗存,其中有数量较多的炭 化稻粒。同时,还检测出大量的水稻植硅 体。 龙山文化 9滕州市庄里西(21) 5个灰坑的土样进行了浮选,发现炭化稻280 余粒粳米 龙山文化 10临淄桐林(22)灰坑中有水稻植硅体龙山文化 11茌平县教场铺(23) 系统浮选出大量植物遗存,其中有少量的炭 化稻粒

9、 龙山文化 12栖霞杨家圈(24) 草拌泥红烧土中发现稻壳、 稻茎、 稻叶的印 痕 龙山文化 三.水稻生产规模与收割加工 关于水稻产量的估算,需要系统的考古发掘,只有全面揭露聚落,特别是对古稻田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 才有可能获得关于稻作农业产量的证据。然而,通过对考古遗址农作物中不同种类所占比例的分析,也能获 得一些重要信息。两城镇遗址炭化粮食遗存的研究发现,炭化稻数量最多,而谷子较少,小麦更少 (25) 。稻米 在当时人类的粮食作物中可能是主要的。对两城镇和丹土遗址水稻植硅体浓度的研究也发现,在一些遗迹 74 中,水稻植硅体的数量远远高于黍亚科、 竹亚科等植物的植硅体化石数量。这可能反映水稻

10、的产量在该地区 比较高,至少作为粮食,稻谷比粟占的比重要大。对茌平较场铺龙山文化遗址炭化粮食遗存的研究则清楚的 显示,粟的数量明显高于水稻(26)。 龙山文化居民以稻米作为主要粮食,那么,他们是如何收获和加工这些稻米的呢?对考古遗址中土壤样 品的植硅体定量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答案 (27) 。 通过对日照两城镇和五莲丹土遗址部分土壤样品进行植硅体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对两城镇龙山文化居 民的稻谷收割和加工过程进行如下复原:从田野里收割可能是集体进行的,而且是采用镰或刀将谷穗与茎秆 (全部或部分)一起收割,运到特定的加工场所,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集中对水稻进行脱粒和扬场,将稻谷从 茎秆、 杂草中分

11、离出来,然后以分配或者交换的方式到达个体家庭;第三步可能是个体家庭在需要的时候进行 分散的脱粒加工,果若是,在居住区范围内应该能找到一些加工过程中散落的稻谷和数量较多的稻壳的植硅 体(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稻壳被利用的可能性 ) , 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找到更直接的证据;最后一步 就是在食用之前对稻米进行淘洗。 植硅体分析表明,两城镇和丹土聚落的龙山文化居民,在收割水稻时不是仅仅收割穗部,而是连带一部分 秆和叶,这可能与他们需要将收割来的稻谷挂起来保存的储存方式或者对秸秆的利用有关。对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稻谷遗存分析也发现,水稻植株的中部用镰或刀割下,连穗带茎叶一起收进,而谷物堆积和建筑遗

12、址混为 一体可能说明他们是将捆绑好的谷物挂在房屋等建筑上晾干保存 (28) 。对现代岭南民族的调查发现,瑶人收 谷时用特制的小刀把稻穗连谷秆儿一同割下来,扎成把,在晒台上晾干了,一起放在仓库内保存 (29) 。 海岱地区稻作农业工具的研究,由于受到资料的限制,目前还没有系统开展。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带孔的 石(或蚌)镰、 刀,多被认为是谷物收割的工具(30)。刀被认为是古代文献中的至或者钅 至的前身。史前时代的脱 粒加工工具没有相应的考古发现,而脱壳加工一般认为是用磨盘或磨棒及杵臼 (31) 。有学者推测磨棒和磨盘 用于粟的脱粒加工,而杵臼则用于稻谷的脱粒加工 (32) 。在钱山漾、 草鞋山、 河

13、姆渡等遗址都发现了木杵、 陶 杵、 陶臼,可能就是比较好的说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常见的双孔石刀,有些可能是收割稻谷的工具。而 对日照两城镇和五莲丹土遗址水稻植硅体的研究发现,在这两个聚落,龙山时代的居民收割水稻时是将穗部 连带一部分稻秆一起收割带回聚落内的,因为在一些可能是作为水稻加工场所的遗迹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 属于稻叶和稻秆部分的植硅体(33)。文献中记载的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杵臼的物 质形式,而这两种加工工具(如果我们能将其称之为工具的话)都十分难于在考古遗址中保存。所以,海岱地 区目前尚未发现稻谷脱壳的加工工具,或者是有待时日,或者是因为盛行木杵和土臼

14、而没有发现的希望。 植硅体定量分析的结果还显示,龙山时代,在海岱地区东南部的日照和五莲等地,稻谷的加工是在比较固 定的场所进行的。两城镇聚落居住区的南部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主要作为水稻加工场所。稻谷的储存可能与 加工场所一样,有了比较固定的地方。因为龙山时代窖穴的数量比以前明显增多,而且多分布在住宅内部或 附近,不仅形制趋向于固定,而且加工防潮等措施也有进步,当时可能有专门的粮仓 (34) 。 四.稻作农业与社会复杂化 从耕作技术上讲,稻作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连续性。一旦开始水田稻作后,火烧田与旱田所特有的连作障 碍就不存在了,可望有长期稳定的收成。因此,水田及相关的稻作设施就成为古代聚落价值极高的财

15、富。因 此还可能产生针对水田稻作的攻防设施。可见,稻作农业在古代社会中可能具有多重信息,正确把握古代国 家形成过程中稻作所起的作用,可能是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稻作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分配与社会复杂化过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城镇聚落稻谷收割和加工乃至储存遵循了一定的规定,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 映了当时存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对稻作生产过程进行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然而,现有资料还无法 使我们对这种组织结构有明确的认识,虽然龙山时代聚落形态显示当时家族和家庭(主要是大家庭)在聚落内 部的地位持续加强,但我们并不清楚当时社会基本生产单位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因为核心家庭作为社

16、会基本 84 生产单位得到普及是好久好久以后的事情 (35) 。但日照地区龙山时代聚落等级的研究表明,两城镇是这个区 域聚落中心(36),水稻收割和加工等活动也都可能是置于一个大的社会组织框架下进行的。可能存在的粮食 储存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分野,是聚落内部功能分化的体现。在两城镇遗址,考古发掘揭示的居住区,在整个龙 山时代基本是房屋建筑区域,地层学揭示出来的多层叠压的房屋居住面可以为证 (37) 。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 表明,采自北区居住面及其周围的土壤样品中,炭化稻(包括炭化小米)的数量很低,但有一定数量的杂草的种 子(38),这可能正说明了在居住区,人们基本不进行稻谷脱穗或脱粒的工作,但在食品加工之前,确实需要将稻 米中残留的少量谷壳(糠)以及混杂其中的杂草种子挑选出来,这在现代人类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上述 分析表明,在两城镇聚落中,以房屋居住面为主要遗迹的居住区和以灰坑、 窖穴等遗迹为主的非居住区,不仅 在空间上是分隔的,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也曾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聚落范围内空间功能的划分,不仅是社会复杂化的体现,还能为我们认识社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分配和 管理提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