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40508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 试 题m考生注意:1、本卷共4个大题,含26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编辑人:丁济亮2、全卷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填涂)在答题卡上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书写(填涂)在本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嗜好(sh) 破绽(dng) 剽悍(bio) 一曝十寒(p)B叱咤(ch) 提防(d ) 赫然(h) 麻痹大意 (b)C绮丽(q) 贮藏(zh) 枢纽(q) 弥留之际(m)D荡涤(d) 匀称(chn) 蹉(cu)跎 草菅人命(ji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巧妙绝伦 张皇失错

2、长途跋涉 遍稽群藉B.夜郎自大 无动于中 不屑 置辩 销声匿迹C.鳞次栉比 歇斯底里 断壁残垣 根深蒂固D.眼花瞭乱 德高望重 袖手旁观 周道如砥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如果我们的学习负担太重,学习效果就往往会适得其反。B.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C.由于几日来连续的强降雨,街道都已经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D.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

3、企 业文化,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C.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 ,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2分)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 “天安门”合影留念。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C.朱熹 49 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

4、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B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 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 ;“骚”原指离骚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C.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

5、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7.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8 分)(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2)_,一览众山 小。 (杜甫望岳 )(3)问渠哪得清如许,_。 (朱熹观书有感 )(4)但愿人长久,_。 (苏轼水调歌头 )(5)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6)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的两句诗是:_,_。(7) 登楼中借前朝昏君讽谕当政者,表达诗人对时势的忧虑之情的句子是: , 。(8)古诗中有很多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七彩斑斓的景致。请默写含有“红、绿、 青、黑、白、紫”任意一字眼的诗句,注意要默写出两

6、句上下相邻的完整诗句:_,_。8.依据画线的句子,仿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3 分)世界有爱,而融融;人间有爱,而温馨;心灵有爱,而阳光。爱是暖暖春天的萌动,让经过沉睡的心灵焕发出激情;爱是 , ; 爱是 , ;爱是 ,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3 分)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 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

7、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但是,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你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3 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014题。(16分)有些人 张晓风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有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

8、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突然间长大了。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你明天能把米送

9、到我们的营地吗?能。那个胖女人说。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在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一为什么其他的人竞无所畏惧呢!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疫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他也许是中暑了

10、,需要一杯甘洌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我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

11、一如果我们一度错过。那陌生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 7 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 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那天

12、,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10作者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四个人,参照示例, 请你分别写出另外三个人以及他们被作者记在心中的理由。(3 分)示例: 小学老师:以谦逊和毫 不吝惜的称赞,挖掘出 我 心中的自信.来源:Zxxk.Com11请简要分析文中虽然满

13、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 分)12文章最后一部分写代数老师在考试前蹲在泥地上给自己讲题,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究竟这件事有什么样的意义? (3 分)13 作者对四个人物的描写三言两语,各具特色。请你选择两个人物,从描写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点评。(4 分)14.米店胖女人的一声 不敢,让作者感慨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那种无所畏惧的人的看法。(3 分)(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 1519 题。 (10 分)小议读书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

14、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 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 5 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 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 100 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三是如何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