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汇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汇报近年来,深入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严格执行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和残疾人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致力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残疾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残疾人工作基本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残疾人总数约为1.6万人。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95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其中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4230名,占所有
2、残疾人的44%,多重残疾281人,占3%;所有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4016名,占残疾人总数45.67%;已得到康复服务的残疾人3695名,占有康复需求数的92%。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5103名,多渠道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择业4600余名,就业率达91%,其中在福利企业就业2186名。二、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主要做法近年来,我市围绕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扶贫救助、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基本问题,真抓实干,破疑解难,合力攻坚,创新发展,切实改善了全市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创了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先后3次被省政府评为“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市”,2016年被国务院残工委
3、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1加强领导,残疾人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为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充实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实施办法等文件,科学编制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每年确定12项残疾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市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关心支持残疾人民生福祉重大项目建设,定期走访慰问残疾人;市分管领导经常到基层调研视察,指导残疾人工作,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全
4、部纳入财政预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部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教育、卫计、民政等残工委成员单位积极支持残疾人事业,在各自工作领域内做好涉残工作,残疾人工作分工协作理念得到全面落实。2强化宣传,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日益浓厚。一是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积极推进残疾人保障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发放残疾人保障法手册数千本,社会各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得到有效增强。二是宣传事业发展。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宣传残疾人工作的突出成就和最新进展,宣传各相关部门的惠残新政,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模范先进事迹。三是宣传
5、残疾人工作。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幸福生活推进计划”和“5+1”结对帮扶等活动,及时将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创新举措通过报纸、微信、电视等形式向广大残疾人推介,及时向社会通报年度重点惠残民生项目实施情况。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极大增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生活理念,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3健全网络,基层组织建设日益规范。按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目标要求,先后建成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康复中心,辅具中心,成立残疾人托养中心、维权中心等机构,完善残联组织架构,实现人员满编、功能齐备的目标。20
6、12年,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区)残联单设,配齐了专职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实现有固定工作场所、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必要经费保障的“三个有”目标;全市所有村(社区)、福利企业都成立了残协,选聘了残疾人工作专职人员;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形式,试点建设了5个残疾人工作服务站。在全市开展残疾人服务“网格化”管理,建立残疾人“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工作机制,形成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无缝隙、责任无缺位、待遇有保障、管理有机制”的目标,形成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广大残疾人遇到困难有处找、有处说、有人帮助解决的良好局面。4优化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日益提高。以建成地区首家市
7、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为起点,以成功建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为标志,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的三级残疾人康复体系,在市级医疗机构开设康复科或康复门诊,建成首家县市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所有镇(街、区)均建立康复指导中心,建成社区康复室46家,配备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80余名。积极争取慈善基金支持,持续开展“复明工程”“温暖工程”和“启智工程”等三个“十万”工程。近三年,先后为1150余名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服药服务,为42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免费复明手术,为2400余名残疾人免费提供各类辅助用品用具,为187名06周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及资金救助,为58名肢体残疾人提供功能恢复
8、训练,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训练15000余人次。先后创成“省白内障无障碍市”“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实现康复工作五年三大跨越。2011年,市残联被中国残联评为“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残工委评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工作先进市。5推动就业,残疾人收入水平日益增长。一是保障就业。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形成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其他企事业按比例安置、个体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择业新格局,实现以企业就业为主、扶贫基地就业为辅,自主创业为补充的就业渠道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残疾人扶
9、贫基地管理等多项扶持文件,累计争取贴息扶贫贷款2000万元。全市在76家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2186余名,在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420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残疾人52人。先后建成扶贫就业基地12家,其中省级扶贫就业基地2家,省“三星级”扶贫就业基地1家,共安置残疾人就业385人,辅助性就业73人,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300余户。不断加大企业残保金征收力度,恢复征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残保金,2016年征收残保金960万元。二是加强培训。建成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5家,“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被确定为“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点”。近三年来,全市累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2期,为550余名残疾人提供职
10、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的残疾人在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残疾人选手翟纪兰、蔡会银分获竹编、CAD制图项目金银牌,取得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三是扶持创业。出台市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残疾人从事个体服务业、种植、养殖业或其他个体经营企业的残疾人给予10003000元资金扶持,五年来,全市共向16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扶持资金24.8万元。租赁门市房8间,建成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给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开展经营活动。向资金困难的创业残疾人提供贴息贷款,5年来共为8名残疾人提供贷款30万元。6创新机制,残疾人生活保障
11、日益改善。一方面,加大对残疾人特惠政策的落实。将符合条件的450余名困难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先后为2286名生活不能自理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救助金,每年为30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1万余元,为144名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贴14万元。近三年,为全市2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翻建房屋;结对帮扶残疾人252户,为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入学提供直接资助160人次,资助金额超30万元。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日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6000余名残疾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二级以上困难残疾人全部免费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残疾
12、人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畴;帮助贫困残疾人就医400余人次,负担医疗费用22万余元;免费为全市非福利企业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170余人次享受到意外伤害和医疗费用报销补贴。全市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17家,开创日托和全托相结合、公办和民营相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新模式,共有280名残疾人享受日间照料,39名残疾人实现全托照料。2016年起,积极探索建设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体、维权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残疾人之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13家。7部门联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日益优化。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残疾人平等
13、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四城同创”的过程中将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在市政道路铺设盲道,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所有服务窗口单位开设无障碍服务通道。实施残疾人持证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为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发放燃油补贴;对占用盲道停车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在主要交通路口红绿灯增加声控提示设备,在市图书馆建设盲人阅览室,在重大集体活动中聘请手语老师进行现场翻译等。同时,创新思路,城乡一体,大力推进无障碍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具有初步功能的无障碍村(社区)33个,改造残疾人家庭环境206户,适配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900余件,极大改善了农村无障碍环境,方便了残疾人的生产
14、生活。8加强引导,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村(社区)、福利企业、扶贫托养基地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健身周等活动,每年举行专场文艺演出、送文艺下乡等不少于4次。村(社区)农家书屋普遍开设残疾人阅览角,依托各类媒体宣传介绍残疾人事业动态、残疾人典型事迹和残疾人自强模范。2015年起,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建设,全市建成文化进社区合格村(社区)18个。近年来,残疾人体育代表团2次获市残运会团体第一名;在里约残奥会上,残疾人选手获得F34级标枪和铅球金牌两项金牌,并全部刷新世界纪录。残
15、疾人艺术家在全国、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分获歌唱类、小品类二、三等奖。9依法维权,残疾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高度重视涉残维权信访案件的处理,成立了“市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和“残疾人维权中心”,开通了政府12345平台、行风热线、论坛、微等多个申诉、投诉、举报渠道,为残疾人维护权益提供保障。近三年来,累计接待来信来访178起,年均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百余次,举办“行风热线”10期,接待“12345”政府热线100余人次,代理涉残侵权诉讼案件9起,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案件胜诉率和办结率100%,有效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三、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中存在的问题我市残疾人保障
16、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相比较,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对照,仍然有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全民扶残助残的意识还不够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事还时有发生。部分残疾人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二是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残疾人受自身诸多制约因素,残疾人个体就业难度比较大,加上一些单位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而不愿招收残疾人。特别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福利企业吸纳安置残疾人人数呈萎缩趋势,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近年来,工伤致残、交通事故致残以及精神病、自闭症、抑郁症等类型的残疾人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投入水平和技术条件已满足不了救助需求。除已纳入低保体系和享受重残金的残疾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边缘户、一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