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总结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96188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地质总结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海洋地质总结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海洋地质总结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海洋地质总结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海洋地质总结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地质总结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地质总结剖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重力流:海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新仙女木事件:11-12ka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D-O事件:末次冰期内发生的一系列千年级,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Heinrich事件:末次冰期沉积物岩芯中有数层粗颗粒含量增多,有孔虫急剧减少的沉积物,这些时间跨度为百年或千年的气候快速波动。Bond旋回:H事件与YD事件有密切联系,每一个H事件之后都会伴随温度的上升,预示下一个D-O事件旋回的到来,这种较长周期的气候变化。

2、问答题:一. 洋底地形:太平洋:1.东部太平洋海隆 2.东北部大型横向断裂带3.中部的大洋盆地区。4.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 印度洋:1.呈倒置Y形的洋中脊系统。2.有多条南北向及南南西北北东向的海岭和海底高原。3.大洋范围内散布着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岛和微型大陆。4.具有大型深海扇5.真正的海沟只有大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二.洋壳结构:枕状玄武岩 玄武岩墙 辉长岩 橄榄岩三.岩石圈: 50-100km地壳+上地幔 低速层以上的高速层 参与板块运动的刚性快体洋中脊结构: 洋中脊特征: 1.有中央裂谷2.洋中脊是产生大洋板块增生与分离的策源地,是板块的边界3. 洋中脊扩展速率不同并造成形态不同4. 洋

3、中脊被一系列与轴线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所错开5.洋中脊为平移断层6. 洋中脊上存在浅源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7. 洋中脊热流值高8. 磁异常条带与洋中脊平行并以洋中脊作为对称轴对比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1. 平移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但是转换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2. 平移断层的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3. 转换断层两中脊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研究意义: 1.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2.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3.生命的可能发源地4.深部生物圈的窗口5.生物地质作用耦合体 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科学进展 : 1

4、.找到了洋壳热平衡推测的热损失,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热循环的研究2.发现了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之间洋壳结构的巨大差异,给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3.建立了海底热液循环多金属硫化物的基本成矿模式,给矿床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4.发现了基于化能合成黑暗食物链的存在,深化了深部生物圈的研究5.生物地理学之谜6.生命起源假说 离散型大陆边缘的特征:1.重力和地磁异常:边缘效应:洋壳与陆壳的过渡;地磁低缓异常带磁寂带;东岸地磁异常2. 构造变形特征:拉张作用形成纵向高角度正断裂和犁形断裂同生断层.大型横向构造发育;东西分带南北分块3.大陆地壳厚度减薄离散型大陆张裂过程:1.裂谷的扩张 红海:大洋裂谷

5、的初期阶段 (地幔柱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发生穹形隆起并拉张,形成主动型裂谷)2. 穹窿状隆起的形成3. 裂谷带的形成4. 海底扩张开始5. 离散边缘带的沉积作用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的三种类型(据COSOD II, 1987)1. 火山型被动边缘2.非火山型被动边缘3.张裂转换型边缘离散边缘的构造原因:1. 通过断裂运动形成裂谷带2. 板块冷却引起的沉降3. 地壳减薄4. 沉积物负荷引起的沉降聚敛型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岛弧-海沟系,山弧-海沟系浅源:0-70km 中源:70-300km 深源:300-700km板块俯冲示意图: 俯冲构造作用的实质: 1.海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 2.俯冲带根据近似的深源地

6、震面来确定 3.俯冲带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海洋底岩石圈的一部分板块俯冲带深源地震发生的唯一场所俯冲构造带示意图:俯冲工厂:1. 原料:俯冲的大洋板块,包括海底沉积物、火成岩洋壳和岩石圈地幔部分2. 工艺:脱水、变质和熔融等过程3. 产品:弧前区逸出的流体、气体及蛇纹岩底辟,从弧与弧后区喷出的岩浆,以及生成的矿床和建造的陆壳物质4. 核心问题: 俯冲再循环 (来自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的物质,通过俯冲工厂的运作再循环返回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5. 研究意义:有助于理解有关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背景;助于理解俯冲带上方形成富含金、银的热液矿床形成机制;再循环研究可以为追踪地球环境变迁提供重要背景资料;

7、俯冲再循环驱使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之间大规模的相互作用。俯冲工厂是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地幔之间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场所,是这些圈层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焦点地区弧后盆地的基本特征: 1、与海沟-岛弧平行、菱形或长条状,是在垂直于弧后盆地走向的张力作用下扩张而形成;2、弧后盆地的水深比同时代的大洋盆地水深要深约1000m;3、弧后盆地的地壳构造接近于标准洋壳;4、大部分弧后盆地具有条带状地磁异常;5、扩张中的弧后盆地具有高热量;6、弧后盆地的基底成分大部分是深海拉斑玄武岩;7、弧后盆地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洋底岩石圈边缘海盆地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1. 初生期边缘海盆地,岛弧或大陆地壳拉张变薄2.

8、 青年期的边缘盆地,正在活跃扩张形成大洋壳3. 壮年期边缘盆地,扩张已经停止4. 老年期的边缘盆地,已经趋于俯冲关闭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1. 32-15 Ma边缘盆地的扩张形成期2. 17-15 Ma以来边缘海盆地停止扩张或转向关闭期构造转换指的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之间的转换板块构造学基本原理:1.地球表面圈层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板块构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刚性的岩石圈(50-100km)2.岩石圈被驮载在部分融溶的、较软的软流圈上面,。3.岩石圈板块沿软流圈顶面滑动,在板块边界发生离散、汇聚或走滑运动。4.板块内部没有或存在不明显的塑性形变,而他们的边界发生强烈构造运

9、动(地震、火山或造山作用)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问题:1. 板块的驱动机制:至今还没有人能确切地核实是什么力量在驱使板块运动2. .垂直运动:只当做是水平运动的分量就全然不能解释代表下伏地幔中物理化学作用的直接垂直反映的那些地壳运动深海沉积物的来源:1.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2.海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物3.其他物质:火山、宇宙物质深海沉积的类型: 深海沉积研究方法:多波速地形 声纳 地震反射 重力取样海底重力流过程的分类:按照支撑机理分类:1.杂基支撑的碎屑流:2.颗粒支撑的颗粒流:3.超孔隙压力支撑的液化流:4.湍流支撑的浊流: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

10、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岩石崩塌简介:岩石(或固结沉积物)的崩塌可以数米到数百米 发生在陡坡或水下悬崖处 在火山碎屑环境最容易发生崩塌 大规模块状沉积复合体的滑塌也属于此类 对于深水浊积系统有重要影响蠕动和变形简介:蠕动是沉积物的长期变形沉积物载荷较为稳定 发生在较缓的斜坡上 变形的速度较慢 蠕动最终导致沉积物形变构造并发生滑动或滑塌重力流形成条件:1. 充沛的物源:是形成重力流的首要条件,浅水、斜坡区碎屑物质和碳酸盐物质的大量堆积2. 一定的触发机制:形成重力流的必要条件,如洪水、地震、海啸、巨浪、风暴潮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直接或构造运动(断陷)间接诱发3.足够的坡度:是造成沉积物不

11、稳定和易受触发而形成高密度流体并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必要条件,亦是重力流克服各种摩察阻力继续运动的能量来源。4. 一定的滞水环境和足够的水深:风暴浪基面以下鲍马序列不完整的原因:1.较细的段比其下较粗段具有更大的展布面积;2.后一次浊流将前一次浊流的上部系列冲走;重力流形成深海浊积岩系统:岩石学特征: 发育典型浊积岩,以具有鲍玛序列为重要标志。同时可伴有块状砂岩、颗粒支撑砾岩、叠复冲刷粗砂岩、基质支撑砾岩等 成分、结构特征: 以复成分砾岩和杂砂岩常见,成分成熟度低。 结构具有反映其悬浮搬运和递变悬浮搬运的特征。构造特征: 具有典型的鲍马层序;递变层理为主; 滑塌变形、泄水构造、重荷模; 侵蚀痕-槽

12、模、沟模、撕裂屑; 无浅水牵引流沉积构造;生物特征:深水浮游生物为主;浊积岩体的分布与形态:沉积顺序:砾、粗砂细砂、粉砂粉砂、泥展布形态:平面扇形;横剖面透镜;纵剖面凸透镜浊积岩的鉴别标志:1. 潜水陆源碎屑沉积与深水页岩共生或韵律分布2. 浊积岩具有鲍马层序3. 有滑动及沉积物液化的证据4. 高密度流动的侵蚀痕-底面印模构造5. 岩石色深,反应深水缺氧环境6. 粒度资料显示递变悬浮的沉积特征7. 单层在大面积上分布稳定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这种环流平行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520 cm/s),局部超过50cm/s。主要出现在陆隆区物质来源:陆源碎屑、碳酸盐

13、物质、海底的再次沉积、火山成因碎屑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科里奥力、海底风暴、海底地形、风力沉积速率:大西洋212cm/ka,较低温盐底流并不总是沿等深线流动:他们可以从源头沿坡下沉到深海,当这种流动到达一定的平衡深度,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他们可以沿大陆边缘的等深线水平流动,这时才真正的变成等深流。雾状层是又深又厚(500-1500m)底部浊流层雾状层由几层组成,每一层向上密度都缓慢降低在一定深度出现密度不连续,形成等密度面(isopycnal surface)密度跃层(pycnocline),捕获悬浮的沉积颗粒细粒颗粒可以通过低密度的浊流(平均数十米)顺坡搬运当海底流遇到密度跃层,浊流稀释的部

14、分就会分散开并沿等密度面水平运动(平流)底部边界层(The benthic boundary layer,BBL): 在雾状层的最底部,有一个几米厚的水层,该水层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保持稳定(由于海底地形的不规则性,这一层的水体是湍流由于湍流的混合作用,所以其物理化学参数一致)海底风暴(benthic storms):在海底存在高能量时期,这一时期以流速高、侵蚀强为特点,可以延续数天到数周特征:流速高:15cm/s-40cm/s;流向变化大;向上的涡旋;水体浊度高;侵蚀与再悬浮作用极强;形成雾状层;进而形成等深流沉积等深流的侵蚀作用可以造成沉积间断和不连续面等深岩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1. 生物扰动

15、作用强:因为底栖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水流强度2.沉积构造保存差:由于生物扰动作用强而在细粒浊积岩中沉积构造保存好3.粒径垂向变化不规则:可以向上变粗也可以变细,但浊积岩只向上变细等深流沉积特征:1. 产状:与深水原地沉积伴生,博层状,透镜状2. 粒度:泥级到砂级为主3. 分选较好4. 具有牵引流的沉积作用特征:冲刷面,交错层理5. 岩性: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类+少量火山碎屑6. 流向标志:平行于斜坡走向7. 流速慢,沉积慢,生物扰动作用强,导致原始沉积构造保存不好8. 垂向沉积层序:细粗细9. 发育时期:海平面上升时期,海侵体系的特征沉积类型低海平面:重力流活动为主,等深流沉积不易保存 海平面上升:陆源区远离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