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概率分布.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648148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概率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第六章概率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第六章概率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第六章概率分布.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第六章概率分布.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概率分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概率分布.(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概率分布,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态分布 第三节 二项分布 第四节 抽样分布,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概率 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大部分现象属于随机现象,随机现象又称随机事件。 随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表明随机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客观指标就是概率(probability)。 概率的定义有两种,即后验概率和先验概率。,(一)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或统计概率 随机事件A的频率 当n无限增大时,随机事件A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P,这个常数就是随机事件A的概率。,(二)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或古典概率

2、 古典概率模型要求满足两个条件: 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是有限的; 每一种可能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一)概率的公理系统 1任何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都是非负的。 0 P(A)1 2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于零。 3必然事件的概率等于1。,(二)概率的加法定理 互不相容事件:在一次实验或调查中,若事件发生,则事件就一定不发生,这样的两个事件为互不相容事件。 加法定理(additive rule):两互不相容事件A、B之和的概率,等于这两个事件概率之和。即,(三)概率的乘法定理 独立事件:一个事件的出现对另一个事件的出现不发生影响。 相关事件或相依事件:事件A的概率随事件B是

3、否出现而改变,事件B的概率随事件A是否出现而改变。,乘法定理(product rule):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这两事件概率的乘积。,【例】 从52张扑克牌(去掉大小王牌)中有放回地连续抽两张牌,即抽完第一张后将所抽的牌再放回去,混合好后再抽第二张。 (1)第一次抽取红桃K第二次抽取方块K的概率是多少? (2)第一次抽取红桃第二次抽取方块的概率是多少? (3)抽牌两次皆为红色的概率是多少?,【例6-1】一枚硬币掷三次,或三枚硬币各掷一次,问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H的概率是多少? 解:投掷硬币可能出现八种结果(HHH、HHT、HTH、THH、TTH、THT、HTT、TTT)。每种结果可能出现

4、的概率,依概率乘法规则计算: 各为 。,设P(A)代表3次H的概率,P(B)代表“HHT”这种结果的概率,P(C)代表“HTH”的概率,P(D)代表“THH”的概率。依据概率加法规则计算:,三、概率分布类型 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对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分布情况用数学方法(函数)进行描述,一般用概率分布函数进行描述。 概率分布依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离散分布与连续分布 离散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即计数数据的概率分布。常用的离散分布有二项分布(binomi distribution)、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5、)和超几何分布(hypergeometric distribution)等。,连续分布: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即测量数据的概率分布。常用的连续分布有正态分布、负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等。,(二)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 依分布函数的来源,可将概率分布分为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 经验分布(empirical distribution):根据观察或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而编制的次数分布或相对频率分布。 理论分布(theoretical distribution):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函数-数学模型;按某种数学模型计算出的总体的次数分布。,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性质,由它的特征数来表达。这些特征数主要有期望值(理论平均

6、数)和方差。,(三)基本随机变量分布与抽样分布 依概率分布所描述的数据特征,可将概率分布分为基本随机变量分布与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 基本随机变量分布:随机变量各种不同取值情况的概率分布,常用的有二项分布、正态分布。 抽样分布:从同一总体内抽取的不同样本的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样本统计量主要有平均数、两平均数之差、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百分比率(或概率)等。 统计量是基本随机变量的函数,故抽样分布也称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基本随机变量分布与抽样分布是应用于统计学上的理论分布,是统计推论的重要依据,只有对它们真正了解,才能明确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及注

7、意问题,并对各种具体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第二节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常态分布、常态分配,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在数理统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一种理论分布。 棣莫弗、拉普拉斯、高斯,一、正态分布特征 (一)正态分布曲线函数 正态分布曲线函数又称概率密度函数,其一般方程为,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 分布函数F(x)=P(Xx),表示随机变量X的值小于x的概率。 概率密度f(x)是F(x)在x处的关于x的一阶导数,即变化率。如果在某一x附近取非常小的一个邻域x,那么,随机变量X落在(x, x+x)内的概率约为f(x)x,即P(xXx+

8、x)f(x)x。 概率密度f(x)是X落在x处“单位宽度”内的概率。“密度”一词可以由此理解。,(二)正态分布的特征 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其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 2.正态分布的中央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然后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1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但终不能与基线相交。,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由于它在平均数处左右对称,故经平均数点的垂线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各为0.50。,4.正态分布是一簇分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非常容易地转

9、换成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根据Z分数的性质可知,标准正态分布的=0,2=1。,标准正态分布通常写作N(0,1)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及面积(概率)的计算公式:,5.正态分布中各差异量数数值相互间有固定比率。 表6-1 正态分布中各种差异量数值的固定比率,6.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二、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使用 (一)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结构 两种不同的编制方法 (1)从Z=开始,表中列出的是某Z分数以下的累积概率; (2)从Z=0开始,计算从Z=0至某一定值之间的概率。,正

10、态分布表的结构一般包括三栏 第一栏:Z分数单位; 第二栏:密度函数或比率数值(y); 第三栏:概率值(p)。,(二)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1.依据Z分数求概率p,即已知标准分数求面积。 求某Z分数值与平均数(Z=0)之间的概率。 求某Z分数以上或以下的概率。 求两个Z分数之间的概率。,2.从概率p求Z分数,即从面积求标准分数值。 已知从平均数开始的概率值求Z值。 已知位于正态分布两端的概率值求该概率值分界点的Z值。 若已知正态曲线下中央部分的概率,求Z分数是多少。 3.已知概率p或Z值,求概率密度y,即正态曲线的高。,三、次数分布是否为正态分布的检验方法 (一)皮尔逊偏态量数法 正态分布:M=Md

11、=Mo 正偏态分布:MMdMo 负偏态分布:MMdMo 皮尔逊发现,在偏态分布(skewed distribution)中,Md离平均数较近、而距众数较远。,根据平均数与众数或中数的距离,皮尔逊提出了一个偏态量数公式,用来描述分布形态: 当SK=0时,分布对称;当SK0时,分布属正偏态;当SK0时,分布属负偏态。,(二)峰度、偏度检验法 1.偏度系数(coefficient of skewness) 当g1=0时分布是对称的;当g10时,分布为正偏态;当g1200时,这个偏态系数的统计量g1才较可靠。,2.峰度系数(coefficient of kurtosis) 当g2=0时,正态分布的峰度

12、;g20时,分布的峰度比正态分布的峰度低阔;g21000时,g2值才比较可靠。,(三)累加次数曲线法 因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形式固定,因此其累加概率与标准差的关系也固定。根据这一点,可将一般分布的累加概率与标准正态分布累加概率相比较。,具体方法 制作样本的累加次数分布表,列出累加比率和观测值相应的标准分数。 制作样本的累加频率曲线图。纵坐标为次数比率01.00,横坐标为Z分数,一般为3+3。 在同一坐标系中,制作累加正态分布概率曲线图。,画好图后,从图上直接比较正态分布概率曲线与样本的累加频率曲线,若两曲线完全重合,说明某样本的分布呈正态;若样本的累加频率曲线偏离正态累积曲线较大,则不符合正态分布

13、。,四、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一)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 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首先要考虑被评定的心理量是否为正态分布。 将等级评定转化为测量数据的方法是用各等级中点的Z分数代表该等级分数。,具体步骤 根据各等级被评者的数目求各等级的人数比率; 求各等级比率值的中间值,作为该等级的中点; 求各等级中点以上(或以下)的累加比率; 用累加比率查正态表求Z值,该Z分数就是各等级代表性的测量值; 求被评者所得评定等级的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即为每个被评定者的综合评定分数。,【例6-2】 表6-2是3位教师对10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作等级评定的结果。表6-3是3名学生从3位老师那儿获得的评定等

14、级,试将其转化为Z分数。,表6-2 3名教师对100名学生的评定结果,表6-3 各学生所获得的评定等级,表6-4 化等级评定为Z分数,学生1的平均成绩: (0.94+1.65+1.28)/3=1.29 学生2的平均成绩: (1.96+0.84+1.28)/3=1.36 学生3的平均成绩: (0.94+00.32)/3=0.42,(二)确定测验题目的难易度 原理:假设一个测验中不同难易题目的分布是正态的,即一个测验中通过率较大和较小的题目很少,而通过率居中的题目较多。,确定题目难度分数的具体步骤 计算各题目的通过率; 用0.5减去通过率,不计正负号,获得正态分布表中的概率值(p); 依照p值查正

15、态表中相应的Z值,通过率大于50%的Z值计为负值,通过率小于50%的Z值计为正值; 将查表得到的Z分数加上5便得到从010的十进制的难度分数值。,表6-5 难度分数的计算,(三)在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将6个标准差除以分组的或等级的数目,做到Z分数等距; 查正态分布表,从Z求p,即各等级或各组在等距的情况下应有的比率; 将比率乘以欲分组的人数,便得到各等级或分组该有的人数。,所计算的各组人数分布,应与总数相等。有时由于从Z查p有误差,使结果不能与总数相符,这时应将居中的那一组做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因为这样做,对百分比率的影响甚小。,【例6-3】 要把100人在某一能力上分成5个等级,各等

16、级应该有多少人,才能使等级评定做到等距?,表6-6 能力分为五组时各组人数的分布,(四)测验分数的正态化 正态化的步骤 当原始分数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先将原始分数的频数转化为相对累积频数(百分等级),将它视为正态分布的概率; 然后,通过查正态分布表中概率值相对应的Z值,将其转换成Z分数,达到正态化的目的。,正态化是利用改变次数的方法,将原来偏态分布中众数所偏的一边拉长,使之成为正态,这是一种非线性转换。 正态化是建立正态标准分数的关键。 原始分数正态化的前提条件: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上应该是正态分布,否则就会歪曲事实,这是使用各种正态化标准分数所必须注意的。,T分数(T scores)是从Z分数经过转化而来的一种正态化的标准分数,它是McCall (1939)创用的方法。 心理与教育测验常用T分数来建立常模。T分数是将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