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220134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月考试卷概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桥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 出题人:袁慧娟 刘明芳 审题人:付征骏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2第卷和第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

2、字,完成13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砚的历史可谓久远。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

3、,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藏砚大家。他曾专门召集大臣,研究怎样改良纸张和制砚,还封了历史上第一个现在还可以查见姓

4、名的“砚务官”。 到了北宋,已经达到了“无砚不文人”的境界。宋代砚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当时采取的重文抑武施政方针。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当时,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古时手工艺人多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因此,他们所制的砚上一般无铭款。文士做的砚台为自己的创意,因此雕饰虽也有,但诗词歌赋、铭文跋语占了很大空间。文人爱砚,大文豪苏东坡可谓藏砚、赏砚的领军人物。纵观苏东坡一生,写就的砚铭有近30首,几乎占了他

5、全部铭文的一半,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当属“我生无田食破砚”,足见其爱砚之深。这种对文物的痴念,是只有太平文人才会有的。时至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离乱,文人砚开始寄托爱国报国之铮铮豪情。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 世人皆言,“文人砚发端于宋,兴于明清。”明清时,砚制虽基本承沿宋习,但受社会风尚市井民俗化趋势的影响,分岔路而行:一条是题材多样、工艺自由的世俗化路线;另一条便是文人砚更趋成熟,如自然随形砚开始出现,线条追求含蓄和意味,书画及文学的成分更重。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已将砚石之天然与文人之性灵逐渐融合成趣,不但使砚有别于其他文房用具的单纯工艺品属性,更让砚拥有了自己蔚为壮观的文化内

6、涵。(摘编自卢楚函性灵文人砚)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农民靠耕种田地维持生计。而文人则不仅依托“砚田”谋生,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借助“砚田”著书立说,寄寓人生理想。B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砚台实际上就是一种研磨器,古人通过它将些有色崖颜料研碎、磨细,添加水分后供书写用。 C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方研磨盘是我国最早的砚,它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的,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D到了唐代,砚台的制作工艺越发精巧,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注重砚台的实用效果,四大名砚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自这一时期。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隋唐时期,砚主要是

7、文人的一种书写工具,缺乏艺术价值;隋唐之后,砚的实用性逐渐被艺术性所取代,人们更看重其收藏价值。 B宋词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为砚台的雕刻制作提供了更大的题材空间,砚的做派出现明显的分化,文人砚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C太平治世,文人藏砚赏砚,多抒发闲情逸致;离乱之时,很多文人借砚台刻文明志。因此,文人爱砚也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制砚匠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制作的砚更注重雕饰,而文人砚将砚石的天然性和文人的性灵自然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砚的文化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发达的经济和北宋的重文抑武政策为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这充分说明经济发展、重视文治

8、有利于文化的繁荣。B古砚经历了从追求实用到强调艺术的发展过程,为了提升砚台的艺术品位,古代文人往往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创意制作砚台。 C明清时期市井民俗化的社会风尚促使砚制出现显著的区分,文人砚逐渐走向成熟,更加注重自然随形,追求含蓄和意味。D匠人砚和文人砚在铭文和创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今人研究古砚,可以依据铭款和创意的不回特点来辨识匠人砚和文人砚。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

9、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

10、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谨为人

11、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注】要击:半路截击。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B.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C.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D.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

12、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孙子即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 “古代第一兵书”。B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称尚书令。下设吏、礼、兵、户、刑和工六部,分别处理各类日常事务。C太祖,指开国之君,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后世常用庙号、年号、谥号称呼帝王,“太祖”是以谥号相称。D拜,古代表示敬意的礼节,即跪拜礼,行礼者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拜送书于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13、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于谨有远见有智谋。乜列河等人归附之时,于谨认为拔陵兵众不少,一定会来拦击,于是埋下伏兵等待,最终大败贼兵。B. 于谨忠诚勇敢。灵后听信侍中元晏的话,下诏命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于谨请求亲自到朝廷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C于谨知恩图报。中山公宇文护身为顾命大臣却手无实权,于谨在群臣集会之时严厉地斥责了王公大臣,为他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D于谨善于事上。朝廷的军国大事大多由他决断,于谨也竭尽智能为国效力,因而备受重用,死后武帝对其恩宠有加。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2) 太

14、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奉寄韦太守陟王 维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高馆:驿馆。岁方宴:一年将尽。 8 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9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说明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