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红外光谱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606166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红外光谱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第1章 红外光谱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第1章 红外光谱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第1章 红外光谱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第1章 红外光谱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 红外光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红外光谱(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红外光谱,一、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1.1 红外光: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光。,红外光区,25m 400cm-1,1000m 25cm-1,2.5m 4000cm-1,760nm 13000cm-1,400nm,4nm,紫外光区,可见光区,近红外光区,远红外光区,中红外光区,红外光的三个区域: (1)近红外区:130004000cm-1 研究分子中的O-H、N-H、C-H键的振动倍频与组频。 (2)中红外区:4000400cm-1 研究大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振动基频。 (3)远红外区: 40025cm-1 研究分子的转动光谱以及重原子成键的振动等。,2.5m 4000cm-1,25m

2、400cm-1,1000m 25cm-1,760nm 13000cm-1,近红外光区,中红外光区,远红外光区,红外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被研究物质的分子,若辐射能等于振动基态(V1)的能级(E1)与振动激发态(V2)的能级(E2)之间的能量差(E)时, 分子可吸收红外光能量,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1.2 红外光谱的产生,红外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并由其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太到激发态的跃迁,得到由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变化产生的振动转动光谱,又称为红外光谱。,一个分子的总能量包括核能(En)、分子的平动能(Et)、电子能(Ee)、振动能(E

3、v)、和转动能(Er) E En+ Et + Ee + Ev + Er 分子在辐射作用下能量的变化E为 E= Ee +Ev+ Er,分子的总能量,1,2,3,1,2,3,振动能级,转动能级,振动、转动跃迁示意图,电子能级,v,j,振动光谱选律的几点说明,a. 简谐振动光谱选律为V=1的跃迁发生的几率最大,吸收强度也最强,为本征跃迁,本征跃迁产生的吸收带为基频峰。 b. V=2或3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为倍频峰,出现在强基频带频率的大约两倍处,为弱吸收。 c. 合频带:基频峰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频率等于两个基频之和或之差的峰。 合频带和倍频峰统称泛频峰。,d. 费米共振:基频和它自己或与之相连的另一化

4、学键的某种振动的倍频或合频的偶合。 e. 振动偶合:当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基团与同一原子连接时,其振动发生分裂,形成双峰,有伸缩振动偶合,弯曲振动偶合,伸缩与弯曲振动偶合。,举例: 苯甲酰氯( )的吸收谱带上有两个1773 cm-1和1736 cm-1 ,这是由C=O的1774cm-1和C苯基-C羰基的弯曲振动频率(880-860cm-1)的倍频之间发生费米共振而产生的。,纵坐标为吸收强度,透过率(T %)或吸光度(A) 横坐标为吸收峰的位置。用波长 ( m )或 波数1/ 单位:cm-1 可以用峰数,峰位,峰形,峰强来描述。,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定性: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定

5、量:特征峰的强度。,1.3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红外光谱图:,1.4 分子振动模型,A:双原子分子:伸缩振动,K:化学键的力常数;v:伸缩振动的频率,结论: (1)因K叁键K双键K单键,因此红外振动频率: 叁键 双键 单键 (2) 通常情况下,折合质量越大,红外波数越小. (3) 弯曲振动比伸缩振动容易,K值要小,因此弯曲振动吸收在低波数区,伸缩振动位于高波数区. (4) 与氢原子相连的化学键的折合质量都小,红外吸收在高频区。 如:VC-H:3000cm-1; VO-H:30003600cm-1; VN-H:3300cm-1,B: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型,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要比双原子复杂,有3n-6(

6、非线性分 子)或3n-5个振动(线性分子)自由度,对应于3n-6或 3n-5个振动,并不是每个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偶极距 发生变化的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这样的振动为红外活性振 动,振动过程中偶极距变化越大,吸收向高频移动,并且强度 增加。偶极距不发生改变的振动为红外非活性振动,不产生红 外吸收。 非极性的同核双原子分子如:O2,N2等无红外吸收。,偶极距,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重心和一个负电荷重心,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的距离称为偶极长,偶极距为分子的偶极长和偶极上一端电荷的乘积。,HCl,-C=O,H-O-,=qd,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两类:,A伸 缩

7、 振 动,B 弯曲振动,面内弯曲振动的频率面外弯曲振动的频率,甲基的振动形式,伸缩振动 甲基:,弯曲振动 甲基:,对称s(CH3)1380-1 不对称as(CH3)1460-1,对称 不对称 s(CH3) as(CH3) 2870 -1 2960-1,1.5 小结,红外振动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伸缩振动频率高于弯曲振动,对称振动频率低于不对称振动频率,只有偶极距变化的振动才有红外吸收,反之则无。键的振动频率与键常数、折合质量有关。,二、 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强度与偶极距变化有关,偶极距变化越大,吸收强度越大。一般来说,基团极性越大,在振动过程中偶极距变化幅度越大,吸收强度越大。

8、诱导效应会影响基团极性,因此影响吸收。诱导效应使基团极性增强 ,吸收增强,反之则降低。 氢键影响基团的极化程度,因此吸收峰变宽增强。,影响红外吸收强度的因素,2.3. 红外光谱的吸收频率及其影响因素,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如成键原子的杂化方式,质量效应等,还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影响因素有: 1. 质量效应 2.电子效应 内在因素 3.空间效应 4.氢键 5.振动的偶合 外在因素,(1)质量效应,分子中键的振动频率与化学键力常数成正比,与折合 质量成反比。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X基的电负性增大,X-H键力常数增大,振动波数增高。 同一主族,至上

9、而下,X-H键力常数依次下降,折合 质量增加明显,振动波数减小。,HF,HCl,HBr,HI,H-F,H-O,H-N,H-C,某些键的伸缩力常数(毫达因/埃),键类型 CC C =C C C 力常数 15 17 9.5 9.9 4.5 5.6 峰位 4.5m 6.0 m 7.0 m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X-H键伸缩振动频率,化学键的伸缩振动频率范围,(2)电子效应,a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供电子基使吸收峰低频移动。,R-COR C=0 1715cm-1 ; R-COH C=0 1730cm

10、-1 ; R-COCl C=0 1800cm-1 ; R-COF C=0 1850cm-1 ; F-COF C=0 1928cm-1 ; R-CONH2 C=0 1680cm-1 ;,供电子基:含N,S原子的官能团,烷基等。 吸电子基:卤素原子、含氧原子官能团等。,b. 共轭效应,共轭引起C=O双键极性增强,双键性降低,吸收频率降低,强度提高,共轭体系中的苯环或双键的吸收频率也向低波数移动。,(3)空间效应,a . 空间障碍: 大基团或很多基团产生的位阻作用,迫使邻近基团间的键角变小或共轭体系之间单键键角偏转,使基团振动频率和峰形发生变化。,1663 cm-1 1686 cm-1 1693 c

11、m-1,b. 环张力: 环的减小导致张力变大,环内键变弱,频率降低,环外的振动频率升高。,(4)氢键效应,(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对峰位,峰强产生极明显影响,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峰型变宽。,(5)振动的偶合,分子内两基团位置很近并且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 它们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 结果产生两个吸收峰, 一个向高频移动, 一个向低频移动。,外在因素,样品的制备方法,溶剂的性质,样品的物态,结晶条件均会影响红外吸收。,通常蒸汽状态时振动频率最高,非极性溶剂中次之,在极性溶剂、液体、固体中测定的频率最低。 如:丙酸的羰基在气态时为1780cm-1;非极性溶剂中为1760cm-1;极性

12、溶剂中为1735cm-1;而液态丙酸为1712cm-1。 溶剂效应: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由于溶质和溶剂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测得的光谱吸收也不同。比如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往往随溶剂的极性增大而减小。 红外光谱测定时常采取非极性溶剂。,小结,影响红外吸收的因素很多,电子效应,空间效 应,氢键主要通过影响键的键力常数,从而影响 吸收频率。,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基团频率出现的范围:4000 1300(官能团区) 1300 650 cm-1(指纹区)依据基团的振动形式,分为四个区: (1)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O,N,C,S) (2)2500 2000 cm-1 三键,累积双键

13、伸缩振动区,(3)2000 15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500 600 cm-1 XY伸缩, XH变形振动区,四、 红外光谱的分区,4.1 第一峰区(40002500cm-1),XH 伸缩振动吸收范围。X代表O、N、C、S,对应醇、酚、羧酸、胺、亚胺、炔烃、烯烃、芳烃 及饱和烃类的 OH、NH、CH 伸缩振动。,(2) . NH 胺类: 游离:35003300cm-1, 缔合吸收位置降低约100cm-1 伯胺: 3500,3400cm-1,(吸收强度比羟基弱) 仲胺: 3400cm-1(吸收峰比羟基要尖锐) 叔胺:无吸收 酰胺: 伯酰胺:3350,3150cm-1 附近出现双峰

14、 仲酰胺:3200cm-1 附近出现一条谱带 叔酰胺:无吸收,中等强度吸收,中等强度吸收,铵盐:铵盐中N-H伸缩振动向低波数移动,位于更低波数 32002200cm-1,出现强、宽散吸收带。 伯铵盐:32002250cm-1宽带 26002500cm-1一个或几个中等强度吸收,泛频带 22002100cm-1弱谱带,或不出现 仲铵盐:30002200cm-1强吸收,宽谱带 26002500cm-1有明显多重吸收带 叔铵盐:27002200cm-1宽谱带,(3). CH 烃类:33002700cm-1范围,3000cm-1是分界线。不饱和碳(三键、双键及苯环)3000cm-1, 饱和碳(除三元环

15、)3000 炔烃:3300 cm-1,峰很尖锐,烯烃、芳烃:31003000 cm-1 饱和烃基:30002700 cm-1,四个峰 CH3:2960(s)、2870 cm-1(m) CH2:2925(s)、2850 cm-1(s) CH:2890 cm-1,醛基:28502720 cm-1,两个吸收峰 巯基:26002500 cm-1,谱带尖锐,容易识别,4.2.第二峰区(25002000 cm-1),4.3.第三峰区(20001500cm-1),双键的伸缩振动区,包括CO、CC、CN、NO,NH 。,1) CO伸缩振动 19001650cm-1,峰尖锐或稍宽,其强度都较大。 羰基的吸收一般为最强峰或次强峰。,变化规律:,酰卤:吸收位于最高波数端,特征,无干扰。 酸酐:两个羰基振动偶合产生双峰,波长位移6080 cm-1。 酯:脂肪酯1735 cm-1,不饱和酸酯或苯甲酸酯低波 数位移约20 cm-1 羧酸:1720 cm-1,若在第一区约 3000 cm-1出现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