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7.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647846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整合7.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单元整合7.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单元整合7.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单元整合7.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单元整合7.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整合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整合7.(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 元 整 合,一、理清基本线索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耕作技术与生产工具的更新发展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进步;多种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发展,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活动的进步,到明清时期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单 元 思 想,二、构建知识网络,三、单元拓展:全面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先秦 精耕细作农业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形成。,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时期出现租佃经营。 (2)秦汉:精耕细作的农业和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汉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现象比较普遍。,2手工业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2)秦汉时期: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3商业 (1)先秦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秦汉以来: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土地制度和经营模式的发展变化:北魏至唐前期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在均田制下,自耕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宋朝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模式。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唐朝,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用于灌溉的筒车得到应用。,2手工业的发展 (1)唐代:丝织技术高。陶瓷工艺臻于成

4、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宋代:棉纺织业在南方得到发展。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五大名窑。 (3)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4)经营形态:明朝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的繁荣 (1)魏晋: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2)隋唐: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实行坊市制。县治以上的城市设有交易场所“市”,商业活动受到限制;丝绸之路兴盛。中唐之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突破了官府的限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陶瓷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海

5、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4)元朝:更广泛地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高峰期。大都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三)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的新高峰 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和制瓷业:到明代

6、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3明清时期的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业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5)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万流归海见桑田华夏古代农耕文明大视野 一、农耕文明的形成与演变,历 史 讲

7、 堂,1形成: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有五个: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腊(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至今)。,2演变: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

8、现为金字塔形。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二、中国的农耕文明及特点 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三、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

9、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

10、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华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民间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诗

11、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 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时 空 坐 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