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教学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602504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疹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麻疹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麻疹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麻疹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麻疹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疹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疹教学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疹,传染病学,课时安排:1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诊断、鉴 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熟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常见并发症。 了解:实验室检查,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和预防 难点: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麻疹,一 概述 定义: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 临床特征: 发热 粘膜卡他症状 口腔粘膜斑 皮肤斑丘疹、疹后脱屑、色素沉着,二 病原学,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电镜下呈球形,病毒 中心为单股RNA,外包核衣壳。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病毒可在人胚肾、猴肾、

2、鸡胚中培养、增殖、分 离,制作减毒活疫苗。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高温及紫外线,对一般消毒 剂都敏感,但耐寒 耐干(疫苗冷藏保存 )。,三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 天内具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流行病学,(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 (四)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发病率以6个月至5岁小儿最高。 近年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 龄后移,有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随患者喷射的飞沫小滴侵犯易感者的鼻咽部和呼吸

3、道其他部位或眼结合膜进入人体,病毒在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及形成多核巨细胞。,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二)发病过程 麻疹病毒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 局部繁殖局部淋巴组织血流(形成 第一次病毒血症) 麻疹病毒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广泛 繁殖大量病毒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 血症) 麻疹病毒入侵细胞内增生破坏细胞 引起炎症临床症状明显,皮疹和粘膜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 生与单核细胞浸润并渗出 色素沉着红细胞、血浆外渗 脱屑表皮细胞坏死、退行性变 细菌感染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免疫 反应降低。,五 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天(618)天 典型

4、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一)前驱期,时间: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 主要表现: 1 发热:体温一般逐渐升高。 2 粘膜卡他症状: 呼吸道(咳嗽、流涕、喷嚏、咽充血) 眼结膜(畏光、流泪) 肠道(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前驱期,3科普利克斑:早期诊断依据 时间:病程23天,持续23天 部位: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性状: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 有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二)出疹期,时间:持续25天 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 腹四肢手掌、足底。 性状: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呈红色斑 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逐渐 融合成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伴随症状:

5、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三)恢复期,时间:历时约12周 表现:发热开始减退 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 留有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六 临床类型,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临床类型有: 轻型麻疹 (主动后被动免疫后) 重型麻疹(含中毒性和休克性麻疹) 出血性麻疹 (皮肤及内脏出血) 异型麻疹(接种疫苗数年后),七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出疹期血白细胞总数减少,血 小板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病原学诊断:通过患者眼、鼻咽分泌 物,血和尿分离麻疹病毒。 (三)查多核巨细胞:取鼻咽部分泌物、痰 和尿沉渣涂片,经赖特染色检查。 (四)血清抗体测定:病程早期至恢复期抗 体效价4倍

6、以上增长为阳性。,八 并发症,(一)支气管肺炎:主要为继发肺部感染,多见 于5岁以下小儿,为麻疹患儿主要死因。 (二)心肌炎: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 发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小儿。 (三)喉炎:23岁小儿多见,小儿喉腔狭小, 并发感染 时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多, 极易造成喉梗塞。,并发症 (四) 麻疹脑炎:出疹后26天,与麻疹病情轻重 无关,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病毒所致远期 并发症,少见,病理变化为脑组织退行性病 变。潜伏期217年。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减 退,性格改变,肌痉挛,视听障碍,脑脊液 麻疹抗体持续强阳性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 痪死亡。,九 诊断

7、,麻疹流行期间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者。 急性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 畏光,早期口腔有科普利克斑。 出现典型皮疹和退疹。 非典型者可分离病毒及测定病毒抗体或血 清特异性抗体IgM。 1+2可临床诊断,1+2+3或4可确诊,十 鉴别诊断,(一)风疹 发热12天后出疹,无科普利克斑 全身中毒症状轻 皮疹面部、躯干多 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 有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二)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 急起发热或高热34天后,热退疹出 无明显卡他症状 呈玫瑰色散在皮疹,主要见于面部及躯干 12天皮疹退尽,(三)药物疹,有服用或接触药物史 皮疹呈多样性,伴皮肤瘙痒 皮疹四肢多,躯干少 停药后

8、皮疹可渐消退,(四)猩红热, 突起高热及咽痛,次日即有出疹。 皮疹为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猩红色粟粒疹。 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呈深红色线状疹。 皮疹压之褪色。 可见口周苍白圈及草莓舌、杨梅舌。 脱屑严重,可呈手套、袜套样脱皮。,十一 预后,单纯麻疹预后良好 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十二 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防治并发症,(一)一般治疗,隔离至出疹后5天 卧床休息 空气流通 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清洁 清淡饮食,(二) 对症治疗,降温:避免急骤退热 祛痰止咳 丙种球蛋白:体弱病重患儿 中医中药治疗,(三)并发症治疗,支气管肺炎:主要为抗菌治疗,中毒症状 重者可短期用氢化可的松。 心肌炎:心衰者宜及早强

9、心,重者予肾上 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有循环衰竭者 按休克处理。,并发症治疗,脑炎: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 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重点处理好高热、 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急性喉炎:保持患儿安静,抗菌治疗,稀 释痰液,重者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缓解喉 部水肿,喉梗阻者及早行气管切开术或 气管插管。,十三 预防,采用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流行期间儿童集体机构 应加强晨检,暂不接受易感儿入托,做 好疫情报告。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10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 到公共场所或走亲访友。无并发症的患 儿在家中隔离。,预防,(三)保护易感人群: 1 主动免疫:未患

10、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 麻疹减毒活疫苗。 接种禁忌:妊娠、过敏体质、活动性结 核病、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免 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抑制者。,2 被动免疫: 易感儿在接触病人5天内注射人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5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免疫有效期38周。,综合练习(单选题),1 关于麻疹流行病学下列错误的是: A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B 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 C 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分泌物中。 D 也可通过粪便传播。 2 预防哪种疾病对预防结核有较大意义: A 猩红热 B 肝炎 C 麻疹 D 风疹 3 典型麻疹最先出现皮疹的部位是: A 颜面部 B 耳后、颈部、发际

11、边缘 C 躯干部 D 肩背部、双上肢,4 对麻疹前驱期诊断极有帮助的是: A 中低度发热 B 科普利克斑 C 线状疹 D 草莓舌 5 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内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 A 3天 B 5天 C 6天 D 7天 6 麻疹并肺炎应隔离至: A 出疹后5天 B 出疹后7天 C 出疹后10天 D 出疹和15天 7 患儿,1岁,发热3天,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和口腔粘 膜充血,既往未接种麻疹疫苗,该患儿属麻疹病程: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卡他期 D 出疹期,8 患儿,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畏光流涕,第 4天起耳后开始出现斑丘疹,高热,咳嗽加重伴喘息,口 周发绀,鼻翼煽动,肺部有中小水泡音,心率180次/分, 肝肋下3cm,诊断为: A 麻疹并肺炎 B 麻疹并肺炎,心衰 C 支气管肺炎并心衰 D 风疹并肺炎,心衰 9 患儿,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畏光、流泪,当 地医院疑“上感”予口服抗生素,4天后病情加重,咳嗽并出 现皮疹,查体:皮肤红色斑丘疹,双肺湿罗音,诊断:麻 疹并肺炎。其表弟未接种疫苗,与此患儿有接触史,应: A 立即注射麻疹疫苗 B 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 C 使用青霉素 D 口服板蓝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