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202781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仿真演练16第2部分模块3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3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剖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仿真演练(十六)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5龙岩质检)下图为19782006年稻谷、小麦、玉米生产的MI指数值变化图,图中MI指数值越大,表示农作物空间集中程度越高,反之越低。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判断()A稻谷种植区域越来越集中B稻谷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C集中程度变化最小的是小麦D玉米的集中程度一直低于小麦2造成稻谷MI指数值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科学技术进步B市场需求量增加C交通条件改善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稻谷MI指数值变小,种植区域越来越分散;图示内容不能反映种植面积的变化;玉米的集中程度在2002年以后超过小麦;三种作物相比,集中

2、程度变化最小的是小麦。第2题,市场需求量增加主要影响种植面积。答案:1.C2.B(2015天津模拟)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养羊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读图,回答34题。3该生产模式()A主要是依靠降水发展种植业B既发展种植业也发展畜牧业C农业区夏季向牧区提供牧草D畜产品由牧区直接进入市场4随着该模式的推广()农牧业形成良性发展草原载畜量极大提高城市人口大量迁入牧区抵御灾害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更适应市场变化吸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ABCD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草原牧区与灌溉农业区之间,利用各自优势、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灌溉农业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是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区主要是冬季向牧区供应牧草。

3、第4题,该模式的推广会促进农牧区的良性发展,牧区冬季能得到农业区的牧草供应,雪灾时草料不足带来的损失会减小,故正确。该模式使牧区的农畜产品与市场紧密度提高,会更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农畜产品较多会吸引加工企业落户,故正确。草原载畜量也会有所提高,但载畜量根本上还是受草原本身条件影响,故不会极大提高草原的载畜量。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人口不会大量迁入。答案:3.B4.D(2015湖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部分农业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注:耕地利用率指年内累计耕作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5该区域耕地利用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复种指数下降B城市扩张,土地变更用途C过度利用,土壤肥

4、力衰退D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6图示现象可以反映我国()A农业技术水平下降B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C人口老龄化严重D粮食生产压力减小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60岁以上农民占总农业劳动者的比倒不断增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耕地利用率降低。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导致撂荒。答案:5.D6.B(2015江西十所重点中学二模)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长沙市2001年和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度表。据此完成78题。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年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

5、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第三产业偏离度20019.738.651.751.823.324.90.810.661.0820124.356.139.624.433.242.40.830.690.077.根据信息,可以判定()A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B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C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D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8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A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

6、量劳动力B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C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D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解析:第7题,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1说明就业比重增加带来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升,该产业随就业人数的增加,产值大幅上升,因而能扩大就业。第8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1,说明工业还可以大量吸纳就业人口,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答案:7.C8.B(2015保定调研)拆船业是将报废船只拆解的工业。拆船业作为钢铁资源的重要补充途径,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拆船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对环境和工人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国际相关组织对拆船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

7、出了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下图为19562006年世界废船年拆解量和拆船中心国际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9拆船业属于()A资源密集型工业B劳动密集型工业C技术密集型工业D资金密集型工业10伴随拆船业转移的最可能是()A拆船技术B拆船工人C环境污染D企业资金11从长远角度看,拆船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原因是其()A技术含量高B节能环保C经济效益高D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知,拆船业由日本转向韩国和中国台湾,再转向印度和中国大陆,后又有孟加拉国加入,即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转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因此拆船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第10题,拆船过程会对环境和工人健康造

8、成危害,说明伴随拆船业转移的最可能是环境污染;拆船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拆船工人随着拆船业转移的可能性不大。第11题,拆船业为钢铁资源重要的补充途径,说明拆船业有利于提高钢铁资源利用率。拆船业技术含量不高,会给环境造成危害。答案:9.B10.C11.D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5成都三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材料一东北地区10 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比较。图乙材料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1)估算图甲中、

9、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地比较,分析地10 积温高或低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10分)(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10分)(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6分)解析:第(1)题,地介于3 0003 500 之间、地介于2 0002 500 之间,则两地差值介于5001 500 之间;两地纬度相同,积温不同,可从地形、冬季风等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显示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角度回答。第

10、(3)题,注意要回答两方面问题,单产低、商品率高;运用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第(4)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回答即可。答案:(1)5001 500 。原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地10 积温高于地。(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4)

11、(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13(2015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材料二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

12、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8分)(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8分)(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题,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第(2)题,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

13、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第(3)题,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四个方面。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