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74130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之特征一部庄子 ,用文学形式来表现哲理,是诗的哲学,或者哲学的诗。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核和思辩特征决定着它的文学表现形式;奇谲幻怪的艺术特色也使整个哲学体系更具诡怪性与复杂性。一“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或最高范畴, “道”也即“自然” 。庄子崇尚自然,有三层含义:一是追求人与自然相冥合,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理想境界 ;二是视死生为一体,安时而处顺,养成因顺自然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三是齐一物论,确立师法自然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标准。这一哲学核心,也是文学的灵魂,怎样包孕在庄子散文的躯体之中呢?我们须先考察庄子哲学思辩的层次、方法及相应的文学创作方法。有人把庄子哲学体系的框架概

2、括为:“有待”(物我相待)一待“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一无待( 无己、无功、无名)。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其实, “有待一待道一无待”也就是庄子哲学思辩的三个层次。有待,是哲理思辩中的最低层面,常识性的层面。指人的形体为外物所拘限,或人们囿于局部经验或认识,如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必须有待于风。庄子不能也没有否定现实中物我相待的关系,但他认为局限于常识层面的思辩活动,精神必然受形体和外物的牵制,就无法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执着于局部的分解式的认知活动,会“随其成心而师之” , p49造成是非判断的偏执。于是他试图从事物内部抽象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便是“道” 。待道,是庄子哲理思辩的第二个层面。他认

3、为规律性的“道”无所不在,支配着天地万一物;他同时又幻想驾驭着 “道, , ,逍遥而游。待道这一层面一再向上延伸,便是无待,它被用于评价庄子自创的哲学体一系,并用于指导认知方法和处世态度。这些思辩活动借文学形象得以展开,形象创造与思辩一活动同步进行。在有待阶段,庄子对事物的个别特性进行,细致人微的观察,获取文学创作所需的初级矿藏。在待道,层面,个别的直观的物象,被赋与归依自然的灵魂,与道融会相通,构成新的文学意象。在无待这个层面.进一步透露出形象的哲理内涵,表明作者的理想和情感,展示作者的胸襟。在这一过程中,三个思辩层次相互衔接,作品描写的对象经过提炼改造和升华,注人了思辩主体的审美观照,得到

4、形象的再现。人间世中,庄子要揭示“心斋”的含义。其要点是要以空明虚静的心境去感应外物,达到与自然之道相契合。 大宗师中,也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是说要使形体从外物的表面联系中超越出来,从有待走向待道和无待。这种虚静的心态恰好是艺术创作时所应有的心态。在清澄明静中能唤起记忆表象,经过艺术想象,构成具有哲理性的形象系统。齐物论中有形象逼真的“三籁”之描写。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的一段文字,可谓一篇绝妙的“风赋” 。庄子从物我相待的关系中,细察林木各种不同的窍穴,聆听风吹窍穴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响,这是有待层面上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但从哲理上阐释,我们更应当留意“厉风济则众窍为

5、虚”这一句。窍穴用以比拟思辩主体,风则是比拟思辩客体。 “众窍为虚”说明虚己待物,不抱成见,所发言论就合于自然之理。风与窍穴的相待关系,在音响和鸣中被各自天性所取代,上升到待道的层面。之后,借南郭子茶之口说:“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者,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从天籁的发生到消歇,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这是“天籁”不同于“人赖” 、 “地籁”之处。二庄子企图突破物种之间个别的和外在的联系,抽象出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所谓的“道” ,或“自然” 。庄子全部的哲学探索,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为目的。认识目标的宏大与综合,又使其在文学上表现出比兴取象时求广尚大的审美取向。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

6、其自身的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法而不说。 1(563)这种规律被概括为“道” 。又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p181)说明道不具象、普遍存在、化生万物。所以在体道的思维中,庄子拓宽认知和思辩的时空,形成贯通古今、包举宇宙的“道”的观念。大凡古今人物、神鬼天地、日月星辰、河海风云,以及众多的动物植物,甚至阴影髑髅都成了作者思维的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对象。在博大浩繁的形象系列中,庄子赞美其中伟大而崇高者,鄙视其中委琐而庸俗者。从而于体道的过程中,给道涂上神秘而崇高的色彩,并以壮阔的意境象征得道之

7、士的开阔胸襟,显现其对所创立的宏丰博大的哲学思想的自我评价。逍遥游将“鲲鹏自化”的神话哲理化,以天高地远喻自然之道的无穷,以大鹏待时而动喻体道者待道而游,以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阔”之雄姿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热切渴望。这里,作为比兴手法与其所要表现的哲学意义,必然要有相似点。这个相似点就是一个“大”字。清代注庄家林云铭评逍遥游时指出:“大字乃一篇之纲” ,也是兼指哲学和文学两方面的特征。逍遥游开篇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如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段描写鲲鹏的文字兼有比与兴的作用。所谓兴是

8、说以神话故事引出后文的议论与说理;所谓比是说以形象比喻表达哲学含义。它先点出一个 “大”字,鲲鹏之大,固然喻作者胸襟的博大;以海天作为鲲鹏活动的环境,以表现天地的广阔与宇宙的无穷。组生于北冥,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鲲是自然之道化育而成,而能变成鸟,更显造物者之神异。鹏乘海风而动,飞往南冥。北冥和南冥,是鹏遨游的起点和终点。 “南冥者,天池也”,那么北冥自然也是天池,南冥和北冥都是用以喻自然之大道的。大鹏遨游是用以象征体道的精神活动的。始乎道,终乎道,这就十分切合庄子游心于道,崇尚自然和哲学的主旨。文中的蜩与学鸠,困于狭小的生活范围,却自满自足,庄子因而斥责之。蜩与学

9、鸠,喻指那些偏执于一曲之见、视野局狭、识见浅薄的世俗小人。通过绸、学鸡与馄鹏的“小大之辩” ,形象地说明庄子哲学的超脱俗见、宏伟博大。论及事物的无穷相对性时, 秋水篇以自我为中心和以道观物的两种心境作对比。河伯见“径流之大,两洠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而欣然自得。而海神尽管知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但他同时深知“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因而“未尝自多” 。在河伯形象的映衬下,北海若大而不以大自居,其开阔的眼界和广阔的胸怀是庄子所肯定的。尽管秋水全文是论事物的相对性,呈现出一些相对主义的倾向,但庄子并没有否定事物的绝对性。北海若的论辩正是建立在“小大之辩”的基础上,庄子的意旨仍

10、是强调要从整体上体认规律,因而文学上的审美取向仍然的崇广尚大。三庄子崇尚自然,必然要对建立在自我中心基础之上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批判。在文学上的特征则是舍弃庄重严肃的写实手法,多以幻想的怪诞形象表现其哲学思想。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1(p884)。于是创造大量的怪诞的寓言。这是他哲学批判的需要。庄子并不讳言自己的学说离经叛道,申明自己的学说“大有逸庭,不近人情” 1(p23),自己的思想言论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1(p884)。这说明庄子创作怪诞形象是自觉的,而且始终伴随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崇尚和随顺自然仍是其基本因素。 大宗师中的“畸人” , “畸于人而体于天”

11、,形体异于常人,却是自然赋与他以形体。庄子创作这些怪诞的形象,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违背世俗人情,二是随顺自然之道。大宗师中的子舆,受疾病的折磨,腰弯背驼,五脏高出头部,脸颊隐在肚脐之下,却能“心闲而无事” ,瞒珊地走到井边照着自己的影子说:“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当子来“喘喘然将死”时,朋友子犁却向他提出造化将“以汝为鼠肝乎? 以汝为虫臂乎 ”这类荒诞不经的问题。庄子正是要通过荒诞人物的言行,阐述以死生为一体的严肃的哲学命题:人应当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这些怪诞的形象,一方面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极其渺小,只有听命于自然的摆布;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能产生超越自

12、我的精神力量。还有, 大宗师中子桑户死,朋友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 ,“临尸而哭”;至乐中庄子妻死, “庄子则方箕居鼓盆而歌 ”。这些人物的行为都不合于世俗礼仪,一庄子描写这些形象是为了表达对生死独特而透彻的理解,一是要打破世俗对生死问题的神秘感。在庄子看来,生与死,不过是气的聚散,犹如四季的运行。庄子意在告诉人们,要以坦然通达的态度去看待生死。这样,把读者的视线从怪诞形象本身引开,从而去注意他所要诊解的生死一如的哲学观念。庄子中还有许多形体残缺、外貌丑陋,而内在精神世界却充实完满的畸人形象。如德充符中的王骀,断了足还能行不言之教,弟子与孔子相仿佛,连孔子都想拜他为师。还有卫人哀胎它

13、,面貌丑陋,可男人与他相处便舍不得离开,女人见了他便生出“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的念头。庄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残畸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如此的夸张与虚构,自然信者不多。但庄子主张“得意而忘言” ,他不在乎人们不信故事本身,意在引导人们去体悟“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哲理。 “德”是指对宇宙人生作本原性、整体性体认的精神修养。这些奇形怪状的人物身上,却洋溢着巨大充实的精神力量。怪诞中包含着崇高。崇尚自然、批判传统的思想特征,还决定了庄子怪诞形象的普遍性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庄子把视野扩大到自然界,于是许多人格化、哲理化了的自然物纷纷出现在庄子中。借助于这些事物的自然本性,或阐述展出自然无为之道,或影

14、射比附另一类人物的社会属性。 庄子文章还用改造历史人物的方法,抓取前贤圣哲行迹的一鳞半爪,编就真假相杂的故事。或是让道家的灵魂附着在儒家圣人的躯体中,或是让尧舜孔子拜倒在道家理想人物的脚下,借这些形象和故事,说明自己哲学思想的宏深博大。四崇尚自然,因顺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根本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亲和、人与自然合一的哲学观念,不仅用来阐述天人关系,也被用来阐述庄子的人生观、处世态度、社会理想。当庄子用文学形式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创造出了大量的以和谐为特征的艺术形象。齐物论中说:“天在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视人类与自然万物为一体,并

15、强调人的精神活动能超越时空、超越自我。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往往借助于“神人” 、 “真人”的形象描绘,以说明人类能够从自身的局限性中解放出来,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对自然认同。 逍遥游一中写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饮露。乘云气,御飞一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一谷熟。神人的外部形态俊秀柔美,冰清玉洁,其内在力量,则一是自然力人化的形象体现。这样从美与力的结合上,说明一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将自我融化在自然中,可以超脱自我,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理想境界。如果抹去涂在神人身上的神秘色彩,就能清晰地透视到这些形象的哲学灵魂人与自然的融合。

16、“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1(p170)这是庄子从人与自然关系上对真人形象的哲学概括。具体的形象描述则有人水不湿、人火不热等。以劳动者的形象表现天人一体的思想,涉及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庄子在大宗师中指出:自然与人为的分际在于,前者顺自然而生,后者包含人后天的智慧活动。庄子认为人的智慧活动应保全人的天性,也即人为中也应有自然的因素,两者可以融为一体。(庄子中有许多表现劳动者技能之美的形象,正是通过人类的部分实践活动,说明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可能性。养生主谈养生的关键在于因顺自然。文章以人的求知活动起始,说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尽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求知是人为的思想活动,只有“缘督以为经” ,即因顺自然之理,才能够保全人的生命与精神。 “疱丁解牛”的故事对这一哲理作了形象的诊释。疱丁解牛的动作与音响,如同舞蹈和音乐,和谐而富有节奏。何以能如此?疱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