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超敏反应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06685739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超敏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11章超敏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11章超敏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11章超敏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11章超敏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章超敏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超敏反应(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概念: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变应原)而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性)。超敏反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分类: 型(速发型) 四型 型(细胞毒型/溶解型) Ab 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型(迟发型) T,概念: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变应原)而产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性)。超敏反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分类: 型(速发型) 四型 型(细胞毒型/溶解型) Ab 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型(迟发型) T,主要内容,第

2、一节 I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 IV型超敏反应,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一、概 述 二、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三、主要参与成分 四、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疾病,一、概 述,(一)I型超敏反应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同样变应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二)特点,基本特征,主要由特异性的IgE抗体介导产生,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反应中无补体参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IgE抗体吸附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3、胞表面,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诱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新合成生物活性介质,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诱导局部和全身的过敏反应,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特异结合,使膜表面Fc R交联,二、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1)种类,参与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生物活性介质,(2)作用 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三、主要参与成分,(一) 变应原 1.吸入型 花粉、螨类、异种动物蛋白等 2.食入型 动物蛋白、海产品等 3.药物 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等,三、主要参与成分,(二) IgE,IgE抗体

4、,血清中含量很低,过敏患者体内含量异常增高,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与IL-4分泌量有关,是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Fc段受体结合使机体致敏,三、主要参与成分,(三)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生物学特性 表面富含FCR 胞浆内含大量膜结合颗粒及脂质小体 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2. 细胞的活化 活化条件:IgE桥联 活化结果: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三、主要参与成分,(四) 活性介质 1.种类 预存介质 新成介质 2.作用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黏膜腺体

5、:分泌增加,四、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疾病,1.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症 2.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 3.胃肠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脱敏治疗 1.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2.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 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

6、P的浓度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4免疫新疗法,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一、概念 二、II型超敏反应的损伤机制 三、II型超敏反应与疾病,一、概 念,由抗细胞表面和组织表面抗原的抗体与补体途径中的一些成分及各种效应细胞相互作用,造成这些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二、II型超敏反应的损伤机制,抗原: 外来抗原/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 如病原微生物、药物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 如血型抗原(ABO、Rh)、HLA抗原、肺/

7、肾基底膜抗原,抗体类型: 效应细胞:,IgG/IgM,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噬中性粒细胞等。,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血型 Ag Ab/血清 A A anti-B B B anti-A AB A、B none O H anti-A、anti-B,三、型超敏反应与疾病,2.新生儿溶血症,母胎儿Rh血型不符 Rh- Rh+,头胎产生anti-Rh抗体(IgG),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3.免疫血液病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非那 西汀、甲基多巴等药物。 4.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 敏反应引起,型占2

8、0%左右。,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一、概念 二、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原因 三、常见免疫复合物病,一、概 念,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类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可溶性抗原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使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结果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此型超敏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一)影

9、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 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 这是一个主要因素,因很小的免疫复合物容易从肾排出,或在血液中循环,不易发生沉积,大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单个核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一般而言分子量约100万左右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组织中。,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 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积的程度与机体从血循环中清除它们的能力呈反比。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及结合补体蛋白质的功能的完整性所决定。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促进免疫复合物持续存在并继而在组织中沉积。C2或C4先天性缺陷的病人常可引起型超敏反应。,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特性 抗原和抗体的表面电荷、价、它们之间结合的亲和力、抗

10、体的类别等均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这种复合物产生的组织损伤一般较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决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为行使形成尿液或滑膜液的功能,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胞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胞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免疫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5炎症介质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与炎症细胞结合并刺激它们在局部产生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胺等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由于内皮细胞之间的间距增大而增加了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结果放大了组织损伤、

11、使病情加重。,(二)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和致病的机制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可而不具有致病作用。但如复合物的数量、结构、清除情况或局部功能的和解剖的特性等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时,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1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是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补体被活化,释放出过敏毒素-C3a和C5a。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趋化因子吸引多形核细胞流动和汇集,多形核细胞将免疫复合物吞噬,中性蛋白水解

12、酶和胶原酶等蛋白水解酶、激肽形成酶和阳离子从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出,损伤局部组织和加重炎症反应。活化的C567附着细胞表面并结合C8和C9,通过反应性溶解作用使损伤进一步加重。,2免疫复合物引起血小板聚合 结果释放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以及形成血栓,后者使血流滞或血管完全被堵导致局部组织缺血。 3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被M吞噬后不易被消化,而成为一个持续的活化刺激动因,M被激活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加重了炎症反应。,三、常见免疫复合物病,(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第四节 IV型超敏反应,一、概 念 二

13、、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类型 三、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四、常见IV型超敏反应病,一、概 念,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类型,1. Jones-Mote反应 (皮肤嗜碱细胞超敏反应) 特点:表皮下的嗜碱性粒细胞浸润 2. 接触性超敏反应 特点:接触变应原的部位发生皮肤湿疹。 3. 结核菌素型超敏

14、反应 4. 肉芽肿超敏反应 特点:引起许多病理学作用,1.抗原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效应细胞 - CD4+Th1细胞和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三、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四、常见IV型超敏反应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如结核病肺空洞、干酪样坏死;麻风患者皮肤肉芽肿 接触性皮炎:局部红肿、硬结、水泡、剥脱性皮炎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后者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特

15、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主要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消化道超敏反 应、呼吸道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 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 减少症。,小结,型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组织损伤机制包括: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 引起的疾病有: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

16、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毛细支气管 炎。 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超敏反应的特点 1.I、和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期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