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672298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胡永萍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 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第一章) 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 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

2、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岁) 婴儿期(1

3、3岁) 幼儿期(3 6、7岁) 童年期(6、7 11、12岁) 少年期(11、12 14、15岁) 青年期(14、15 25岁) 成年期(25 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11、12岁14、15岁) 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二)青年初期(14、1517、18岁) 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的纬度: 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

4、准备。 横向的方面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二)关键期 关键期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逻辑思维、可逆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的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

5、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自然条件 霍尔: 遗传决定论 2.社会环境-决定性条件 华生: 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内

6、部条件 5.实践活动-中介条件,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 1.自我认识(了解和评价)-知 2.自我体验-情 3.自我监控-行,(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理想的我 投射的我,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沉思型和冲动型 3.辐合型和发散型,(二)智力测验 1.智力与智力测验

7、 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2.智力的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 、表象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 言语和思维方面 (2)能力水平差异 能力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 分为超常与低常,(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早慧”、“大器晚成”现象 (4)能力的性别差异 a.就整体而言,男女在智力上没有差异 b.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男女即使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肯定差异的方向。 儿童期:通常女优于男 青春期:通常男优于女 c.从 I Q分数看,男性智力的变异大于女性,在特别聪明与特别愚笨的人中男性均多于女性。,(三)认知差异的教

8、育含义-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班问题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指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差异 1.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特征-态 (2)理智特征-知 (3)情绪特征-情 (4)意志特征-意 2.类型差异:内倾型和外倾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

9、义:因材施教,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行为或行为潜能变化 2.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由反复经验而引起,(二)次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 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不包括其它动物), 即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 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动物 人类 功能 消极适应现实 主动改造现实 动力 满足生理需要 满足社会需要 形式 直接方式 间接方式(语言) 内容 个体经验 前人经验 机制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为刺激)(语

10、词为刺激) 作用 小 大,(三)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形 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l、以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并不在于满足其当时的社会生活实践的直接需要,而是为未来参预社会生活实践作准备。 3、要求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而统一地发展。 4、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二、学习的类型: (一)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水平的高低以及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把学习分为: l. 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 连销学习 4. 词语联想学习 5. 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的(规则的)学习,(二)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

11、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划分为: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当前西方的学习理论流派:联结论和认知论,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桑代克“尝试与错误”说 桑代克用迷津和迷箱的方法研究动物的学习,先后研究过兔、小鸡、猫、狗及猴子的学习,其中最著名的是关在笼子里的饿猫尝试取得的食物的实验,从中揭示出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 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 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的反应;学习的 实质就是形成这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联结的 加强决定于三种因素:一是“重复”,二是“效果”, 三是“准备”,并发展成三个学习定

12、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 上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理论,但他的学 习理论的基础都是机械的,一方面抹杀了 学习的本质,另一方面降低了学习的作用,二、条件反射的学习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利用狗进行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创立了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用已经与无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的条件刺激(如铃声)充当强化刺激,建立起与另一新刺激(如闪光)的联系。这时新的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 巴氏认为所有学习均由条件反射构成,习惯也由连串的条件反应所养成,这种理论只适应于简单的学习,但它所揭示的学习现象和规律于我们教学是有启发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

13、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从他进行的动物的操作性实验的结果而提出的,反射和强化是他的理论的两大基础。他认为有机体有两类行为:一是应答性行为,一是操作性行为。适用于应答性行为的是刺激型条件反射,适用于操作性行为的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 负强化-撤消惩罚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反应,从而逃避厌恶刺激。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有机体做出反应,从而避免厌恶刺激的出现。,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

14、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则此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即欲擒故纵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观 心理学家苛勒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黑猩猩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顿悟”的学习理论。他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以观察黑猩是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他发现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由于盲目的尝试,而是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的关系的理解(即顿悟)获得成功。因而,学习的实质就在于组织或完形作用。,

15、格式塔学派提出的“顿悟说”,强调了 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了有机体 的能动作用及人的智慧中理解的作用,具 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它也带有严重的唯心 主义与神秘主义色彩。,二、现代认知结构论的学习观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一个类目就是一组有关的对象或事件,也可以是一个概念或一条规则。类目一般,概括水平愈高,其囊括性愈大;反之,类目愈具体,概括性水平愈低,其囊括性愈小。,布鲁纳认为一切知识是按编码系统排列组 织的,这种各部分有其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飞跃前进。他主张,应当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发现”自己的组织(编码系统

16、)。这种理论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 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 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内部条件或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 (1)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学习者必须主动积极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接受学习的实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的技术: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