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雍正时期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其归滇事宜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50KB
约6页
文档ID:10671269
雍正时期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其归滇事宜_第1页
1/6

雍正时期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其归滇事宜马亚辉(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云南 昆明 650214)摘要: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中,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为中国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雍正朝审时度势,开始了在昭通地区的改流行动改流初期,雍正朝持谨慎态度,拟对昭通和平改流随着对昭通土司认识的深入,武力征剿在所难免乌蒙土司被改流之后,因雍正朝任用流官不当,致使乌蒙复叛,但旋即平定为保证昭通社会迅速恢复稳定,雍正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使昭通地区的政治格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改流过程中,昭通的归属问题亦提上日程,从便于对昭通地区的改流与善后治理的长远角度考虑,最终将昭通划归滇省关键词:雍正;昭通;乌蒙;改土归流;一体化雍正朝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规模宏大,彰显史册,而在西南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虽然只是其中之一部分,但对云南的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且具有典型意义,甚有研究之必要有关改土归流的研究论著可谓灿若繁星,然而从区域史角度来研究昭通地区改土归流的文章尚不多见 1由于研究的史料不同,笔者对云南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新的观点,出于对史学之热爱与昭通之关切,谨撰此文,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昭通区域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昭通改流起因与雍正朝之态度土司制度设置于元朝,消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元明时期便有小规模的改土归流,至清代雍正时期,土司已是积弊甚深,成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过程中的严重障碍鄂尔泰云:“滇黔大患,莫甚于苗倮,苗倮大患,实由于土司 ”[1]2雍正朝为加强对土司辖地的直接控制,解决西南疆域大患,把内地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治理模式推行于土司辖地,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雍正时期,在今天的昭通地区存在着乌蒙、镇雄等土府,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便是在上述历史环境下展开的乌蒙土府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之地,远离边疆,深在腹地,其土司“骄悍凶顽,素称难治,不惟东川被其杀虏,凡黔滇蜀接壤之处,莫不受其荼毒,而且产富田肥,负固已久,若不早图,终为后患” 有鉴于此,雍正朝决定对其改流鄂尔泰建议先使东川归滇,并从云南派遣军队移驻东川府,以便筹备对乌蒙土府的改流事宜东川归滇还有另一原因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东川献土改流,议归四川管辖至雍正初期, “风俗仍旧,贡赋不增” ,其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东川距四川省城十分遥远,不便管理,而距云南省城较近,且与云南寻甸、禄劝、沾益三州接壤,为加强对东川之经营,雍正朝因此将东川划归1 周朝云于 1998 年曾在《昭通师专学报(季刊·综合版》刊发《“改土归流”在昭通》一文。

2《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臣鄂尔泰谨奏:为擒制积恶土官事》 (雍正四年七月初九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七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632 页 1清世宗对乌蒙土府的改流一事在初期持谨慎态度,命鄂尔泰与岳钟琪应“将乌蒙土官土目先行详加戒谕,令其毋虐土民,毋扰邻境,痛改前非,恪守法度倘敢怙恶不悛,罔知敛戢,应作何惩治,尔当悉心筹画” 又云:“将来若可改土归流,于地方大有裨益,但一切机宜务出万全、慎密,勿少轻易致生事端 ”2可见清世宗非常希望能将乌蒙土府进行改流,只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起见,不便轻举妄动鄂尔泰与岳钟琪经过详细酌商,认为“乌蒙土官凶恶习惯,可以威制,似难以恩化,不改土归流,终非远计” ,因此对乌蒙土府进行改流势在必行,只是时机问题鄂尔泰考虑到“威止可一举” ,即武力改流只可实行一次,应慎重行事,不若先采取和平方式改流,即“宣示皇仁,晓以国法,练兵屯田,以壮我军,渐离其心腹,徐减其党羽,俟机有可乘,设法招致,庶可一劳永逸” 3于是,雍正朝为达到对乌蒙土府改流之目的,做了两手准备:一是消弱土司势力,以和平方式招致其主动改流;二是若和平改流不可行,便施之以威,采取武力改流。

计划已定,鄂尔泰开始往东川调派兵将,以备征讨乌蒙鄂尔泰还“密委各员前往踏勘其形势、田土、营汛、矿厂”情形,待有所了解之后,便拟“先将巧家等六营地方凡属顽梗滋扰者,或须擒拿,或令投献,悉为归辖流官其一切土目尽行更撤,待六营既靖,党羽已除,然后计及乌蒙” 当时川属之镇雄土府,接连乌蒙,其凶暴横肆与乌蒙土府无异,若不改土归流,三省交界均受其扰,鄂尔泰审时度势,决定将昭通之镇雄土府与乌蒙土府一并改流 4雍正四年(1726)时,昭通之乌蒙与镇雄两土府尚归四川管辖,鄂尔泰考虑到改流诸事及改流善后事宜,言川省治理两土府多有不便,特在十二月二十一日之奏疏中题请“或准两土府改归云南,俾臣就近料理;或俟乌蒙事定,仍隶四川” 清世宗阅之,在奏疏中夹批:“自然就近归滇为是” 5因未有专门谕旨告知四川乌蒙归滇事宜,以致后来又有鄂尔泰再次请旨之事二、武力改流的实施与乌蒙土司的复叛初期雍正朝对昭通两土府改土归流一事考虑过于简单,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入开展,雍正朝逐渐发现“乌蒙必须征剿,断难诱擒” 6正如清世宗所说:“边境夷情,非失之姑息即失之决裂,非过于畏葸即过于张皇,论剿论抚,遂都无是处 ”7这就注定了雍正朝在改土归流中的武力手段是不可避免。

于是在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鄂尔泰命刘起元率领将弁起程,二十七日各驻扎所指汛地,相机行事,径取土府,由此揭开昭通地区武力改流之序幕总兵刘起元抵达鲁甸后,檄令游击张鹤及威宁游击哈元生、知府杨永斌等,一面整兵,一面招抚,直进乌蒙而乌蒙各寨头目等沿途投诚者,前后已 3000 余户,相约剃头1《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臣鄂尔泰谨奏:为敬陈东川事宜,仰祈圣裁事》 (雍正四年三月二十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七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1-12 页2《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臣鄂尔泰谨奏:为敬陈东川事宜,仰祈圣裁事(朱批) 》 (雍正四年三月二十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七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3 页3《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臣鄂尔泰谨奏:为钦奉圣谕事》 (雍正四年六月二十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七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491-492 页4《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臣鄂尔泰谨奏:为钦遵圣谕事》 (雍正四年九月十九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13 页。

5《云贵总督臣鄂尔泰谨奏:为钦遵圣谕事》 (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708 页6《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臣鄂尔泰谨奏:为钦遵圣谕事》 (雍正四年九月十九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13 页7 《云贵总督鄂尔泰奏:为复奏事》 (雍正六年二月初十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 11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647-648 页乌蒙之刘建隆、杨阿台,镇雄之范掌案、纽纽巴等见大势已去,遂携土司禄万钟母子潜遁 1在雍正朝征剿乌蒙之时,镇雄土府与乌蒙土府相互联手,共同抵御改流,此举无异于螳臂当车,也更加坚定了雍正朝对昭通土司的武力改流之念昭通之乌蒙、镇雄两大土府被改流之后,雍正朝随后又对昭通地区其他较小的土司开始改流雍正六年(1728)二月,雍正朝又兵进米贴,此处土目陆氏拒不服拘,与雍正朝军队武力抗衡,乘夜劫营,副将郭寿域等官兵毙命 2清世宗对此事甚为关切, “恐乌蒙、镇雄、凉山一带俱各蠢动,又大费一番周折也” , 3 给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鄂尔泰便迅速增兵,对米帖土目武力征剿,顺便将米帖附近如吞都等地与陆氏有姻亲关系的土目一并武力改流,即使与昭通邻近之四川雷波等地的土目亦未能幸免至此,昭通地区的改流行动暂告一段落雍正八年(1730)时,乌蒙改流设镇已是三年有余,至总兵刘起元莅任,其竟然侵欺粮饷,克扣马价,私派公费,擅役兵民,并将恩赏兵丁搬家银两亦复侵挪乌蒙有客民被劫之事,刘起元不但无只字具报,不查明名姓,且“混将各寨头人逐日拷打追比,以致夷民衔怨,情不能甘” ,于是乌蒙夷众在八月二十五日赶街日期,围困府城,烧毁衙署 4 因雍正朝对流官的任用不当,导致乌蒙发生民变,禄鼎坤之子利用官民与汉夷之间的矛盾,借机反叛,从而使雍正朝在乌蒙地区第一阶段的改土归流功亏一篑雍正朝针对乌蒙土司的反叛,一面飞调各路官土兵丁,从东川、威宁、镇雄分三路进剿乌蒙;一面晓谕民众毋得惊慌,令各地方官加紧训练乡兵,以资守望,并严缉汉奸由于雍正朝军队行动迅速,至十月下旬,乌蒙便已恢复正如鄂尔泰所云:“恢复郡治不及二旬,克取三关 5才经俩月 ”6雍正朝对昭通地区的改流手段从最初的和平设想转变为最终的武力征剿,是历史迫其采取的无奈选择对于土司政权来说,世代因袭的领地不会轻易恭手相让,而在边疆与内地日益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土司辖地迟早皆会内地化与国家化,改土归流是一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行动,这一点历史已经予以证明。

因此当中央王朝与土司地方政权在面临改流与否的冲突时,武力手段不可避免,加上中央与土司军事力量的悬殊,在较短时间内,土司政权便分崩离析,即使复叛,也是回光返照而已三、昭通改流的善后举措及其归滇据档案史料记载,滇黔初次进兵昭通之期在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二十七日,而得乌蒙土府在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得镇雄土府在正月十四日雍正朝见昭通之两土府已定,便开始着手善后事宜鄂尔泰云:“改土归流实无难事,但善后之图尤不可不慎重 ”7又说:“两府既定,现议改流,善后之谋,所关甚巨 ”8雍正朝之改土归流虽然兴师动众,1《云贵总督臣鄂尔泰谨奏:为钦遵圣谕事》 (雍正五年正月二十五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923-925 页2《云贵总督臣鄂尔泰又谨奏:为据实奏闻事》 (雍正六年三月初八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865-866 页3 《云贵总督臣鄂尔泰谨奏:为报明分兵进剿米贴情形事》 (雍正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302 页。

4《云南总督臣鄂尔泰谨奏:为奏闻事》 (雍正八年九月初四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九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02 页5“三关”即雍正时期昭通境内联络滇黔贵三省之界的伐乌关、豆沙关、大关6《云贵广西总督臣鄂尔泰谨奏:为剿除逆贼,疏通两郡,恢复三关,各路报捷事》 (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九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529 页7《云贵总督臣鄂尔泰谨奏:为钦遵圣谕事》 (雍正五年二月初十日)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九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69 页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但其过程同善后相比,善后事宜更为重要,决定着改流的效果雍正朝于是对抚恤汉夷、安插酋目及增设营汛、造盖衙署、清理钱粮、编查户口等事采取了诸多善后措施首先,雍正朝增派重兵,加强对昭通改流地区的社会弹压鄂尔泰建议在东川、乌蒙、镇雄三府应总设一镇,以资控制东川现有一营,镇雄应添设一营,以资声援乌蒙仍设知府一员,鲁甸地方添设一县,镇雄府应改设一州,归并乌蒙府属清世宗对此极为赞同,朱批:“乌蒙、镇雄等处扩地甚广,应添兵处,不可惜此小费,当谋一劳永逸,万不可将就从事。

俟归化日久,一切如内地一般时,再议减撤,未为不可 ”1从清世宗之朱批可以看出,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实际便是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将土司辖地改为“一切如内地一般” 雍正八年(1730) ,乌蒙土司叛乱被再次平定后,雍正朝又将该镇在先前所设 2800 兵丁之基础上,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