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74973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21 世纪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叶澜一、研究工作进展过程 (一) 课题组成员构成分析面向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部分教师和华东师范大学普教研究中心的部分成员组成的课题组联合承担。年月,该研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学校为试验基地启动。年月,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二附中、三附中,云岭实验中学及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各有一个班同时参与试验,并成立联合课题组。年初,课题组负责人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提出立项申请。年初,课题被批准正式立项,定为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此时研究实际已进入第三年。同年月,华东师大一附中因初中部改制等重大条件因素的变化而退出课题

2、组。至此,探索性研究参与试验的学校为五所并保持至今。所学校之所以作为试验学校的原因有三:一是均属自愿参加。二是所学校均是华东师范大学普教研究中心的团体成员,参加者希望这项研究能成为华东师大用科研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一项拳头产品。三是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条件、生源及试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小学部分,师大附小是一所有多年办学历史、教学质量相对稳定且已形成一定群体风格的学校,生源多为知识分子子女;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学校是年初才成立的、由外高桥保税区投资兴办的新学校,该校教学设施相对先进;教师由全市招聘而来,相对年轻,学历构成较高;学生分寄宿与走读两类,寄宿班生源来自市区,家庭经济条件相

3、对较好,走读班来自学校所在地区,主要构成是征地工人的子女。这类学校是新时期在上海出现的学校,含有更多未来因素,与试验期望的先导性相符;我们在该校两类生源中各选一个班,还可看出生源、家庭背景不同,寄宿与走读不同等对试验及学生成长的影响。初中部分的三所学校也有很大差异:二附中是有年历史的学校,本研究以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与能力强的数学班为试验班;三附中仅有多年的历史,由金山石化总公司与华东师大联合创办,该校教师也由招聘而来,生源基本上是石化地区的干部及职工的子女,属工业区内的学校,试验班学生部分在小学时有文艺特长;云岭实验中学属年由小学戴帽子而升为初级中学类的学校,建成中学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如生源都是

4、重点初中落选下来的学生,家庭处于棚户区较多,社区及家庭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均较差等,在普陀区内处于薄弱学校边缘,声誉属中下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该校教师年龄相对偏高,属于勤奋踏实型较多。这些学校、教师和生源的多种类型和不同状态,有助于对试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作出正确的判断。试验组的另一部分成员来自华东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其中除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比较教育研究的人员外,大部份是从事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成员。他们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较了解,不少人都担任过中小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的还当过领导。这些成员各人都承担明确的研究任务,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其中有两

5、位已经退休的副教授在课题组中承担了小学试验的设计和指导任务,为课题的顺利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位原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成员,不仅负责试验中有关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测评,而且主动承担起原先不十分熟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设计与指导工作。还有两位成员为了加强对华东师大附小和云岭中学实验的指导力量,分别到这两所学校兼任校长和副校长。有的同志不但是学科教学设计和指导的教师,还负责联络、课题管理等一系列繁杂事务。在长达四年多的试验过程中,本人作为课题组总负责人,深感这项研究能坚持到今天并取得相当成效是群体合作努力的结果。自己时常被课题组成员对未来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奋斗、创造精神所感动。除此以外,研究工作还得到了

6、上海市教委、市教科院及普教研究所、各学校所在区教育局等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心,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和关心,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年月,上述试验学校中,二附中和三附中从初一开始的首轮试验班学生已初中毕业,云岭中学从预备班开始的首轮试验班学生也已进入初三;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学校的首届试验班学生则进入了小学毕业班。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我们把计划中原定于年底的结题时间,提前到年月底进行。一方面是为了使参与结题评审的专家能较充分、具体地看到首轮试验在学校实践与学生成长方面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腾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作更为深入细致的系列化总结,为探索性研究首轮结束后的大范围的推广性及发展

7、性研究作较为充分的准备。(二) 研究目标、过程及特殊的研究方式在世纪末,我们提出面向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推进承担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改革的深化。课题组决定把具体研究范围局限在小学与初中阶段,主要是因为我们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处在世纪之交和走向世纪的中国,又一次面临一个大时代,进入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目前的基础教育状态尽管与年前相比在规模、设施、师资队伍的基本学历、教育观念的变化和研究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要适应当前国家面临的重大变革对一代新人培养的要求,尚需在观念和实践上作系统、全面的更新。小学与初中的九年既是人生奠基和独立人格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8、又是国家规定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时期。提高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质量,无论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还是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普遍、深刻和长远的价值。况且,义务教育在教育系统内同样处在基础阶段,它的质量对后继教育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把具体的研究目标定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以及在两者结合的意义上探索、构建面向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观念和学校内部教育的新模式。在此,新主要是相对于现有状态、传统而言。学校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与班级构建与活动的模式。从教育研究本身的角度来看,我们想通过此项课题研究,探索理论研究如何与实践研究结合,几种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学校教育管理

9、人员及教师如何做到不仅完成研究任务,而且自身都获得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目没有把中小学整体的课程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的全面运用作为研究任务,这不仅是受精力所限,也因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课程改革主要集中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并不是一个学校能左右的;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前提是硬件必须齐备,师资要经过培训,这些工作也不是试验组和某一所学校所能解决的。此外,研究人员中缺乏这方面的专家,也是原因之一。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一点也不改动教材和课程,一点也不用技术手段。在试点改革的学科范围内,我们也对内容作了结构性的改造和补充,但这种改革只是在某一学科范围内进行,

10、而非课程整体式的改造。在研究方式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项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但必须要有理论,且理论研究要适度先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研究的任务是想构建新观念体系和新学校模式,不可能在不作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教师凭个人的经验与直觉去创造。这是本研究与一些西方行动研究,强调教师个体按自己的理论去实践的研究方式的一大区别。我们在学校进行的探索性试验是在初步形成的新教育观念和活动模式原则指导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实践不仅渗入并且体现出新思想的因素。研究证明,实践不但可检验新思想的合理性,而且会产生新的模式,并在产生新模式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反思,认识原先模式的弊

11、病和根源,认识新模式的特征及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推进理论研究。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的相关理论研究,多篇论文的诞生及试验方案、指导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与研究中的实地试验相关。是现实中表现出的问题和师生共同的创造,激活了我头脑中的问题,引起了深思。由于试验学校中没有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试验研究分小学和初中两大部分,在小学先行一年后,中、小学同时进行。在小学组,试验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工作以各校领导为主,改革涉及到的专业指导,包括学科教学改革、班级建设、大型活动设计等由小学指导组负责。指导组无特殊情况,每周到试验学校一天,一般上午随堂听课、说课与评课,下午观察班级活动,与教师讨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在教学

12、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或者教学重心发生变化时,还要和老师一起备课。依此累计,小学组指导教师平时主要在所学校个班级中听课,四年共计不少于节。除此以外,每学期的开学前或开学初,学期末或学期结束时,指导教师、学校领导和试验班教师要集中培训与学习,总结一学期研究工作、交流研究经验和体会、安排下一学期的工作。有时还在两个学校分别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大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共同切磋。在每学期的中期,两校一般还分别举行一些研究课,向全校或在更大范围内开放。以上类型的活动,两校分别进行共次,共同交流活动次。我们还曾组织试验中学的领导和小学的领导相互听课。每一次开放课前,试验组都要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展作小结,看看形成

13、了什么,有什么发展和效果,再提出问题,明确开放课的指导思想、探索主题,并完成设计方案。课后除教师自己说课、自评得失外,由指导教师及参与活动的其他教师评课。评课不只局限于具体的教法与过程,通常要从现象层次深入到思想层次,找出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提出按新的观念应如何行动,使执教者能触动内在固有观念的变化。中学组的研究活动,试验校领导和教师承担更多独立研究的责任,指导教师与试验教师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通过集中交流式的听课、研讨、学习、汇报总结、研制研究计划等方式进行。此类方式三年中先后进行了次,指导组成员还分别到各校听课、研讨、了解情况次。此外,指导小组还要进行研究工作策划、分工、总结、准备试

14、验用补充材料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每个研究人员都参加;我作为总负责人,除参与一些平时听课、指导活动外,还参加试验中小学的所有的研讨性、交流性、总结性和开放性活动,四年中至少听了节课。在研究人员中,与小学组的指导教师比,我还是听得最少的一个。由此可见,这一研究中理论工作者的投入度和工作量都很大,且需坚持数年。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真正扎入实践第一线的研究,并非到实践中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搜集一些经验出来作理论加工,或是只需坐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参与课题一线工作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改变的也不仅是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在新的水平上重新认识,重新构建。为此,试验班的教师需要学习新

15、的理论,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教育行为,但新的观念与原则并没有束缚其手脚,相反使他们积极地从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探索新的教育活动模式,重新武装自己,因此试验也激活了教师的创造力。我们把这一研究方式称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三个不同层面上提供创造空间的研究方式,即提供三层创造空间的研究方式。第一层主要是理论的系统研究,第二层主要是学校活动模式与改革试验每一学科、班级建设的整体新模式的研究,第三层是学校内每天进行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生活的创造研究。三层创造空间的创造活动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他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还存在着层层转化,最终走向具体综合、生动丰富的实践一线。正是这种开放式的具有三层创造空间的

16、研究方式,保证了该项课题研究多角度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反思与构建的紧密结合,促使研究向着预定的目标推进;正是这种研究方式,为每一个真正投入研究的成员,包括试验班的教师,提供了不同层面和方面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在完成研究任务的同时,也改变和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研究方式,把如何从较为概括、抽象、理论性的教育观念出发,对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出改造,直至形成生气勃勃的、体现新教育理念精神的新教育活动形态之全过程呈现出来。研究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改革过程的丰富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可行性,感受到当理论被实践工作者理解、认同并转化为行为时所展现出的巨大的生命力,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创造潜力一旦开发出来、凝聚起来所产生的惊人力量。总之,四年多的研究实践是一段紧张、艰巨、充满挑战,同时又能使人享受到创造欢乐的准忘历程。目前研究已基本完成了形成面向世纪新基础教育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