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6372144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的宁德五城门风貌(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时期的宁德(今蕉城)五城门风貌蕉城地处东海之滨,鹫峰山脉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五代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 933)升场置县,至今建城历史已逾千年。建县之初始筑土城,立四城门,东名“崇仁”,西名“和义”;南名“德化”,北名“朝天”。两宋时期,鉴于五代各州县城墙坚固,对朝廷构成威胁的教训,下令除边关要塞、通衢大邑以外,包括宁德县城在内的天下各州县行政所在地只环以木栅,便于统治。明正德元年(1506),福建按察司佥事院宾檄邑令应高,改以砖石砌造。并增设小东门,名“登瀛”。又改东门为“跨鳌”,西为“憩亭”;南为“清晏”,北为“朝天”,上方各建有城楼。明代中后期,倭寇掳掠沿海州县,局势严峻

2、。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县城惨遭沦陷,夷为平地。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县林时芳带领士民重建。并辟四城门,东名“镇静”,西名“崇顺”;南名“永宁”,北名“遵化”,塞登瀛门。至清代康熙二年(1663),知县张承瑞奉檄重修,城墙增高三尺(约一米)。雍正、乾隆、道光、光绪五朝又多次修葺。宁德县城全貌 李怀涌摄民国时期,宁德县城墙仍保持完整。城墙全长约1776米,高7.2米,宽约5米,城墙内有街,城墙外有马道。城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城内除了少数民居倚靠城墙外,城墙与民居都会间隔出狭窄的巷道,俗称“城墙边”。五城门唯西门倚仗白鹤岭为天然屏障,其他城门均有护城河。美中不足的是五

3、城门城楼均已倒塌无存,仅东门城楼原址建有一座大圣宫,南门城门原址上也设有简陋的神灵香火龛位。五城门的石门限(门槛)整齐平坦,经长期行走,石面摩擦下陷,光滑得如同酥油抹过一般。 明清时期,宁德城内有五条街。居于中心的称为中街,街为十字,居中而达东、西、南、北四门,四城门与中街的连接道路分别称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城外也有五条街,即东门外碧山街、下尾街,南门外圣塘街,北门外的店前街、芙蓉街。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初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城内各街道转角阴暗处设有玻璃罩煤油路灯,规定每十户一组,夜里轮流悬挂,五个城门兜由地保负责。民国二十六年(1937),民生火电厂发电,在十字街、衙前街

4、、观音弄、街尾下、东门兜、下尾街、小东门等街道安装路灯六十盏,方便了县城住户夜里出行,也给古老的县城带来了一些新兴气象。 在古代,高耸的城墙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城门就起到了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它在政治、经济、交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黄金宝地”。自古以来,宁德县的五城门商贾云集,热闹喧嚣,各种铺肆、住宅、宫庙,鳞次栉比。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日寇飞机数度轰炸县城,县长徐永原(浙江兰溪人)为了便于防空疏散,征调全县民工将城墙拆除。自此,固若金汤的古城墙在宁川大地上彻底消失。城墙消失了,五城门原有的风貌也受到了破坏,但商业味道却有增无减。在蕉城民间,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

5、谣: “薄荷糖,花生糖。北门外,三官堂。 衙前街,太爷堂。街中头,下井堂。 城墙边,萃贤堂。捲桥头,天主堂。 下宅园,先农堂(坛)。鹏程境,养育堂。 学前街,明伦堂。”这首歌谣后面还有一段内容,是讲述蕉城当地的一些重要特产。其中的“西门街软糕,嘭嘭鼓膏药,李斗斗药丸”,连同上面的大多数古建筑,都与城关这五座城门有关。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笔者通过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进行了走访,凭他们记忆中的轮廓,对五城门风貌进行简单的还原,使今天的人们得以认识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东门 东门“镇静门”,旧址在今天八一五东路与八一五中路交汇处。城门内有东门里街,俗称“东门兜”,是旧时宁德县城最为繁华的街市。民国版

6、宁德县志的记载十分肯定:“(东门兜)为(县城)最繁盛之街市,一邑精华皆萃于此。”而且它的繁荣自明清时代就已形成,“非从三都开埠起也”。城外有碧山街(俗称“北山街”、“八仙街”)、下尾街(分里街、外街)。旧时,包括东门街在内的县城主干道都很肮脏而且狭窄,路面以青石板铺设,街道狭窄处连两顶轿子都无法交错而过。大多商家都挤占街道,跨出官浦(公共的沟渠河流),摆设可移动店招,使得路面更加拥挤不堪。鱼货市场就设在城门兜,商贩沿街设摊,每日都有大量新鲜海产品供应,人多混杂,极不卫生。民国四年(1915),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巡视宁德,将东门街的所见所闻写入笔记闽海巡记:“入东门,市面视连江稍盛,人民知识,则不

7、及连江。有辫者约十之八九。鱼摊满市,腥秽异常,居民安之,恬不为怪。”市容不整,极易产生火患水灾,使得民国历任县府深以为患。民国五年(1916),知事沈守经以火患堪虞,令城内外街道各店铺退入官浦以内,使街道拥挤状况有所改善。民国三十年(1941),县长熊方(江苏阜宁人)为了改变道路集市拥挤状况,将县城状元里、街尾下、东门兜、土主宫前道路拓宽六米,东门内道路(包括状元里、街尾下、东门兜,今之八一五中路)取名中山路,东门外道路(东门兜至土主宫前,今之八一五东路)取名中正路。民国三十六年(1947),县政府为了整理市容,再度下令拓宽中正、中山两段道路,沿街商店统一规划,整改拆建。经这两次较大的改制,市

8、面街道环境逐渐改善。街道宽敞笔直,可容纳三顶官轿同时通过。每日还有警察巡逻,维持治安。 东门街起点西起街尾下,东至土主宫,街道全长百米,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街道两侧有很多坊巷具有地方特色,是手工作坊、客栈酒家集中的地方。如有“客栈街”之称的碧山街,几十米的街道两旁开设有客栈三十余间,住宿者多为古田、屏南以及本县山区乡镇的挑夫、大小商贩;专门出售竹木器具的“水湟头”,聚集手工业作坊的“下尾街”,古田一带商贩来收购跳鱼(弹涂鱼)、蟛蜞等海产品的主要场所“弹涂弄”,出售薯切的土主宫旁小巷,集中餐饮行业的“新桥头”等等。 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县政府财政垫款,在东门兜临河搭盖市场,面积达三百

9、平方米,为当时宁德县城惟一的农贸市场。市场的设立,使东门兜成为县城最为繁华热闹的街道。 昔时的东门街街道宽阔,商铺林立,棉苎夏布、苏广百货、绸缎布匹、南北京果、钱庄当铺、图书文具、中西药物、香烛锡箔、陶瓷器皿、茶楼酒馆、服装鞋帽,可以说应有尽有。东门兜有“小有天”张记酒家、大东华鞋店、蔡亦春“集兴”米厂、“明生”发电厂(旧址在今莱茵城转角处),“大生”米厂、“新元昌”药行、“崇裕”钱庄、“聚春”当铺(后改为“慎余”钱庄)、“瑞和”首饰店、冯梅生镶牙店(兼照相)、 “亨泰春”(后改“裕丰隆”)陈记日杂店、陈成桂卜卦馆、“增泰”米酒行、“华兴”洋油行;东门外有姜“瑞昌”药行、吴“泰兴”布店、“光华

10、”布店、蔡“锦纶”布店、杨“和彩”布店、陈“义山”京果店以及“中华书局”、“开明”两家个体书店;下尾街有进利打铁店、韩“兴记”竹篾器具店、“永和”银店、游恩宠“仁济”西医诊所、廖伯勋西医诊所、黄“德顺”鱼行、“通源”酱园店;碧山街有李斗斗药丸店、李坤坤中西医诊所(李坤坤为李斗斗后人)、阮陈锤膏药铺、一团春茶庄、陈老其雨伞店、 “万丰”糕饼店。 下尾街位于东门外,城关人习惯称作“下尾埠”,是城关著名的手工业一条街。作坊集中在里街,多为福州、长乐籍手工业工匠开设。当时城关两家规格较高的旅社“三山座”和“新三山”也开设在这里。妈祖庙前方的“河坪”(今福海市场一带),则是娼妓集中地带。外街又称“船头街

11、”,在东湖塘围垦以前,这里是宁德及周边各县进出海产品的集散地。宋室南渡以后,宁德县的文化、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下尾码头逐渐繁荣。南宋初期,这里还建有“沙港湾亭”,供亲人远行饯别之用。刘家谋在鹤场漫志中记载:“出镇静门外数里,两岸帆樯如织,酒楼茶肆雾属云连,故有小杭州之目。”有海关埠、德顺坪(黄笃夫“德顺鱼牙行”就设在这里)、福安埠、霍童埠、青苔坪等专用码头。这里还设有民船定期航班,从城关往返于各地运送客人和传递邮件,运送范围近至本县三都、八都、飞鸾,福安赛岐、下白石,霞浦溪南、盐田,远至宁波、福州,连江苔菉、北茭等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一月十六日,宁德县邮政储金汇业分局在船头街成立,经

12、营存簿、支票、定期、划拨四种储金与汇兑业务。 东门附近的寺庙宫观、历史遗迹颇多。著名的有: 金鳌桥,又名郑公桥、跨鳌桥,俗称“桥头面”。在东门外护城河,北宋绍圣三年(1096)始建。嘉泰二年(1202),县令郑革重建,因名“郑公桥”。嘉靖十六年(1537),乡人陈廉、林孔道募修,构桥亭于上。因地属交通孔道,舆马蹂躏,屡废屡修。清康熙四十年(1701),邑人陈鸣周倡首修造,改建木桥为石桥,重构桥亭。后亭废桥亦将圮。道光十年(1830),邑人陈思琳修。咸丰三年(1853),东门发生重大火灾,金鳌桥附近建筑延烧殆遍,知县汤箴卫扩充桥面规模,并规定桥亭两侧不准搭盖店屋,至民国时期相沿如旧。这时期桥上已

13、经没有桥亭,只剩下光秃秃的桥面,供人们通行。护城河水清见底,舟楫来往,橹声欸乃,如入江南水乡。旧时“鳌桥漾日”、“鳌桥舣棹”为宁川前后十景之一。桥面一直延伸至“埠头陈”大宅门口,两侧设有小吃摊点,经营锅边糊、搓丸、白糖水软糕、一气糕、软馅米糖、鱼丸、江南丸、肉丸、糯米糍粑、糯米糖粥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民国二年(1913),福建省水上警察署派员来宁德筹办分所,并设立船捐局于“埠头陈”。凡进出境内海域的船只,按大小摊派捐款,以充费用。此做法弊端重重,影响商船出入。不久,遭地方士绅上诉而废除。福山街妈祖庙妈祖庙青石龙柱 妈祖庙,又名“天后庙”。在下尾里街。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楚文暻倡建

14、。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格外受到商人们的尊崇。道光三年(1823),宁德商会董事姚宗扬集南北商帮捐资重建正殿。咸丰元年(1851)重建,并改建下殿。同治十三年(1874),董事黄书田集布商建后座“三代祠”。光绪三十四年(1908),董事姚恩礼集南北帮黄毓同、蔡思桢营建偏殿。至此天后庙规模完备,富丽堂皇。正殿四根玄武岩镂空龙柱,两根花岗石浮雕凤柱,系咸丰元年(1851),由鄞江(今龙岩上杭县)驻埠菁靛商人合资捐献,工艺精湛,保存完整。民国时期,妈祖庙曾一度设为监狱。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党福建保安第二旅驻扎妈祖庙。同年八月,保安处长黄苏与闽东中共代表范式人就“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在妈祖

15、庙进行了第二次会谈。民国三十八年(1949)二月,国民革命军第121军1050团团长龚书元派石孔惠(石后石厝人)来宁德招兵,驻扎于妈祖庙,时称“石孔惠营”。妈祖庙围墙外有一株古樟树,树龄达数百年,遮天蔽日,生长良好。妈祖庙东侧,还有一口开凿于乾隆时期的“碧泉井”,虽地近海滩,井水却清澈甘甜,是“下南”商人以及附近渔民取水之处。妈祖庙大门口的有两只精雕细琢的青石狮子,工艺精湛,独具魅力。由于妈祖庙的这一对石狮张牙舞爪,威风凛凛,而县政府(太爷堂)的一对石狮闭着嘴巴,一副温和驯服的姿态。民间有这么一个形象的对比:“太爷堂的石狮,有吃又不吃;妈祖庙的石狮,想吃又没吃。”泉郡会馆,因会馆附祀有广泽尊王郭洪福神像,故宁德民间称为“下南圣公庙”。位于福山街南端山坡上,与妈祖庙毗邻。会馆由门楼、戏台、天井、大殿构成。建筑华丽,雕刻精美,是当时宁德县最为壮观的古建筑之一。解放后被改做粮库,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不幸毁于一场大火。 土主宫,又名“土宫前”、“忠烈王庙”,在东门外碧山街头。是蕉城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道教宫庙之一,也是闽东忠烈王之祖庙。黄岳是唐末太学生,二都飞鸾人。因为拒绝闽王王审知的聘请,率全家投于栖云龙潭(今飞鸾镇后山),邑人感其忠义,立祠潭畔。南宋嘉泰四年(1204),知县郑革为了方便士民拜祝,将黄岳庙迁移至城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