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40673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48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第一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 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 1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2、.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 11.出示例 1 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 “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 1 中

3、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第 2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 4 公顷相当于 16 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

4、百分之几” ,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 125%与刚才得到的 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 125%中去掉与单位 1 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二.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 1?要求“原

5、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 1 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三.指导完成“练一练”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 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 2004 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

6、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 13 题1.做练习一第 1 题。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2.做练习一第 2 题。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第 3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位小数。3.做练习一第 3 题。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五.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教学后记:第 4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

7、年级下册教案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教学内容:完成第 23 页练习一第 48 题。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

8、的方法吗?二.完成练习一第 48 题1.完成第 4 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2.完成第 5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3.完成第 6 题。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 。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4.完成第 7 题。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 ,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5.完成第 8 题。第 5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学生独立

9、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三.读读“你知道吗”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 2006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 2005 年提高了 0.3%?突出单位 1 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后记:第 6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三课时 纳税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 4-5 页的例 2 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1-4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

10、高知识的应用能力。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 2005 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 30866

11、 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 2.出示例 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 50 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2.我们怎样计算呢?方法

12、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做“试一试”第 7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 5200 元的 10%是多少?再加上 5200 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三.同步练习1.练习二的第 1 题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18 万和 360 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学生讨论并练习。四.拓展提高练习二的第 4 题。我国 2005 年 10 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 1600 元以下

13、不征税。月收入超过 1600 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超过部分不到 500 元的 5%超过部分是 500 元-2000 元的 10%超过部分是 2001 元-5000 元的 15%*李明的妈妈月收入 1800 元,爸爸月收入 2500 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 1800 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 2500 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五.课堂回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

14、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 2-3 题。教学后记:第 8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储蓄的含义。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重点: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老师的家里有 8000 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15、,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01 年 12 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 18363 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 8563 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 2099 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 5711 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 2005 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 10 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

16、个人都有好处。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泰兴镇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第 9 页 共 111 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