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453081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 菌,第二十章 真菌学总论,概念:真菌(fungi)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真菌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繁多,有10余万种。大多对人无害,只有少数(约150种)可引起人类疾病。,真菌的分类,真菌界:与医学有关的真菌主要分布在真菌门 真菌门有四个亚门 接合菌亚门:绝大多数为无隔多核菌丝体,属条件致病性真菌,如毛霉、根霉等。 子囊菌亚门:具有子囊和子囊孢子,如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及酵母菌属等。 担子菌亚门:具有担子和担孢子,如新生隐球菌等 半知菌亚门 :主要,如球孢子菌属和白假丝酵

2、母菌等。,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真菌形态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常以出芽繁殖。主要为酵母和类酵母菌(如隐球菌、念珠菌)。 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分枝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并长有各种孢子,一般称为霉菌。 二相性真菌:可在不同环境和培养条件下出现两种形态,即在体内或含血培养中37孵育,呈现酵母型菌落,而在普通培养基上室温孵育,则形成丝状菌落。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一.形态与结构,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细胞结构比细菌复杂,胞内有较为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 细胞壁缺乏构成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由多糖与蛋白质组成,某些酵母菌还含类脂。其坚韧性

3、,主要依赖于多聚N-乙酰基葡萄糖构成的几丁质。 真菌细胞壁由四层组成:由外到内,糖苷层、糖蛋白层、蛋白质层和几丁质层。,一.形态与结构,(一)单细胞真菌 1.酵母型真菌: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圆柱形,不产生菌丝。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产生子代。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如新型隐珠菌。 2.类酵母型真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但有时芽殖后子细胞不脱离母细胞,伸长的芽生孢子形成分枝状假菌丝,假菌丝不同于真菌丝,细胞间有一细腰。菌落似酵母菌落,但可见伸入培养基中的假菌丝,如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酵母菌出芽繁殖,白假丝酵母菌,(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交织成团菌丝体(霉菌) 1.菌丝 2.孢子,多细胞真菌,1

4、.菌丝,概念:菌丝是由成熟的孢子在环境合适的条件下长出的芽管并进一步延伸呈丝状。各种真菌菌丝形态各异。 分类:按功能菌丝体分为 (1)营养菌丝体 (2)气生菌丝体 (3)生殖菌丝体:气生菌丝中能形成孢子的菌丝体。,1.菌丝,按结构分为: (1)有隔菌丝:菌丝有隔膜 (2)无隔菌丝:菌丝无隔膜,各种菌丝形态,按形态分为:多种,2.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 不同的真菌都有其特有的孢子。 根据繁殖方式,孢子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一般致病性真菌多为无性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无性孢子分为三种,叶状孢子 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无性孢子,芽生孢子: 由母细胞出芽而形成,长大时

5、脱离母细胞或联接呈枝叶状。 厚膜孢子: 菌丝顶端或中间的细胞质浓缩变圆、胞壁增厚形成休眠体。 关节孢子: 菌丝中间形成横隔,断裂而成圆柱状单细胞。 分生孢子: 较常见,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形成。呈圆形、椭圆形、棒状等,单生、成串排列。 孢子囊孢子: 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顶端膨大,长出横隔,形成圆形囊状物,称为孢子囊。孢子囊中的胞质及核,分化形成多个孢子囊孢子。,酵母菌芽生孢子,(1)叶状孢子,(1)叶状孢子,厚膜孢子,关节孢子,(1)叶状孢子,(2)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曲 霉 属,(3)孢子囊孢子,有性孢子: 接合孢子,二.培养特性,(一)真菌的培养条件特点:三低一慢一高 低营养:常用培养基:

6、沙保培养基 低PH:pH 5.5(4.06.0) 低温度:浅部22-28C、深部37 生长缓慢:生长速度:14W 高湿度:多数在湿度95-100条件下生长良好。 需氧:多为需氧,少为兼性或严格厌氧。,(二)真菌的繁殖方式,1.无性繁殖: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四种: 芽殖 裂殖 隔殖 菌丝断裂 2.有性繁殖:是经两性细胞的质配与核配后,产生有性孢子来实现的。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三)真菌的菌落特点,在沙保培养基上真菌可形成三种菌落: 1.酵母型菌落单细胞 2.类酵母型菌落假菌丝 3.丝状菌落 多细胞,单细胞真菌菌落,酵 母

7、菌 菌 落 图,类酵母型菌落,多细胞真菌菌落,曲霉属菌落 (丝状菌落 ),青霉菌落 (丝状菌落 ),三.变异性与抵抗力,1.变异性:易变异,在人工培养中多次传代,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及毒力等改变。 2.抵抗力: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于阳光,紫外线及干燥情况下大多数真菌可被杀死。对2.5%碘酒,10%福尔马林都敏感,一般可用福尔马林薰蒸被真菌感染的房间。对热敏感,一般601小时可杀死真菌菌丝和孢子。对常用抗细菌感染抗生素不敏感。对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等敏感。,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一.真菌的致病性 致病物质:细胞壁糖蛋白(有内毒素样

8、活性)、毒素和荚膜等。 致病形式(五种):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 3.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皮炎、哮喘等) 4.真菌性中毒(毒素引起) 5.真菌毒素与肿瘤(黄曲霉毒素等),二.真菌的免疫性,(一)天然免疫 1.皮肤粘膜屏障:机械阻挡;皮脂腺,汗腺,分泌酸性物质 (儿童易患头癣,成人易患手足癣);正常菌群拮抗。 2.吞噬细胞 3.体液抗菌物质 (二)获得性免疫: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真菌感染的恢复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一.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的采集:浅部感染真菌取毛发等标本深部感染真菌取痰、血液、

9、脑脊液等。 (二)微生物学检查与鉴定 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 3.显色鉴别培养 4.血清学试验 5.核酸检测,二.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预防:卫生、干燥、消毒,避免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 2.治疗: (1)局部感染治疗:5%硫磺软膏、咪康唑霜、克霉唑软膏或0.5%碘伏。 (2)系统感染治疗: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分类:依据侵犯部位和临床表现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 二.皮肤癣真菌 三.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一.表面感染真菌,1.糠秕马拉色癣菌:一种嗜脂性酵母样菌。 位置:寄

10、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为条件致病菌。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及炎症反应。该菌具有亲脂性,皮损亦多位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致病机理:它侵犯皮肤角质层产生二羧酸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使皮肤色素异常性改变,由淡变深,而老斑疹色素由深转浅,成为白斑。还可引起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2.何德毛结节菌,系感染毛干的真菌。主要侵犯头皮。 形态特点:镜下观察,可见分枝的暗色菌丝、厚膜孢子和孢子囊孢子 主要病理特点:感染何德毛结节菌的毛发的毛干上形成硬的黑色结节(砂粒状)。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发现,结节看起来由数百个球状细胞构成,这些细胞是含有孢子囊孢子

11、的孢子囊。 所致疾病:黑毛结节病。在南美和太平洋岛屿等多雨地区常见,亚洲主要见于爪哇和东南亚,我国也有。,二.皮肤癣真菌,概念: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称为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菌。 分三属: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癣菌属 特点: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 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皮和指(趾)甲。 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超敏反应。,致病性,致病机理:皮肤癣菌能产生角质溶解酶。易侵犯人体皮肤、指甲、毛发的角蛋白组织并生长繁殖致病。 感染途径:接触传染,只要反复接触患者均有可能被感染。 临床疾病:各种癣症。在同一病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毛癣菌属可引起发

12、癣、体癣、甲癣;相同部位的病可由不同皮肤癣菌引起,如甲癣(俗称灰指甲)可由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引起 。,二.皮肤癣真菌,黄癣 白癣 体 癣,股 癣,甲 癣,足 癣,二.皮肤癣真菌,脚癣,(一)毛癣菌属,有20种,其中有13种对人致病。 常见种类: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许兰毛癣菌。 检查方法:毛癣菌感染的皮屑、甲屑或病发10KOH溶液消化后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 菌落特点:在沙氏培养基上可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末状或蜡状菌落。 镜下观察:可见梳状、球拍、螺旋或鹿角菌丝;葡萄状或梨状小分生孢子,细长薄壁大分生孢子。,毛癣菌属(许兰毛癣菌) 石膏毛癣菌,(二)表皮

13、癣菌属,对人致病的只有絮状表皮癣菌, 不侵犯毛发。 检查方法:感染的皮屑和甲屑经10KOH液消化后镜检,可见分枝断裂的有隔菌丝,少见孢子。 菌落特点:在沙氏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初为白色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色粉末状。 镜下观察:可见球拍状菌丝、卵圆形或巨大棒状薄壁大分生孢子,无小分生孢子,陈旧培养物中可见厚膜子。,表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三)小孢子癣菌属,有15种,对人致病的有8种。一般不侵犯指(趾)甲。 常见种类: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狗小孢子菌等。 检查方法:小孢子菌感染的皮屑和毛发经10KOH处理后镜检,皮屑中有分枝断裂菌丝,在毛发中呈现小孢子镶嵌的鞘包裹着发干。 菌落特点:

14、在沙氏培养基中可见白色、棕黄色或黄褐色、粉末或绒毛状菌落。 镜下观察:镜下可见梳状、球拍状或结节状菌丝,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厚壁梭形(纺锤形)大分生孢子。,小孢子菌属(犬小孢子菌),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 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上。 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等引起感染。感染后,在局部皮下组织繁殖,并缓慢向周围组织扩散,还可经淋巴、血液向全身扩散。,(一)着色真菌,特点:是自然界的腐生菌,经破损皮肤而感染,引起病损皮肤变黑,引起着色真菌病。 主要致病菌:有裴氏丰萨卡菌、紧密丰萨卡菌、卡氏枝孢霉菌、疣状瓶霉菌和鼻毛癣菌。 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和裴氏丰萨卡菌。,

15、1.生物学特性,菌丝短粗分隔,呈棕色。 有三型分生孢子: 树枝型:菌丝末端有分生孢子柄,柄端分叉长出孢子。 剑顶型:围绕菌丝末端或菌丝横隔处长有一圈分生孢子。 花瓶型:在菌丝分隔处长出花瓶状的分生孢子柄,在瓶口长出成丛的小分生孢子。 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周,出现灰黑色菌落,随之菌落表面出现绒毛状或天鹅绒状气生菌丝,菌落色素加深。,树枝型,剑顶型,花瓶型,2.致病性,特点: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 侵犯部位:肢体皮肤。潜伏期:1个多月。病程可长达几十年。 病理变化:主要为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 病理过程:常在患者外伤后感染,多发生四肢暴露部位,开始为小

16、丘疹,表面干燥或湿润,有鳞屑或鳞痂,逐渐形成斑块结节,呈疣状增殖。皮损反复发生,且长期不愈,可致畸致残。 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流扩散。,3. 微生物检查,(1)直接显微镜检查:皮屑用1020KOH溶液加热处理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群厚壁孢子,有横隔或中间十字分隔。取乳头状增殖的病损挤压出的分泌物镜检阳性率最高。脓汁、脑脊液或活组织也可做镜检。镜检结果结合临床可确定诊断。 (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沙氏培养基,生长缓慢,菌落从灰黑色至黑色,有气生菌丝。菌落涂片镜检可见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鉴定价值。,4.防治原则,避免外伤。对较小的病变皮肤可经手术切除,大面积皮肤损伤可服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对5-FC、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