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63311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药剂学授课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剂学授课重点第一章 绪论药剂学常用术语:1 药物剂型、药物输送系统、药物制剂。2 药物制剂的分类:按形态、分散体系、给药途径分。3 新型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定义。第二章 液体制剂第一节 概述1 液体制剂的定义2 液体制剂的分类:均相分散体系、非均相分散体系定义及区别。3 液体制剂的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减少刺激,流动性强、易于腔道服用,剂量大小可控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于分解,水性制剂容易霉变,非水溶剂易产生生理作用。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1 溶剂应具备的条件:性质稳定,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毒性小,无嗅味,具防腐性,成本底。2 常用极性、非极性溶剂

2、。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2 表面活性剂分类(离子型、非离子型) 。3 常用表面活性剂4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定义、临界胶束浓度、亲油亲水值的定义及应用、昙点和克氏点的定义5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增溶、乳化、湿润、去污、起泡、消泡。第四节 增加溶解度的方法1 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溶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2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A 成盐。B 改变溶媒: 单一溶剂变为复合溶剂。C 助溶:加入表面活性剂。第五节 药物制剂的防腐防腐的重要性、一般措施、防腐剂的作用。第六节 溶液型液体制剂1 溶液剂的定义、溶解方法。2 芳香剂的定义。3 糖浆剂的定义、含糖量。4 醑剂、甘

3、油剂的定义。第七节 胶体溶液及其制剂第八节 1 高分子溶液剂(亲液胶体)的性质:溶涨、溶解的意义,溶胶、凝胶的相互转变,稳定性。2 溶胶剂(疏液胶体):定义、双电层结构、性质特点(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特性) 、性质与稳定性间的关系。第九节 混悬剂1 混悬剂的定义、种类。2 混悬剂的稳定性:DLVO 理论。3 混悬剂的稳定剂:湿润剂、助悬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的定义及作用原理。第十节 乳剂1 定义、分类(按粒径) 、特点及类型(W/O、O/W、W/O/W、O/W/O 型) 。2 乳剂形成的理论:乳剂降低表面张力、表面吸附增加乳剂的稳定性。3 乳化剂:A 乳化剂的基本要求、分类及常用乳化剂。B

4、 乳化剂的选择(根据给药途径、乳剂类型) 、混合使用。4 乳化剂的制备:常用方法及步骤、药物的加入、影响因素。5 乳化剂的稳定性:分层、絮凝、转相、破乳的定义及原理。第十一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的分类、剂型选择给药途径的关系。第三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第一节 概述1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的意义。2 研究范围: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细菌稳定性、疗效稳定性、储存稳定性。3 零级、一级反应公式。第二节 化学降解:常见降解反应(溶剂解降解、氧化、异构聚合脱羧、环重排、环裂) 、常见发生降解的药物。第三节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1 H 值的影响:根据 H 值-速度图确定最稳定 H m 值

5、。2 广义酸碱催化的原理。减少广义酸碱浓度。3 溶剂的影响:极性大的溶剂可使极性大的产物形成加快,极性小的产物形成减慢。介电常数对反应的影响(公式) 。4 离子强度对反应的影响(公式) 。5 表面活性剂、辅料的影响。6 其他因素:温度、光线、氧气、金属离子的影响。第四节 药物稳定性实验1 药物稳定性实验的目的、基本内容(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长期实验) 、要求。2 影响因素实验的目的,内容(高温、高湿、高强度实验) 。3 加速实验的目的。4 长期实验的目的。5 经典恒温法的目的、原理。第四章 灭菌法灭菌法的定义、目的、分类,灭菌、防腐、消毒的定义与区别。第一节 物理灭菌法物理灭菌法的分类1

6、干热灭菌法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 湿热灭菌法:各种物理灭菌法的定义、特点、适用范围。热压灭菌法的灭菌条件与标准、常用设备、基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3 射线灭菌法的分类、定义、特点、适用范围。4 滤过灭菌法的定义,常用滤器。第二节 F 与 F0 的意义与应用1 D 值与 Z 值的定义。2 F 值的定义、表达式。3 F0 值的计算条件,测定要求。第三节 化学灭菌法的定义、分类第四节 无菌操作法:定义、要求1 无菌室灭菌的常用方法、操作步骤。2 无菌操作对人、物、器具等的要求,常用操作工具。3 无菌检查法的定义,直接接种法、滤膜过滤法的操作方法。第五章 注射剂第一节 定义、分类(按分散体系分类) 、

7、特点(优、缺点) 、给药途径、质量要求第二节 溶剂及附加剂注射溶媒:水、非水溶媒(注射用油)1 注射用水:a 注射用水:定义、分类、适用范围、质量要求。B 热源:定义、组成、性质、带入途径、去除方法、热源检查法(家兔法的实验方法、原理,鲎试剂法的基本操作、原理、特点) 。C 水的处理:目的。方法:过滤法、离子交换法(常用树脂、原理) 、电渗析法(基本原理) 、蒸馏法(对原水的要求、一般过程、常用设备、原理) 、反渗透法(渗透、反渗透的定义、原理) 。2 注射用油:常用注射用油,碘值、酸值、皂化值定义。3 常用其他溶剂。4 附加剂:定义、目的、分类。第三节 车间的设计与管理空气净化、工业洁净、生

8、物洁净的定义,含尘浓度的表示法、洁净级别、常见净化方式。第四节 注射剂的制备1 注射容器的分类、产生的质量问题、应达到的质量要求,玻璃的分类和适用范围。2 注射剂的配制:a 配制用具的选择,稀配法、浓配法的操作。B 滤过方法分类、原理。C 灌装中的通气:常用惰性气体及其选择。3 灭菌:根据产品选择灭菌法。4 质量检查项目。第五节 输液1 输液的定义、种类。渗透与渗透压的定义、渗透压的调节方法、等渗与等张的区别。2 生产工艺:容器的选择和特点、输液生产的基本步骤。3 常见输液质量问题、防治方法。4 营养输液:氨基酸输液处方的制定、脂肪乳剂的乳化剂的选择、血浆代用品的分类。第六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定

9、义、分类(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的区别) 、适用范围。1 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无菌粉末的理化性质(热稳定性、临界相对湿度、晶型与堆密度)同生产工艺间的关系。分装基本工艺流程。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2 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冷冻干燥的定义。冷冻干燥的原理:三相图的理解、水的三相点的意义。最低共熔点的定义、重要性。第六章 滴眼剂第一节 1 滴眼剂的定义、分类。2 质量要求:H 值对眼的影响、H 的选择、渗透压的选择、其他项目。第二节 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 吸收途径分类2 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处方设计与附加剂1 H 值的调整原则:常用缓冲溶液的 H 值范围。2 常用渗

10、透压调节剂。3 常用无菌剂的选择。4 黏度的范围。第四节 生产工艺1 主要生产工艺。2 根据用途选择包装类型。3 质量检查项目。第七章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第一节 散剂1 散剂对溶出度的影响(Noyes-Whitney 公式) 。2 定义、特点、分类。3 制备:a 粉碎的目的、原理。常用粉碎方法的选择。B 过筛、分级的定义、目的,影响因素。C 混合:目的、常用方法。注意事项:组分比例(等量递加法、倍散) ,堆密度(真密度、粒密度、堆密度的定义、区别) ,含液体或结晶水药物的处理、其他影响因素。4 质量检查的项目。第二节 颗粒剂定义、特点、分类、基本制备过程。第三节 胶囊剂1 定义、分类、

11、特点。2 制备:硬胶囊的制备过程,空胶囊的选择。软胶囊的特点,制备方法。肠溶胶囊的制备。3 质量检查项目,崩解时限、装量差异的检查方法。第四节 丸剂丸剂、小丸剂的定义、分类。滴丸剂的定义、特点、制备。第八章 片剂第一节 片剂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第二节 辅料 :辅料的定义、分类、辅料的要求(无生理作用,不影响疗效、含量测定、崩解等)1 填充剂的作用、常用填充剂2 吸收剂的作用、常用吸收剂3 粘合剂的作用、常用黏合剂4 崩解剂的作用、常用崩解剂、加入方法5 润滑剂的定义、分类、常用润滑剂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压片方法的分类、适用范围1 湿法制粒压片:制粒方法、干燥的设备分类、原理2 干法制粒压

12、片:分类、适用范围第四节 包衣1 包衣的目的、分类2 各种包衣的作用特点,包衣过程。第五节 压片及包衣过程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第六节 片剂的质量评价项目、溶出度检测法分类、包衣片质量评价。第九章 软膏剂、凝胶剂、膜剂第一节 软膏剂1 定义、分类。2 软膏剂对基质的要求、软膏基质的分类、特点、适用范围。3 质量评定项目4 基质对透皮吸收的影响5 制备:常用制备方法、药物加入的方法6 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项目(溶程、药物的释放测定法等) 。7 眼膏的基质、制备特点第二节 凝胶剂的定义、分类第三节 膜剂1 定义、分类、特点2 膜剂成膜材料:天然、合成高分子材料。常用材料 PVA、EVA。3 制备:常用制

13、备法。 第十章 栓剂 第一节 栓剂的定义、特点。第二节 栓剂对基质的要求、基质的分类、常用基质。第三节 处方设计:全身作用栓剂特点、对基质的要求、主要吸收途径。置换价的定义、计算方式、意义。第四节 常用制备方法、与基质的混合方法第十一章 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定义、特点。吸收剂、非吸收剂的定义特点。第一节 气雾剂定义、特点、分类(分别按给药途径、阀门系统、分散系统、相的组成) 。气雾剂吸收的特点:吸收迅速、无首过作用第二节 气雾剂的组成1 抛射剂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分类。2 容器得分类、特点第三节 制备1 处方的设计:溶液型气雾剂的潜溶剂的选择、混悬型气雾剂表面活性、

14、药物介质的选择。2 基本工艺4 质量检查项目5 粉雾剂、喷雾剂的吸收特点、粉雾剂的吸收装置分类第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1 药物吸收的定义2 吸收方式分类、定义、区别。3 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h 值、胃的排空) 、药物理化性质(解离常数、晶型和粒径对溶出速率的影响、各种剂型的吸收特点) 、制剂处方、工艺的影响。4 其他部位的吸收特点。第三节 吸收、分布、代谢的定义、类型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基本概念(隔室模型、转运过程、药动学参数) 。第二节 单室模型1 注射给药:模型建立、血药浓度公式、参数的计算(消除速率

15、常数、表观分布容积、半衰期、曲线下面积) 。2 输注给药:模型建立、血药浓度公式、稳态血药浓度定义、参数的计算(稳态前、稳态后停药的血药浓度公式) 。3 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模型的建立、血药浓度公式、参数的计算(残数法计算吸收和消除速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达峰时间、峰浓度) 。第三节 重复给药1 多剂量函数的计算、血药浓度-时间公式、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公式。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作用,个体化给药的概念。第五节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速度、生物利用程度):生物利用度的定义,绝对、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区别。生物等效性、药剂学等效性的定义、区别、意义。梯形法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原理、方法。第十四章 缓释、控释制剂第一节 缓释、控释制剂定义、特点、类型。第二节 常用材料及作用第三节 释药原理、释药特点第四节 常用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试验的常用方法第十五章 新制剂技术第一节 包和物的定义、分类、常用制备方法、包和作用特点。第二节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特点、常用材料、常用分散方法、固体分散的速释作用。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定义、特点、常用囊材 、微囊化方法的分类。第十六章 靶向给药系统第一节 靶向制剂的定义、特点、分类。第二节 脂质体的定义、分类、组成结构、常用材料。第三节 微球的定义、组成、常用制备方法。第四节 纳米粒的定义、组成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