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实词一词多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274737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实词一词多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理解实词一词多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理解实词一词多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理解实词一词多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理解实词一词多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实词一词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实词一词多义(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级初三学科语文内容标题理解实词:一词多义编稿老师马莲香【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复习陋室铭桃花源记 第六册一词多义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2. 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

3、 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即有大志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4.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遂与外人间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停数日,辞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答案:D5. 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

4、一句话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 层次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走出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顺序。 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7.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

5、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8. 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民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10. “皆叹惋”什么?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1.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

6、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3. 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陋室铭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

7、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 本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 作者怎样引出本篇的主旨?

8、 用比兴手法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10. “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作者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孔明南阳的茅草庐、杨雄成都的草玄亭,是自况、自慰和自勉。 11. 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极写陋室屋门内外的美景。一“绿”一“青”,把陋室映衬得格外的别致幽雅。 12. 陋室人员如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既无“白丁”,那当然都是“鸿儒”了。这就显示出室中人之高雅不俗。 13. 本文哪些地方运用类比,有何作用? 课文开头以山水作类比,说明山水出名是因为有龙有仙,由此得出陋室因主 人德馨“而不陋”的观点。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

9、比,旨在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 况。类比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4.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一词多义 兵: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2)可汗大点兵士兵,军队 (3)兵乱、兵灾战争 国: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 (2)去国怀乡国都 (3)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国事 (4)红豆生南国土地,地域 得: (1)家贫不能常得得到 (2)洋洋自得得意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4)不得而知能够 (5)得道多助施行 患 (1)人患之之不立担忧 (2)生于忧患灾难 (3)患病 或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人 (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

10、)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可能 迁 (1)安土重迁迁移 (2)事过境迁变动 (3)左迁至蓝关调动官职 胜 (1)高处不胜寒能承受 (2)然而不胜者胜利 (3)略胜一筹超过 (4)巴陵胜状优美的 (5)不可胜数尽,完全 属 (1)司命之所属隶属 (2)忠之属也职守 (3)召令徒属部属 (4)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5)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续 是: (1)自以为是正确的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这样 (3)问今是何世表判断,“是” (4)惟利是图宾语前置、动词前不译 微 (1)微乎其微微小的 (2)人微言轻低下、卑贱 (3)日渐衰微衰败、衰弱 (4)但微颔之略微

11、 (5)微服私访隐蔽 (6)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修 (1)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2)修正、修改改正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而 (1)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关系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3)朝而往,暮而 归/杂然而前陈表修饰 (4)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6)已而夕阳在山表时间,不久阴(1)翼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2)朝晖夕阴阴天(3)阴风怒号阴冷(4) 暗地里(5)阴险 (6)佳木秀而繁阴树阴 乐 (1)太守之乐其乐快乐(动) (2)山水之乐乐趣 秀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2)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其 (1)其妻献疑曰第三人称

12、代词 (2)其如土石何表反问语气的助词 (3)其西南诸峰那(代词) (4)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语气 绝 (1)往来而不绝者停止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绝类弥勒非常、极 (4)以为妙绝到极点 为 (1)或异二者之为行为,活动 (2)故为之文以志写 (3)自余为僇人成为 (4)山峦为晴雪所洗被 (5)行拂乱其所为做 之 (1)醉翁之意的 (2)名之者谁代词 (3)欲之南海去,往 (4)太守之乐其乐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咨诹善道道理 (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 (4)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6)生财有道方法 行 (1)然后施行施行 (2)性行淑均行为 (3)必能使行阵和睦古代军队编制25人为一行 (4)行将就木将要 (5)缘溪行行走 (6)运行 (7)行列 遗 (1)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2)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物品)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益 (1)有所广益,斟酌损益好处;增加 (2)老当益壮更加 (3)益渐渐的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姑且 (3)一丝不苟严肃 宜 (1)陟罚臧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