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6722080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_诗经_的艺术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ueLian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集,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对当 今的诗歌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具 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手法分析。赋、比、兴是 诗经 艺术特色,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 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 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 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 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 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 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 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 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 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 用得十

2、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 物,抒写感情。如 七月 叙述农夫在一 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 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 兴后再用赋,在 诗经 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 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 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 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 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 豳风鸱鸮、 魏风硕鼠、 雅鹤 鸣 ,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 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 硕人 , 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 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 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 脂、白色长

3、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 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 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 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 鲜活。 召南 野有死麕 则不从局部比 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 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以 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 具特征的事物,在 诗经 中也很常见。 浅析 诗经 的艺术教育 王钢 话文品艺 1 0 9 XueLian “中心如醉” 、“中心如噎” ( 王风黍 离 ),以“醉” 、“噎”比喻难以形容的 忧思;“巧言如簧” ( 小雅巧言 )、 “其甘如荠” ( 邶风 谷风 ),“

4、巧言” 、 “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 具体的“簧” 、“荠” 。总之, 诗经 中 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 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 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 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 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 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兴句和后面两句 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小雅 白华 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 恨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 良,二三其德。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 诗歌开头强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 诗经 兴句中较简单

5、的一种。 诗经 中 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 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 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 分。 郑风 野有蔓草 写情人在郊野“邂 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 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 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 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 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 交相辉映。再如 周南 桃夭 ,以“桃之 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 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 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 ( “灼灼其 华” )、结实 ( “有黄其实” )、枝繁叶茂 ( “其叶蓁蓁”),也可以理

6、解为对新娘出嫁 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 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诗经 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 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 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 用来指 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 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 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 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 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 启发,如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 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

7、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毛传”认为是兴,朱 熹 诗集传 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 矛盾,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 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 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 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 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 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 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 诗人反复咏叹出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 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 话文品艺 110 XueLian 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 构成了凄迷恍惚、

8、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 诗经 的句式结构分析。 诗 经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 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 诗经 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 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 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 重章叠句 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 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 很好的效果。 诗经 中的重章,许多都 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 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 周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 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 言袺之。采采芣苢

9、,薄言襭之。三章里只 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 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 把采芣苢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 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 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 诗经原始 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 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 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 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 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 焉。除同一诗章重叠外, 诗经 中也有 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 郑风丰 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 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 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 周南卷耳 四章,首章不叠,后三

10、章是重章。 诗 经 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 的诗句,如 豳风 东山 四章都用“我 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开 头, 周南 汉广 三章都以“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 诗句,如 召南 江有汜 ,既是重章,又 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 “不我以” 、“不我与” 、“不我过” 。 诗 经 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 丁,鸟鸣嘤嘤” ( 小雅 伐木 ),以“丁 丁” 、“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 ”以“依依” 、“霏霏” ,状柳、雪之 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

11、言一样, 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 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经 中 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 、 “踊跃” 、“黾勉” 、“栗烈”等等,叠韵 如“委蛇” 、“差池” 、“绸缪” 、“栖迟” 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 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 ( 卫 风淇奥 )、“砲之燔之” ( 小雅,瓠 叶 ) 、“爰居爰处” ( 邶风击鼓 ) 、 “婉兮娈兮” ( 齐风 甫田 ) 等等。 三、 诗经 韵律结构以及音乐美分 析。首先, 诗经 的押韵方式多种多 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 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 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

12、中不 话文品艺 1 1 1 XueLian 常见的句句用韵。 诗经 中也有不是一 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 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 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 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 时代, 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 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诗经 中数量 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 分的认识。 诗经 对动作描绘得具体准 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 言的能力。如 苯莒 ,将采苯莒的动作 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 “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 ”“掇, 拾也:捋,取其子也。 ”“袺,以衣贮之 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

13、而拔其衽于带 间也。 ” (朱熹 诗集传 卷一) 六个动 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苯莒的图景。后 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 诗经 中几乎都 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卫风 河广 ) ,对比如“女也不爽,士 贰其行” ( 卫风 氓 ) ,对偶如“榖则 异室,死则同穴” ( 王风 大车 ) 等等, 不一而足。总之, 诗经 的语言形式形 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 “情貌无遗” ( 文心雕龙物色 ) 。但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 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 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 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 如“兮” 、“之” 、“止” 、“思” 、“乎” 、 “而” 、“矣” 、“也”等,这些语气词在 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 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 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 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 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 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 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 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 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 口语。综上所述, 诗经 艺术特色以及 艺术主张对当下的诗歌和诗歌教育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话文品艺 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