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众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72585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从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从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从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从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从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从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从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抢盐风波的发生说明了什么?1、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盲目从众的现象2 、盲目从众的现象有很大的危害。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人们是怎样想的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 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 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第六章 从众第一节 剖析从众一、经典的从众研究二、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三、从众、顺从与接纳一、经典的从众研究1

2、.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于20 世纪30年代完成的。此后心理学家阿瑟(S.Asch)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个经典的从众行为实验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 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

3、如说8英寸。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实验材料是12套成对的卡片(其中 a与c韦等长线段),要求123名大学生判断b、c 、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等长。判断在两种场合中进行,一种为单独判断,另一种场合是按组进行判断。在单独判断的时候,所有被均做出了准确无误的回答。但是在分组判断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分组判断时,每组7个人。其中6 个人为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个人为真正的被试。当实验者呈现一对卡片时,要求被示回答“b、c、d 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 等长?(要求助手先回答,被试后回答)”,在18次实验的前6次助手的回答是正确的,预备试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从第7次实验开始,6 名助手异口同

4、声、斩钉截铁的回答”a=b”,此时大约有 32%的被试感到迷惑,弄不清楚为什么其他人的判断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同,但最终屈于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而做出了与大家一致而错误的判断。由此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总是对的。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 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

5、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1英寸”,其中一个人说。“2英寸 ”,另一个人说。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英寸”。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地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实验发现,参加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被试明显地改变了他们的估计。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规范是错误的。为什么?光点根本没有移动!那只不过是谢里夫利用了称之为似动现象的视错觉。谢里夫和其他人利用这一技术回答了个体易受暗示性的一些问题。如果

6、一年以后再对人们单独地重测,那么,他们的估计是分散的还是依然遵循群体规范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依然遵循群体规范。(这是顺从还是接纳。)3.米尔格拉姆权力服从实验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开始于1961 年7 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什

7、么是从众现象?典故: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 典

8、故: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 材料一:今天我们做

9、一道作业题,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请列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请你思考:从众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材料三(1):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进来。(2 )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想一想:这类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集体有什么积极影响?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某些

10、场合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和有害的。慎待从众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看待从众呢?温馨提示: 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现象,理性地分析,扬“从众” 的积极面,避 “从众”的消极面,克服消极从众,不断完善自我。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学会主宰自己。告别幼稚,走向成熟,走向自主独立的人生!1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 )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标新立异 墙头草,随风倒 坚持己见A B C D3、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安静的复习。高

11、欣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进来后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的回到座位,开始复习。高欣的行为是( )A消极的从众现象 B积极的从众现象 C考试紧张的现象 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4、学校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胆小的张华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为班争光,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也不差,于是也报名参加比赛。他的行为说明了( )这是一种积极的从众现象 积极的从众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这是一种出风头的表现 这样的从众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A B C D5、一位同学见到别人打球,自己也打球;过几天又随另外一位同学去画画,没几天看别人下棋有意思,又去下棋。这位同学的心理是( )A积极健康的好奇心理 B盲目的从众心理 C形

12、成稳定兴趣的前提 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6、盲目从众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它会( )弱化自我意识 窒息个性的发展增强自信心 扼杀创新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影响集体的事业A BC D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获得真理。苏格拉底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的从每个同学的座位边走过,以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味道.然后,他回到讲台,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那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学生的座位旁走过,一边走一遍叮嘱:“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空气中的味道。”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

13、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下苹果。这一次除了一位同学外,其他同学都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做又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了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第二节 刻板印象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和模型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和模型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关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刻板印象由希腊词语stereos和tupos组成,它们原来的意思是rigid(坚硬的)和trace (痕迹)。 17

14、98年这个词生成时,指的是刻印铅字的模版,由新闻工作者W. Lippmann在其著作 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 (二)刻板印象的特性(1 )刻板印象通常把一系列特征归为某一群体的个体所有,并且某一群体的每一个体都具有该群体所具有的全部特征。(2)刻板印象是社会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固定的印象。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改变。(3)在同一社会文化或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 (三)内隐刻板印象 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明确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主张从意识和无意识的角度来区分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某一

15、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换句话说,它指当一个类别线索呈现时,在认知者没有注意或意识到时被激活的社会类别联想。近年来对刻板印象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刻板印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较难受到意识性抑制。(四)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即不同的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维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Fiske(1999)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的主要观点四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假设:(1)双维结构假设:热情和能力决定外群体的分布。(2 )混合评价假设: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SCM假设许多目标群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混合的,即在热情和能力双维中,大多数群体被评价为热情但是缺乏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是不够热情友好,处于既热情又能干和不热情也不能干的群体很少。(3 )社会地位假设:由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预测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受到在相应情景中群体之间感知到的和实际上的经济、地理、规范以及权力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所有复杂的社会都是以等级的形式组成的,而且资源有限。因此,通过群体之间在社会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他们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位置。SCM 提出:地位越高的群体就越有可能被刻板地认为有能力;同时那些有能力获取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