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780315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全国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促成人们思想的解放。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上: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二、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承包责任制

2、(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 (2)开始: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3)推广: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农村基层单位,推广承包责任制。 (4)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农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改革进程。,-4-,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影响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内容: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实行以按

3、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5-,知识笔记,疑难阐释,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

4、经济理论。,-6-,知识笔记,疑难阐释,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3)意义: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7-,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先后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政策: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全国排头兵。

5、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8-,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步骤: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9-,知识笔记,疑难阐释,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优势: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

6、和产业优势。 (3)结果: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0-,知识笔记,疑难阐释,四、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概况: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

7、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后: 背景: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概况: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1987年,中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提倡“菜篮子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1-,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交通事业的发展 (1)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比较密

8、集的公路网。 (3)轮船: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12-,知识笔记,疑难阐释,(4)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3-,知识笔记,疑难阐释,4.大众传媒 (1)报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

9、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内容比较丰富。 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2)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14-,知识笔记,疑难阐释,(3)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5.互联网的兴起 (1)概况: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

1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影响: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15-,知识笔记,疑难阐释,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组成的“五大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16-,

11、知识笔记,疑难阐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最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成功发展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17-,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票证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我国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

12、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票证制度的优缺点体现得比较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条件下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一种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式。但经济迅猛发展以后,票证制便成为制约因素。,-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家庭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

13、文件”(1983年),-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二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概括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所做的调整及这种调整的作用。

14、 调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和生产的自主权。 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2.依据史料二,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调整。综合上述史料,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调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特点:由中共中央发布文件的形式推行;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史

15、料一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二 首钢(首都钢铁公司)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

16、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惠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的一倍。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2年),-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以及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关键:增强企业活力。 问题: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平均主义的问题。 2.根据史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作用:国有企业改革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7-,考点一,考点二,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