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神经系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694534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1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神经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第八章-神经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神经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神经系统(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脑和脑神经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 第四节 内脏神经 第五节 传导路 第六节 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二、神经系统中常用的术语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周 围 神 经,脑,脊髓,脑 脊髓,脑和脊髓以外的 神经成分,据连结部位分为,周围神经系统的分类,脑神经,脊神经,据功能分类,感觉神经 (传入神经),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据分布范围分为,内脏神经,躯体神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意识活动,适应,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2、胞体,树突,轴突,髓鞘,神经系统中常用的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结构,在新鲜标本中呈灰暗色,称为灰质。,皮质,灰质,分布在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表面的灰质,称皮质。,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许多功能不同的有髓鞘神经纤维束聚集而成的结构,因髓鞘色泽亮白,称白质。,白质,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深层的白质又称髓质。,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和形态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结成的团块,称为神经核。,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由功能和形态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结成的团块,称为神经节。,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许多起始、终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神经束。,神

3、经,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 白质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灰质块散布在网眼中。,网 状 结 构,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传导路,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效应器,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感受器,第二节 脑和脑神经,一、脑 二、脑神经,一、脑,大脑 小脑 间脑 脑干,中脑 脑桥 延髓,脑干的外形,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的功能,传导功能 反射的低级中枢:延髓有 “生命中枢”之称。 网状结构的功能,小脑,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小脑核,小脑髓质,生 命 树,小脑是 运动调节中枢,间 脑,间脑,背侧丘脑:是皮质下

4、感觉的最后中继站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大脑,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3条沟,5个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额下沟,额上、中 及下回,颞上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缘上回,角回,颞上沟,颞下沟,颞中回,颞下回,上外侧面的沟和回,内侧面的沟和回,中央旁小叶,距状沟,顶枕沟,胼胝体,边缘叶,中央旁小叶,大脑的结构,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体的各种活动的高级中枢。不同的皮质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将这些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称为“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躯体运动区,功能:控制对侧肢体的运动。,特点,

5、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 交叉管理; 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躯体感觉区,功能:接受对侧半身的感觉。,特点,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 交叉管理; 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视觉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功能: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对侧半视野。,损伤: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听觉区,功能:接受双侧听觉传入。,位于颞横回。,损伤:不完全性耳聋, 双耳听力下降。,损伤:失写症。,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额下回后部,语 言 中 枢,损伤:运动性失语症。,额中回后部,听觉性语言中枢,

6、颞上回后部,损伤:感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损伤:失读症。,语 言 中 枢,边缘叶,中央旁小叶,内脏中枢,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是主抽象思维的,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 右侧大脑半球是主形象思维的。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优势半球已被大脑半球特化区的概念所代替,大脑髓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纤维可分为三类: 连合纤维 联络纤维 投射纤维,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胼胝体),联系同侧半球各部皮质的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为一宽厚的白质,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尾状核,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

7、内 囊,“三偏”症状”,内囊损伤的表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对侧偏瘫 偏盲,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豆状核,尾状核,基底核,边缘系统,大脑血管造影,脑仅占身体重量的2%,但需要身体20%的血液。,大脑缺氧46分钟就可引起脑损害及死亡。,二、脑神经,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脑神经的性质分类,感觉性脑神经: 嗅神经

8、、视神经、位听神经 运动性脑神经: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混合性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 二、脊神经,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第一腰椎下缘,颈膨大,腰膨大,脊髓表面的沟或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内部结构,前角: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后角:由中间神经元组成 侧角:内脏运动神经元,灰质 白质,有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 反射功能,脊神经,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合并而成,共31对。 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

9、。脊神经为混合性。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 脊膜支、交通支、后支、前支,脊神经前支,脊神经前支形成的神经丛有: 颈丛 臂丛 腰丛 骶丛,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 主要分支: 膈神经:支配膈肌的活动,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 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 纤维组成。,肌皮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腋神经,臂丛发出的较长分支,肌皮神经: 支配肱二头肌、肱肌。 正中神经: 支配大部分前臂屈肌。 尺神经: 支配尺侧腕屈肌和 指深屈肌尺侧半等,桡神经: 支配整个上肢后群肌。 腋神经: 支配三角肌。,胸神经,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10、腰丛主要分支,股神经: 支配股四头肌、耻骨肌 和缝匠肌。 闭孔神经: 支配大腿内收肌群,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组成。,骶丛,发出的肌支主要有: 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臀上神经: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 臀下神经: 支配臀大肌,坐骨神经: 支配股后肌群和小腿肌 胫神经:支配小腿后群肌 腓总神经: 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群 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第四节 内脏神经,一、交感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三、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运动神经: 因其是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

11、志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 又因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所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故又称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的结构,低级中枢 周围部,脊髓胸腰部侧角,椎前节 椎旁节,交感干,神经节 神经丛,副交感神经的结构,低级中枢 周围部,脑干和脊髓骶部 副交感核,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神经节 神经丛,交感和副交感的功能,多数内脏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互相对立的,但在整体上它们又是互相协同的。,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支配对象不同 纤维成分不同 中枢所在部位不同 从低级中枢到支配器官间所经过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分布形式不同

12、神经纤维的种类不同,第五节 传导路,一、感觉传导路(上行传导路) 二、运动传导路(下行传导路),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 特殊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平衡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3 背侧丘脑外侧核,2 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1 脊神经节,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肌腹、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 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 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 形成薄束和楔束,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上行称内侧丘系 经脑桥、中脑,发出纤维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13、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2 脊髓后角,1 脊神经节,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肌腹、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周围突 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上行 经小脑下脚,小脑皮质,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3 背侧丘脑外侧核,2 脊髓后角细胞,1 脊神经节,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周围突 经脊神经,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轴突经中央管前方交叉, 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经脑干,发出纤维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3 背侧丘脑外侧核,2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1 三叉神经节,头面部的

14、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皮肤及 口、鼻腔粘膜的感受器,周围突 经三叉神经,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交叉, 组成三叉丘系,发出纤维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运动传导路,锥体系 锥体外系,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皮质纹状体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脊髓束,下位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上位神经元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皮质,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大脑脚、脑桥至 延髓腹侧聚集为锥体,大部分锥体交叉, 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不交叉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逐节交叉至对侧,经前根、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皮质核束,下位神经元 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上位神经元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经内囊、大脑干,头面部的骨骼肌,除支配脸面下部肌肉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为单侧支配外, 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皮质 纹状体系,皮质纹状体系,大脑皮质(额叶和顶叶),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苍白球,红核 黑质 脑干网状结构等,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网状脊髓束,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脑桥小脑系,大脑皮质额叶、 枕叶、颞叶,额桥束和枕颞桥束 经内囊,脑桥核,经对侧小脑中脚,小脑皮质,同侧齿状核,经小脑上脚,对侧的红核,交叉组成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神经元。,第六节 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