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6328096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贺州古道文化资源简介曾龙城一、古道系列贺州古道:贺州古道是贺州境内沟通中国海陆丝绸之路的几条通道的总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通商贸易交通路线的代称。“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陆上丝绸之路”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由西安至中亚、西亚、中东、西欧各国所走的陆路线为代表;“海上丝绸之路”以汉武帝派使者,从贺江流域的广信至雷州半岛的徐闻、北部湾的合浦,至越南、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所走的水路线为代表。贺州古道同时具有陆路与水路两种功能,是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对外贸易通道,同时,它还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一条对接线。贺州古道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和文

2、化遗产。桂岭古道:位于萌渚岭余脉之贺州桂岭镇七里山至开山乡豪界村,是一条秦修古道,路面用大块山石和河卵石铺成,宽约15米,全长约18公里,现残存8公里。桂岭古道是贺州沟通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一条对接线。潇贺古道:富川县志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扩建岭口古道成为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秦通新道”。“新道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水县进入富川县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止。陆路全程为170公里,境内约65公里。路宽1至15米,多为鹅卵石铺面,也有用青石块铺成的。道路蜿蜒于萌渚岭、都庞岭山脉丘陵间,北联潇水、湘江,南结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

3、越交往打开通道”。潇贺古道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线之一。谢沐关:谢沐关又叫世睦关,莫邪关,位于富川县城以北三十多公里的朝东镇小水村附近,秦始皇三十二至三十四年,于都庞、萌诸两岭余脉间筑岭口“新道”,西汉皇朝将秦时新道扩建为“楚粤通衡”时,将富川至源口的古道东移,使其由冯乘县之青山口(葛坡)改道经谢沐县直达道州,与潇贺古道由青山口、麦岭府、沅江之主干道相汇合,并在冯乘县(今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大鹏岭下的西隘口小水峡处修建雄关镇守,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其为“谢沐关”。鹰扬关:鹰扬关位于贺州市桂岭镇的东部边沿。这里是广西的最东端,过了此关就是广东的连山县。高大绵长、南北走向的山脉阻隔两广,惟独

4、此处有一道大峡谷可以沟通。雄关设在峡谷的大转弯处,即北面大山向南凸出的山坡上。三面为悬崖峭壁,海拔480米,宽12米,长92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地形十分险要。鹰扬关因其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时,秦兵即从此关过广东;红七军在贺州桂岭整编后,也于1931年1与15日经此关入粤再北上苏区;军阀混战期间,桂系曾在此设卡;日寇侵华时,曾一度妄想从此关西进犯桂,因获悉我地方抗日武装在鹰扬关设防而不敢贸然过关,从而保住了贺州的安宁。共和国成立后,鹰扬关不再是关卡,而成为纪念性的古迹了。一条贯通东西的国道从此关经过,车水马龙,使两广人民的来往十分频繁。鹰扬关保留一块标志碑,

5、还有一座纪念亭。当年跟随邓小平同志经过此关的红七军干部、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覃应机同志有题词刻在纪念亭上。二、古城系列封阳古城:封阳县是广西最早设立的四个县级行政单位之一,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辖区包括今信都镇、仁义镇、铺门镇、水口镇、太平乡、苍梧县的沙头镇和石桥镇,以及今广东怀集县的一部分和封开县的一部分。县治设在今铺门镇河东村的贺江东岸,土名“高寨”。这里地形险要,地势较高,贺江从其西面绕过,流向东南,城址保存较好,由城垣和两层土台组成。南北长200米,东西宽近180米。土台靠近贺江,第一层土台高3米,东面内近30米,南面内进50米即到第二层土台,第二层土台高5米,台面平坦,南北长70米,

6、东西宽50米。城垣在土台的东面和南面,由北、东、南三垣组成,均略作弧形。高4米,下宽10米,上宽4米。北垣从土台东北角向东延伸,长100米,东垣长150米(南段有50米缺口),南垣长150米(西段有30米缺口),南垣长150米(西段有30米缺口)。地面上有许多汉代的绳纹和方格纹陶片,还有许多灰陶片,还有许多灰陶绳纹筒瓦和少量葵花纹瓦当。铺门石城:位于铺门镇中华村村公所西约200米处,建于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四周由天然石山群围合,山徒峭且高。南北各有一缺口,就缺口修筑城墙(含城门、城楼)。南城墙长72米,宽486米,高4米。城墙中部设城门,门上建有城楼,曰“南星楼”;北城墙长287米

7、,宽48米,高4米。中部也设城门和城楼,曰“北岳阁”。南北门外都建有宽阔的护城池。城内地势平坦,面积约4万平方米。北门内东侧建有一座阅兵台,长28米,宽18米,高3米。此外,南门外建有碑廊,陈列历史碑刻,是石城历史的见证。古石城易守难攻,有“石城天险”之称,为原信都县“八景”之一。临贺古城:临贺古城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设临贺县的县治所在地,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等朝,直至1951年始将县城搬迁至今贺州市八步镇。临贺故城虽经几次搬迁及历代维修,但各朝城址基本未变,西汉、东汉、五代(南汉)、宋、元、明、清各朝城址规模尚存,城垣俱全,且城

8、外有各代古墓群,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尤其是宋代临贺故城,至今尚保存着内为东汉、五代夯土垣,外包南宋所筑砖墙的宋城规制,城内外可发现各代文物,作为古代城市重要标志的城墙,护城河,街道,捕厅衙门,居民饮水用的古井,作为宗教用的塔和寺庙,作教学用的学宫和临江书院,作交通用的码头、桥梁、渡口以及交易用的商行,以及城外西汉以来多代古墓群,这里都一应俱全。临贺故城在地域上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的交界处,是百越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点,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临贺古城延续时间之长,现存各代城址整体规模保存之完整,在国内现存古代县一级治所城址中是极为罕见,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富川明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

9、),距今近五百年。明万历年间改为砖墙,周长2113米,高6米,厚3米,垛口909个,城墙坚固雄伟,锥堞整齐,色泽黝黑。城门内古街道呈井字形,均用鹅卵石铺筑,并有金钱图案,古雅别致,临其境可窥其迹貌。三、古村寨系列秀水状元村:素有“小桂林”,“状元村”之美称。这里山青水秀,林木葱茏,鸟语花香,人杰地灵。据富川县志中历代科举进士名录记载:状元、进士流载全县133名,而仅有450人的秀水村就占了33名,秀水保存着中国最大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保留着上至皇帝下到知县赐封、贺赠的匾额,匾款花样各异,琳琅满目。黄姚古镇: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距贺州市城区90公里,地处漓江下游,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

10、镇,有“梦境家园”之称。古镇方圆36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峰耸立,古木参天,清溪环绕。镇内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特有的风景。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虽历经沧桑,至今仍无丝毫松动。镇内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青砖黛瓦的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以及许多贤哲留下的楹联、匾额、碑刻等。四、古建筑系列百柱庙:百柱庙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油沐乡福溪村。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式改建成120根木柱子的大庙。全庙由76根

11、高255米,直径2038厘米的童柱、檐柱和44根吊柱、童柱支撑而成。设计独特,装饰精美,为全国少见,庙内供奉子楚大王,是楚文化沿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风雨桥:风雨桥,又称凉桥、廊桥,主要分布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有古代建筑的风雨桥20多座,最典型的是回澜桥和青龙桥。回澜风雨桥和青龙桥位于油沐乡的黄沙河上,两桥相距仅500多米,两座桥在当地又称姐妹桥,其中蕴含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碑文为证。回澜桥为三孔石拱桥,青龙桥为单孔石拱桥,两桥的桥面由桥亭、桥廊和阁楼三部分组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其它大大小小的风雨桥则散落在富川的乡村各地,是贺州古道文化中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12、的历史见证。石龙桥:石龙桥位于钟山县石龙镇的珊瑚河上,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64年),全石结构,双孔一大一小,主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是一座极少见的不对称石拱桥,桥栏浮雕图案十分精美。古戏台:贺州古道上现存有18座古戏台(钟山10座、富川6座、昭平1座、八步1座),这些古戏台多建于明清时期,至今仍保存完好,古戏台一般与古寺庙、会馆、宗祠、风雨桥等古代公共建筑相伴,戏台上多演瑶剧、壮剧、客家剧、桂剧等传统地方剧目,是贺江流域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贺街宗祠群:按姓氏建的宗祠在贺街镇河西街历史上有22座,现保留有10座宗祠以姓氏命名,每座宗祠占地都在300平方米以上,祠内记载有各

13、自祖先的简历,名人画像和传略,以光宗耀祖。除了姓氏宗祠外,还有乡祠、会馆、学宫等宗教文化建筑。在贺街还有众多的寺、庙、祠、楼、馆、观、坛、阁、宫、社等,有专家称贺街是一座宗教文化建筑的博物馆。贺街粤东会馆:位于贺街镇河东街中段。会馆始建年代无考。清代道光二年重建,今保留完好。由前、中、后三大殿及两旁的廒屋组成,西向,占地面积620平方米。三大殿建筑在层层升高的台基上,均为硬山顶梁架砖木结构。壁画为人物故事,檐板浮雕花草纹饰。厢房的花窗和屏风为木透镂与浮雕相结合的精美图案。廒屋的窗全为琉璃花窗。中殿和后殿的前檐还没有拱形天花板的檐廊。黄田湖南会馆:位于黄田镇黄田圩南侧。建于清代咸丰十一年(公元1

14、861年),砖木斗拱硬山顶结构,北向。中轴线上,由前殿、中亭(两侧附有廊庑)和后殿组成。前、后殿脊上,灰塑嘲风、吻、博古等艺术形象,雄伟壮观。门面墙上镶有多幅石浮雕图案,内容是大禹治水故事和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还配以龙狮等陪衬图案。后殿神龛上,供奉禹王(夏禹)神像。前后两殿的所有梁架和斗拱构件(木质)均有浮雕人物故事、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精美的几何图案。“中亭”实为在天井建的大亭,由四根大柱上承斗拱,歇山顶,四面坡。整体结构雄伟壮观,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黄田湖南会馆是湘桂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五、文物系列孝穆皇太后先茔:位于贺县桂岭盆地北部山清水秀的紫金山下,俗称为“皇坟”。墓地的前

15、面有“神道”设置,“神道”上有石碑、石人、石羊、石龟、石兽等大型石雕群。这是明孝宗朱樘的生母孝穆皇太后的先茔,弘治元年至三年,由明王朝派官员下来修建的(见明实录)。孝穆皇太后是广西惟一的中央王朝的皇太后,其祖先茔墓由明王朝派官员来修建,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铜麒麟樽:青铜麒麟樽出土于沙田龙中村,1993年参加国家文物局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一举成名,被定为“国宝”,还成为该展览的会标。专家称:这件国宝造型移植于商周,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商周文化的余韵,在岭南回响”,“实在令人惊喜”。此国宝曾到过挪威等十多个欧洲国家展出。沙田古墓群:在沙田镇田厂村到狮中村的八(步)公(会)公路两旁的丘陵地带。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1至2公里,共探明200余座。其中周代墓一座,随葬品有铜斧和陶罐等;战国墓两座,出土铜牲尊、铜罍、铜盉、铜鼓、铜斧、铜镞、铜铺首、米字纹陶瓮、席纹陶罍和贝币等珍贵文物;东汉墓三座,有券顶砖室墓,也有竖穴土坑墓,随葬品多为屋、灶仓、井等模型明器和罐、钵等实用器。此外,还清理过南朝墓两座,随葬品皆为青瓷器、盅、碗、钵、虎子等器物。该墓群的墓葬十分重要,的一座战国岩洞墓最为喜人,随葬品三十多件全是二级以上文物。国宝青铜麒麟尊出土于此处。贺街古墓群:在贺街镇寿丰村芒栋岭至石壁湾一带,东面濒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