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06223862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3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 内容提要: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安全需要的缺失和分离焦虑以及幼儿心理能力有限所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及幼儿社会角色的转变造成的。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家长首先要带幼儿熟悉幼儿的环境,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入园指导;教师要为幼儿营造温暖、快乐的幼儿生活,运用教育技巧,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关键词:适应 依恋 焦虑 恐惧 正文: 由于幼儿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

2、时都会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焦虑、不吃不喝、想家、发脾气等,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让教师、家长感到十分棘手,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孩子适应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指导性策略,与家长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一)心理学分析 1安全需要的缺失与恐惧心理 安全需要的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因。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对幼儿来说,与亲人在一起是安全、自信的;而当幼儿

3、离开亲人到幼儿园后,完全陌生的环境,让幼儿觉得原先的安全感突然丧失。由于安全需要的缺乏,伴之而来的是幼儿心理上的恐惧,这样就产生了幼儿对上幼儿园的抗拒。2.亲子依恋和分离焦虑 亲子依恋是指幼儿对父母或其他扶养人表现出十分依恋、难以离舍的情绪。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稳固的亲子依恋的感情纽带。当父母在身边时,幼儿心情愉快,有安全感,能和别人正常交往。父母一旦离开了,幼儿立刻表现出悲伤情绪,有安全缺失感、受挫感和焦虑感,人际交往异常。亲子依恋越稳固,上幼儿园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就越困难。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以及恐慌等情绪体验

4、。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幼儿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因为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形成分离焦虑。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幼儿面对亲人离去而陷入分离焦虑之中,导致了幼儿入园适应困难。3.心理能力限制现代行为科学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环境的过程。幼儿刚刚入园,就要面对诸如熟悉新环境、生活自理、自我服务、结交新朋友、培养新常规、学习新本领等一系列的新任务。这些都需要相当多的心理能力才能完成。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之中,再加上家长的过渡保护,造成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5、、适应能力较差。这也加剧了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障碍。(二)社会学分析1. 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入园前,幼儿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集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的重要因素。2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中,幼儿所面对的是与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幼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养育关系是不可取代的。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往对象发生了改变,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3、社会角色的改变幼儿在家中往往是所有家庭成员关

6、注的焦点,在心理上有满足感和自豪感。而入园后,教师对所有的小朋友一视同仁,幼儿失去了那种“集宠爱于一身”、和“备受瞩目”的感觉,一下从“小皇帝”的位置上掉下来,心理落差大,因此,入园后有很大的不适应。二、幼儿入园适应的指导策略(一)做好入园的准备1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家长可在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玩,感受幼儿园各种玩具的趣味性;参观幼儿园的活动室、休息室、厕所、大型玩具等设施,使幼儿对幼儿园有初步的印象,消除陌生和恐惧;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早操、游戏、活动情况,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兴趣,从心理上做好入园准备;另外,还可以让幼儿认识班里的老师,结识幼儿园的新朋友,使幼儿入园后不

7、感到孤独和无助。2.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减少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时就更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如,带幼儿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参加社区活动、经常到集体场所玩耍、多与陌生的同龄儿童交往等,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3.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分离焦虑的产生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适应幼儿园的要

8、求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指导幼儿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另外,注意创设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洗漱、按时睡觉等。(二)运用教育技巧,逐步完善幼儿入园行为。首先,入园初期,教师不要给孩子过多的规范要求。入园时,由于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幼儿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如果刚入园就要求孩子听讲时要坐好、喝水要排队、吃饭不挑食、见到老师要问好等,就会让孩子马上感到不自由,从而产生不喜欢上幼儿园的情绪。这时,教师应竭尽全力关爱每一位幼儿,尽量满足幼儿的要求,使幼儿切身感到幼儿园像我家,老师像妈妈,慢慢消除幼儿

9、的担心和恐惧,使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要求。其次,允许孩子暂时保留一些原有的生活习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挑食、霸道、自私、睡觉时喜欢抱着毛绒玩具等等,对此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包容和理解,暂且让幼儿保留一些原有的生活习惯,绝不能呵斥、鄙视,而要精心地照顾他们,等幼儿慢慢适应后,再帮助他们渐渐改掉这些不良习惯。第三,适当缩短在园时间。改变以往新生入园后,就开始进行全天生活的做法,在入园的前两周,对哭闹厉害的幼儿,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午睡,缩短孩子离开家人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度期,淡化分离痛苦,从而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第四,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减少分离痛苦。刚入园时,教

10、师应组织幼儿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如:戴头饰做模仿动作;玩开火车、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拍皮球、手偶游戏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变化游戏的花样,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忘记回家。有的教师感觉刚入园的孩子难以组织,任由幼儿自己玩,结果幼儿想家的情绪更严重,因为刚入园的幼儿缺乏主动性,也没有掌握基本地独立玩的技能。因此“撒鸭子”的做法不可取。(三)家长的配合教育幼儿能否顺利适应集体生活,家长的配合教育与心理因素是关键。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1.坚持每天送幼儿,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因为一次的中断,就会前功尽弃。而且,送孩子时还要果断地离开,不要依依不舍,家长迟疑不走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妈

11、妈还会带他走,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适应。2.及时向教师了解幼儿在园表现,回家后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有一点进步家长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如果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要仔细问清原因,然后耐心地疏导孩子的情绪。千万不要吓唬幼儿,强迫孩子上幼儿园,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3. 对幼儿园和教师的教育要绝对信任。相信教师能教育照顾好幼儿。要多给孩子讲幼儿园和老师好的方面,使幼儿从心理上接受老师。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或者需要特殊照顾的,家长要及时告诉教师师,以便教师更好地照顾幼儿。 如何面对幼儿刚入园的哭闹现象 几乎所有家长最初送孩子进入幼儿园都要面对两大难题:哭闹和生病,被称之为“入园综合症”。对孩子来

12、讲,入园综合症会在孩子对幼儿园的不安全感逐渐消除,对幼儿园的作息规则逐渐适应后自然好转,而家长们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入园综合症的持续时间。 因此,家长在幼儿园前不仅要调整好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一、入园前的准备 1、熟悉环境,诱发宝宝入园的欲望 一旦决定入园,年轻的父母就应该提前一段时间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孩子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字,将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使孩子从内心向往幼儿园,同时,妈妈可以提前带宝宝去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里漂亮好玩

13、的玩具,翻一翻家里所没有的图书,认识一下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使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2、物品准备 手里拿着自己熟悉的东西,孩子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可以给孩子带一两件他特别喜欢的玩具。 二、初入园第一周: 1、哭闹 2-3岁幼儿年龄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所以幼儿园难免有哭闹现象。但孩子这时的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情况下,孩子的哭闹现象会有所好转。 孩子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直觉形象性,看到家长(不仅是自己的家长)又会想家,想爸爸妈妈,所以为避免增加刺激孩子的机会,家长送完孩子后即可离去。如果宝宝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很可能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

14、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反正妈妈舍不得我,我一哭,妈妈就会抱我”,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 当然,对妈妈来说,听着宝宝的哭声走出幼儿园大门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想想小鸟总有一天要独自飞翔,如今的狠心只是为了让孩子的翅膀早一天坚强起来,所以,妈妈自己首先应克服这种与朝夕相处的宝贝分离的焦虑状态。 2、交流 一般来说,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妈妈特别担心,回家后总是问长部短,这时妈妈们要注意了,尽量多说一些正面的,如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啊,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 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

15、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伤心备至,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3、“我不去幼儿园” 初入园的一两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身体不适,不愿去幼儿园。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幼儿园的态度,一般来说,幼儿园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惊醒 初入园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这主要因为孩子进入新环境,由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而赞成身体,心理上的不适应,家长尽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使幼儿有安全感,引导幼儿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帮助他们亲近班里的教师和小朋友,对老师有信赖感。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对新环境的熟悉,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的。 三、入园后第一个月: 1、饮食 目前各幼儿园的食谱都是经过营养计算而制定的,但新入园幼儿可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加上尚未适应幼儿园生活,可能会“上火”,所以要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 2、生病 一般来说,初入幼儿园由于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会造成免疫力下降,部分宝宝入园一个月左右,体重会有所下降,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状,只要不是十分严重,均属正常现象,家园沟通,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