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597711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金匮要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金匮要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金匮要略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金匮要略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条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1)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2)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3)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4)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5),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6)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

2、小腹弦急,痛引脐中。(7)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8),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9)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10)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11)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

3、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朮(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先将茯苓、白朮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2)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医案,【消渴案】 赵守真医案:王女新琼,4岁。病由吐泻而起,先失治理,后又治不适宜,延至1月而吐泻始已。无何尿多而渴,家人不以为意,几至形消骨立,不能起行,奄奄床第,又复多日,始来延治。按

4、脉微细,指纹隐约不见,神志清明,晴光亦好,唇淡白,舌润无苔,语微神疲,口渴尿多,饮后即尿,尿后即饮,不可数计,肢冷恒喜被温,尿清长,无油脂,食可稀粥半盂,大便好。,医案,因选用金匮肾气丸,借以蒸发肾水,升降阴阳。方中附子、肉桂温阳,熟地、山药滋阴,丹皮清虚热,山茱萸涩精气,茯苓健脾升化,泽泻补肾清利,用以治小儿脾泻而成阴亏阳微之口渴尿多证,将丸改作汤服。同时用蚕茧15克,洋参35克,山药30克,蒸作茶饮。服药4剂,渴尿减半,至7剂则诸证悉已。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补骨脂、益智、巴戟、枸杞等温补脾肾,调养1月而瘳。(治验回忆录1962:100),医案,是病由于阴虚阳衰,不能蒸化津液,以致尿多渴饮;又因

5、病久气虚,故神疲肢冷,已属阴阳两虚之极。差幸能食便好,脾胃机能健运,元气几微尚存,此为本病有转机之重大环节。此时滋阴扶阳均极重要,如阳极阴生,火能化水,津液四布,病则自已。,医案,【遗尿案】 朱士伏医案:张某,男,59岁。患脑血栓右侧偏瘫3个月,近1个月来小便失禁,一有尿意即尿床,伴四肢欠温、面色苍白、纳少、嗜卧、大便溏,舌淡,脉迟。,医案,用肾气丸增损: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0g,泽泻10g,丹皮6g,熟附块10g,白茯苓10g,桑螵蛸10g。 7剂后尿急已能自控。后服肾气丸8个月,二便正常,偏瘫亦复。(国医论坛1994) 按语:老年遗尿,乃肾气不充,下元虚冷,膀胱失约,不能制

6、约水道。肾气丸补肾壮阳,助膀胱气化,使膀胱固摄有权,开合有度。,医案,【排尿晕厥】 张明医案:江某某,男,60岁。1987年7月15日初诊。患者7年来经常头晕,每排尿时头晕甚,常在小便末昏厥于地,不省人事,少时自苏,醒后感倦怠乏力。曾在某医院确诊为排尿性晕厥,服健脑丸等不效。1月前因劳累过度,致上症频发,伴耳鸣,乏力,小便清长频数。诊见面色觥白,舌苔薄白,脉沉细。,医案,证属肾阳亏虚,髓海不足。治宜温阳填精。金匮肾气丸主之:附子10g,桂枝6g,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 服3剂,头晕大减,晕厥次数减少,守方继服20剂,排尿时再无晕厥,诸症尽除。

7、 (中医杂志1995;:410) 按语:肾主水液,司二便,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若肾阳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上下俱虚,气机不相顺接,则发眩晕昏厥。治疗抓住病机,以金匮肾气丸甘温益气,填精益髓,鼓舞肾阳,使阳充精盛,故诸症得除。,医案,【多囊肾】 黄煌医案:陆某,女,22岁,因双侧腰痛一周于04年12月13日在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囊肾而住院治疗。曾有血尿,后因无明显不适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而要求保守治疗。11月26日B超显示双肾体积增大,正常结构消失,外形不规则,并可见大小不等囊性暗纹,左肾11*9.4*8.8cm3,右肾9.7*4.2*5.7cm3。,医案,于2005年元月上旬求诊,黄师据其病

8、为多囊肾且曾有血尿,遂与猪苓汤原方:猪苓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阿胶15克(另烊),滑石12克(包煎)。 7剂药后检查肾功能即有好转。原方服用至今无明显不适,检查尿常规正常。,医案,按:中医治病有的需要抓体质,有的需要抓主证,但有些病也许是有专方的。如大柴胡汤是治疗胰胆疾病的专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如口腔溃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管道感染的专方一样,猪苓汤可能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哪些病有专方必效方,值得研究,希望探讨!,医案,【尿急尿痛】 胡希恕医案:韩某,女性,31岁,1965年1月25日初诊。

9、 尿急、尿痛4个多月。13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1964年11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余次,夜达30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痛,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舌苔白,舌质红。脉细数,舌苔白,舌质红,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痛,口干渴甚,里热挟瘀。尿频,头晕,心悸,少腹里急、湿饮下注。,医案,综合分析:证属湿热瘀阻,治以利湿化瘀,与猪苓汤加生薏苡仁、大黄。处方:猪芩10g,茯苓皮10g,泽泻l0g,生薏苡仁45g,滑石(包煎)15g,阿

10、胶珠l0g,大黄3g 结果:上药服3剂,尿色变清,尿道痛已,腰痛亦减未尽除,尿频减,脉仍细数。仍服上方,同时间服肾着汤。 2月17日复诊时,已无不适,吃东西也增加1倍。,医案,【严重饥饿】 陈定生医案:吴某某,女,35岁,1987年12月2日入院。六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强烈饥饿感,伴周身出汗、心慌、四肢颤抖,进食后症状即消失。初每日发作35次,后日渐加重,食毕即饥饿,需不断进食。三个月内体重由52公斤增加至87公斤,腹围由78厘米增加至126厘米。全身无力,行走困难。无烦渴多饮,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均正常。作B型超声、脑CT、脑血流图、24小时尿17羟、17酮类固醇、空腹血糖测定等多项检查均

11、正常。在郑州某医院按下丘脑综合征治疗月余,病情反而加重。,医案,后转某中医院以“中消”症服加味玉女煎”、“知柏地黄汤”等百余剂,未见效果。入我科后,停服以往所用一切药物。予白虎加人参汤每日1剂,分两次煎服。 服药1剂,次日强食症状即消失,每日三餐各进食三两已可。6天后体重下降55公斤。第8日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第12日痊愈出院。共服药12剂。 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反复,体重、腹围恢复如病前,能正常参加田间劳动。(中医杂志1989),医案,按语:本案中虽无多饮、多尿、大便干燥之证,但善饥多食一症其病机与“中消”相似。在治疗方面,程钟龄提出“治中消者,宜清其胃而兼滋其肾。虽未明其方药,但已立其大法”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食气。本案也确实现有气虚之证,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两相兼顾,投之果中。,医案,【消渴】 刘景祺医案:金某,男,55岁,1981年3月11日初诊。口渴多饮,神疲消瘦,全身无力,已五六个月,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服中西药不效,前来就诊。化验尿糖(+),空腹血糖240mg。舌苔黄白厚,脉洪滑而有力。,医案,诊为消渴,乃阳明热盛,气阴两伤。治宜清热益气生津。处方: 石膏60克,知母18克,甘草12克,粳米18克,麦冬30克,沙参30克,葛根18克,花粉30克,党参9克,6剂。 二诊:口干与全身无力好转,尿糖(一),脉洪,前方继服12剂。 三诊:口渴大减,饮水基本正常,

13、全身较前有力。苔薄,脉洪。尿糖(一),空腹血糖140rag,前方继服60剂。 四诊:症状消失,苔薄白,脉滑。尿糖(一),空腹血糖80mg。,医案,按语:三多一少病消渴,肺燥胃热肾精脱。本案所见,以胃热为主,兼有津伤气耗,故以白虎加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景岳全书指出:“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力据报导,本方用治消渴病热象明显者,有良效。,医案,【水肿】 邻人冯在邦妇,胎前子肿甚大。产后肿益甚,卧床人如大字式。一足在内,一足在外。一被不能覆一足,询其故,阴门如五升斗。时产后八日,大方脉女科五六辈,老医皆束手无法。独周易堂尚未辞绝,然服

14、其方亦不效,而喘促之状欲绝。余初学医,日三四往诊,脉形气色,皆无败证。每思一方,诸医皆用过,然殊不应。乃考方书至二更后,神倦和目,室中别无人,忽闻云“文蛤散”,不知声从何来,既而解衣就寝。才合目,又闻呼“文蛤散”。余奇其声,惊而起,伏思此方出于金匮,乃披衣起检查。金匮云:“渴不喜饮,文蛤散主之。”惟思此方与水肿不合,更与产后水肿无关,乃熄灯安卧。卧未几,忽闻挝门声甚急,即披衣拖履下楼,至门启关,冯在邦在焉,则云病势极危,求赐一方,望勿却。,医案,余即书文蛤散三钱,淡姜汤调和分三服,频频徐进。余不过聊为塞责,不意天才明在邦报云:“已大效矣!”余询其故,在邦云:“三更第一服,四更第二服,闻腥即作恶

15、,遂欲泻,扶而上桶,竟大泻如注。少顷欲起又泻,至天明已泻至四十下。现在肿已十去七,但第三服,腥秽之气不能近口,奈何?”余思文蛤是蛤壳耳,何至腥秽如是?乃再往诊,肿果退,改用四君子合五皮饮,加附桂车前等,调治半月而愈,后至采芝堂药店,谈及文蛤,一李叟(南京人)云:“文蛤有二种,一蛤壳之边有纹者,一五倍子,又名川文蛤是也。”余问:“前半夜,向宝号买文蛤散三钱者,宝号以何物与之?”李叟曰:“我亲手煅研川文蛤三钱付之。”余曰:“奇矣,余之所书文蛤散,是蜃炭也。君所发者,为五倍子,所以腥秽之气,难以入口。奇哉!奇哉!”为述往事释其疑,后每以此事告人。,水气病脉证并治,【条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

16、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水气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水气病脉证并治,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