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早期意大利纺织业衰落的原因宁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 意大利纺织业从对英格兰和荷兰布匹和呢绒的加工开始起步,依靠从国际市场获得原料逐渐发展起来进入发展高峰时期,其资金、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均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工业运转对国际贸易的依赖过高,整个行业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以行会为代表的行业内部机制缺乏创新,最终背离了国际纺织业发展潮流,整个纺织业因此衰落下去[关键词]:纺织业; 国际贸易; 行会; 原料; 劳动力;在整个中世纪,意大利半岛北部占据着地中海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史学上所称的地中海贸易区即以意大利北部为中心,包括整个地中海和周围的陆地威尼斯和热那亚代表着意大利商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而佛罗伦萨和米兰则是手工业的杰出代表整个地中海贸易区基本上以这四个城市为中心运转地中海沿岸的其它地区都在经济上,甚至也在政治上依附这四个城市共和国尤其是这些国家在中世纪末期成为实力强大的领土国家后,他们在地中海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都在增强研究中世纪意大利经济史,对于理解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格局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意大利各城市在整个中世纪都是地中海的经济中心,但到 15 世纪,意大利各城市的贸易和工业遇到了种种困难。
在蒙古帝国衰落前,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在黑海沿岸的殖民地扼守了整个欧亚大陆贸易线路的要冲蒙古帝国的衰落使欧亚大陆贸易陷入低谷,但热那亚在黑海沿岸的卡法和塔纳两个殖民地仍旧发挥作用,与俄国和波斯保持着贸易往来,一直到 1475 年卡法和塔纳被土耳其占领为止土耳其的崛起对意大利商人在黑海沿岸和希腊半岛的利益开始形成严重威胁虽然意大利商人仍可以在土耳其占领的地区从事贸易,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特权,他们必须购买贸易权意大利商人与君士坦丁堡和黑海地区的贸易额和利2润也在下降16 世纪初,葡萄牙控制了印度洋后,意大利商人的胡椒贸易开始陷入低谷,其主要胡椒进口商的地位被葡萄牙人取代意大利的毛纺织工业进入 17 世纪以后却出现了普遍性的衰退17 世纪初,威尼斯毛纺业的年产量达 28, 000 匹,到 1700 年下降到 2,000 匹1600 年前后,米兰拥有 60-70 家毛纺厂,年产量为 15,000 匹;到 1640 年,其年产量下降到 3,000 匹;1709 年下降到 1,000 匹1600 年,科莫的 60 家工厂的年产量为800,010,000 匹进入 18 世纪,生产几乎停止16 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拥有 220家工厂,年产量为 14,000 匹;1627 年,工厂减少到 62 家,年产量也不足 8,000匹,并且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停止 [1](p.420)。
总之,在 15 世纪的高峰期后,16 世纪,意大利纺织业开始衰落与新兴的纺织业强国比,意大利纺织业在原料、劳力、生产、销售等诸环节上基本没有优势,且产品样式越来越不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各城市的纺织品产量大幅下降,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也大不如前西方学术界从诸多方面来探讨意大利经济失去优势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研究其最为著名的工业部门——纺织业奇波拉(Carlo M. Cipolla)认为,17 世纪初的意大利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工业停滞,人口给资源带来沉重压力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是工业结构出现了不合理的局面,而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持续下降更加使原先工业的中的不利因素放大 [2](p.65)华莱士.K. 菲尔古森(Wallace K. Ferguson)认为,英国大量减少了羊毛的出口是意大利毛纺织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3](p.102)本文认为,这一结果与中世纪意大利纺织业发展初期的特点和后来的行业内部因素有关一直到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纺织业与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相比一直处于低级阶段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的布匹和呢绒制品在整个西欧和北欧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英格兰的优质猩红色布在北欧受到欢迎,弗兰德尔布甚至远销俄国,在地中海市场情况也是如此。
1265 年,威尼斯的海关税收记录中列举了 30 种不同的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的布,意大利的不过 10 种,而且都是低档品,甚至最贵的意大利布都不如弗兰德尔的伊普尔、多埃和康布雷,以及英格兰的斯塔福特等地的布贵 [4] (p.547)3意大利商人在香槟集市、勃艮第集市和英格兰集市的活跃给国内的纺织业带来了发展契机意大利商人通常在这些集市购买英格兰和低地国家的布匹和呢绒制品,将之运至意大利北部的朗恩河流域、伦巴第平原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从这里装船再运至非洲海岸和利凡特地区,并以那里为基地将纺织品销往东方在非洲和利凡特地区,意大利商人带回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纺织业所需的原料,如染料等同时,他们看到了若能垄断东方的染料,将会在购买布匹和呢绒等纺织品时处于有利地位于是,他们就大力控制染料从东方的进口,这种中介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额利润一些商人开始利用从利凡特进口的胭脂、巴西木和明矾等原料,加上意大利原产的猩红、血红和紫红色等染料开设了染房和修剪房,对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的布匹和呢绒进行修剪和染色,再投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5](p.221)12 世纪中叶,佛罗伦萨开始加工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的布匹和呢绒从事布匹加工的商人开设了商店,并建立了行会,称为“卡里玛拉行会” 。
1222 年,热那亚建立了染色工行会,不久又建立了修剪工行会盛产朱砂的卢卡在 13 世纪中期开始加工从伊普尔进口的布匹到 13 世纪末,这些纺织业行会的影响日益重要,佛罗伦萨的行会首领被任命为社区的代表,被委托保护某些重要的城市建筑,如洗礼池等 [4](p.345)14 世纪, “卡里玛拉行会”的一些法令以及商人公会的书籍记载了佛罗伦萨加工英格兰和弗兰德尔布匹和呢绒的情况在香槟集市上,这些布匹和呢绒由英格兰或弗兰德尔人卖给意大利商人布匹和呢绒首先由陆路运到普罗旺斯港口,经过比萨到达佛罗伦萨之后,布匹和呢绒分给染色工、修剪工和磨光工这些工人不能从事布匹和呢绒的买卖,也不能在染色时在张布架上或磨光商店展示给未来的客户看,除非布匹和呢绒的主人在场他们只为行会成员工作,行会为他们的行为担保,制定精确的技术规范,确定他们的工资,监督他们的工作,并禁止他们结盟,若有人不遵守就遭重罚对珍贵的猩红色布的染色工序的规定最为严格,若发现一块猩红色的布没有完全用胭脂染色,而是加了些巴西木茜草或海石蕊的话,工匠将被罚款 105英镑,不能交罚款就要被砍掉右手 [6](p.43)另一个促进意大利纺织业兴起的契机是意大利商人在香槟集市和英格兰收购优质的英格兰羊毛,将其运回国内生产布匹和呢绒。
意大利商人自 13 世纪开4始与英格兰和弗兰德尔的生产商争夺欧洲最好的羊毛西班牙、北非、法国、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羊毛都被出口到意大利而其中英格兰的羊毛在意大利市场最受欢迎这不仅因为其质量好,而且,意大利商人作为教皇在英格兰的税收代理人在英格兰有着特殊地位他们收购教会的及周围地区产的羊毛,作为教皇的税收运到意大利,而且能提前几年购买最好的羊毛是本地羊毛价格的 3-4倍 [7](p.320)最优质的英格兰羊毛在意大利不仅能卖上高价,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布匹和呢绒织品,足以弥补长途运输带来的高运费弗兰德尔的纺织业陷入了困境给意大利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从 1269 年起,弗兰德尔与英格兰之间的贸易往来经常因贸易禁运和财产充公而中断因此,英格兰对弗兰德尔的呢绒生产商的羊毛供应常出现断断续续等不稳定的情况同时,弗兰德尔的布匹和呢绒织品主要销往香槟集市,但由于弗兰德尔和法国国王的关系不稳定,且法国国王经常查封信贷抵押的货物,这就使弗兰德尔的布匹和呢绒织品在香槟集市的销售越发不稳定此外,弗兰德尔纺织业出现了一些内部问题13 世纪末,弗兰德尔纺织业中的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导致社会危机频繁暴发各类纺织工人开始依附羊毛商人,工人完全被排除在商人行会之外。
而行会是雇主的支持者,正是行会控制了市政当局,规定工资和工作条件,控制羊毛的进口和布匹呢绒织品的出口,同时禁止工人未经允许结社和集会经济与政治权力均集中于雇主之手,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因此,纺织工人要求建立一个能维护其利益的政府或尽量减少参与所在城市的政治生活1280 年,弗兰德尔的工人暴动开始进入高潮大批工人罢工,工场停工,几天就扩散到了整个弗兰德尔在布鲁日、伊普尔、多埃、库特莱和图尔奈等城市,纺织工场几乎全部停产 [8](p.335)曾经是欧洲最为发达的弗兰德尔纺织业陷入困局,为意大利纺织业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于以上几个有利条件,意大利的纺织业兴起迅速,在 14 世纪上半叶达到高峰这时的纺织业中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北部的波河平原和伦巴第地区,如威尼斯和米兰等城市成为大纺织业中心,而威尼斯还以生产丝绸织品闻名还有一些小城市,如布雷西亚、维诺亚、博杜瓦、帕尔马、科莫、蒙扎、贝加莫、维亚琴察、特雷维索、曼图亚和克里蒙纳等成为小的纺织业中心,呢绒织品也有部分出口另一部分是托斯卡纳地区,主要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小5城市有皮斯托亚、卢卡等如卢卡就生产了在 1265 年威尼斯海关税收记录中提到的唯一一种意大利产的高价布匹。
到 14 世纪,佛罗伦萨的纺织业在托斯卡纳地区独领风骚其每年生产 80,000 匹布,雇用 30,000 工人1338 年,佛罗伦萨有 200 个羊毛加工场,平均每个工场雇佣 150 人,米兰有 363 个工场,雇工人数几乎和佛罗伦萨相当这两个城市代表了 14 世纪意大利毛纺织业的最高水平 [4](p.355)进入 15 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毛纺织业工业中心就是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工商业政策是严格保护国家工业的,而且是这类保护政策中最先进最著名的典范这一政策是在 15 世纪中期的一份政治文件中被提出来的:“鉴于我们以如此巨大的规模投入贸易生涯,并且专门为他人大量提供各种服装,因而,倘若我们允许外人在我们的城市内从事我们所经营的行业,那么,我们似乎肯定会使自己受到损害如果我们容许外国的此类商品进口,那么,我们不仅会降低自产商品的价格,而且还会降低我们的声誉我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外埠毛织品都不得进口由于我们的商人都是国家公民,他们都支持这一法令” [9](p.228)在佛罗伦萨,人们谨慎地保守着工艺的秘密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印染业开始在欧洲复兴染料植物,尤其是茜草和番红花的种植、重要行会的形成、印染工业由南欧向北欧和中欧的逐步发展等,都是印染工匠在 14 和 15 世纪活跃的标志。
佛罗伦萨在毛纺织业上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它的引人注目而又高效率的印染流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质量,佛罗伦萨人一丝不苟地严格管理印染工业一旦出现印染质量低劣的呢绒,都要“返工重染,剪断卖给小贩,或烧掉” [4](p.357)佛罗伦萨人只使用植物染料,各地的佛罗伦萨商人努力去寻找新的染料植物,并将其出口至佛罗伦萨取得某种新染料,同取得媒染剂和其它印染工业原料一样,是佛罗伦萨毛纺织业主重视的问题织工所使用的颜色主要是黑、蓝、红、金、棕色和白色,黑色和蓝色染料主要从大青中提取为了使色彩耐久,佛罗伦萨人施行了严格的规章只有最贵重的染料才可用于印染最精细的呢绒 [5]( p.234)结果,佛罗伦萨呢绒达到了较高的质量标准,其精美程度超过了所有其它欧洲国家的产品二16 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意大利毛纺织业陷入低谷,呢绒产量呈持续6下降16 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拥有 220 家工厂,年产量为 14,000 匹;1627 年,工厂的数目下降到了 62 家年产量不足 8,000 匹,并且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停止[10](p.213)不仅佛罗伦萨,威尼斯的纺织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威尼斯的呢绒和服装在 16 世纪末还在近东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但依据威尼斯驻君士坦丁堡的一位使节说,威尼斯每年向这些地区出口的呢绒已经不到 100 匹,一半销往君士坦丁堡一半销往士麦那。
威尼斯在这两个城市的贸易额降到 6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