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6436321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b类教育学简答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教育学新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 展学说.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 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分化,形成的教育学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 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要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a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的必要性b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c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功能的类型 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正向, 各育关系d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

2、性缺失)负向功能;显性、隐性功能;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扼杀长心境舍得最大凶手2过重的学业负担、过 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分强调智力,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3现存学校的 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1先进、科学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的 理念2合理性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培养4教育功利性使教育丧失对生命的关怀。改 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

3、6健康的心理素质变: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改变不合 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1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教师的理的教育制度3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使教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 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2.文化选择.3.文化融合 色期待a学习者和学者b知识的传授者c学生心灵的.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培育者d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e学生对经济的正向功能:1教育通过劳动力生产促进经 学习的榜样f学生的朋友2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济的发展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群体

4、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使其精神风貌和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 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a教师的道德形象b通过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府服务2.过思想 教师的文化形象c教师的人格形象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3教育是促进社会 学生的本质特点: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是具有主体性的人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调控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功能3评价功能 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根据社 中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学习

5、目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 的多元化和实用化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 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 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的需要来看,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1社会价值取 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 师生关系是一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2适

6、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4民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 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 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 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学校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的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织环境。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的根本所在2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建

7、立和发展中起主导地位):1了解和研究学生:通 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身体状况班 个或几个课程主体来说说总是内隐的无意识的;集体的特点等。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具有一定 而显性课程则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 它对课程的实施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有意识的.2)有主体性;学生是整体的人。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 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对待学生:要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 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的合法权益,公正的处理问题。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

8、3)隐性课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当显性课程中存与学生交往:通过情感感化,移情等方式,拉近与学生 在的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为更多的课程主距离,做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5努力提高自我 体所意识,而有意加以控制的时候,隐性课程便转修养,健全人格:加强学习和研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化为显性课程。学校的校风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 校本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制,培养耐心、理解的个性品质。 程则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有地方特色,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1课 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程应以儿童的

9、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2)学科主义课程论1要素主义(巴格莱)2永恒主 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义(赫钦斯)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4 师的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增强教师参与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 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课程进性时间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本身的评价 2.课程评价学业评价与测量 3.终结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广域 性评价与形式性评价 1)终结性

10、评价指一门课程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与核心课程(判断:被称为 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重视总体“广域课程”“统合课程”的课程是核心课程3显性 评价)目的:表明课程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和隐性课程 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关系到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都服从于整体的 次与荣誉.形成性评价指能贯穿与校本课程各个阶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区别 段整个过程的评价.(注重细节分析)目的:寻找原因,: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 发现问题,使课程更趋于合理,学生学习空难,完善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 课程

11、,提高教学质量. 4.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 传统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1)以育性经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就是采用标准参照测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 试测量学生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2)人系统性;从教学方式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 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 非常重视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从评价上看,学科课程强调终结 个过程,认为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测

12、试的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总是过程性 果,应该考虑多种因素,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的优缺点:优:统一性;实用性;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适用性;积极参与;认识改造社会。缺:范围无规定,内 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容凌乱,学习单元支离破,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体现。 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本质区别:显性课程是指有 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 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2)经济的地区差

13、异性制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 约课程改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课程价值取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 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 科技变革与课程改革:(科技革新制约学校课程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变革的主要表现)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1.隐性课程对于某一 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3.影响变革速度学生发展对课程变革的影响: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 学理论: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课程观4)与课程变革 2.学生身心发展的

14、特性与课程变革 3.课程 教学观5)学生观6)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苏联维果茨基提出概念.认为在 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现有 教学设计的特征:1.指导性。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的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已经为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 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 师有关下一步教学的一切设想,均应反映在教学两种水平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 设计中.2.统合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 一个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则是对这诸多要素的系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