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56477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ppt 隆中对汇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栏目导航,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的。,栏目导航,本文节选自

2、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属于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栏目导航,乐毅( ),yu,屏人( ),沔 ( ),存恤( ),bng,min,x,度德量力( ),胄 ( ),du,zhu,吴会( ),箪食壶浆( ),kui,dn,栏目导航,颍,颖,胄,胃,沔,眄,yng【颍河】,yng【聪颖】,zhu 【甲胄】,wi 【胃酸】,

3、min【沔水】,min 【眄视】,栏目导航,【蒙尘】 【度德量力】 【众寡】 【争锋】 【利尽南海】 【箪食壶浆】,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争强、争胜。,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利,物资。尽,全部取得。南海,这里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部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栏目导航,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栏目导航,“信”通“伸”,伸张。,“已”通“以”。,【实词】 此人可就见 由是先主遂诣亮 谓先主曰 度德量力 将军宜枉驾顾之,就:接近,趋向。,诣:拜访。,

4、谓:对说,告诉。,度:衡量。 量:估计。,顾:拜访。,栏目导航,【虚词】 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则名微而众寡 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 挟天子而令诸侯 国险而民附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凡:总共。 乃,才。,因:于是。,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而:连词,表目的,来。,而:连词,表并列。,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而:连词,表转折,但是。,栏目导航,【以弱为强】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弱:形容词作名词,弱者。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者。,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

5、盛。 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装。,栏目导航,为,好为梁父吟(动词,吟唱),贤能为之用(介词,表被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动词,作为),谓为信然(表判断的动词,是),以弱为强者(动词,变成),栏目导航,至于今日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利尽南海,栏目导航,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 今义: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古义:可,可以,以,介词,把。 今义:动词,能够。,古义: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义:指南海海域。,【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示例:时人莫之许也。 点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之”,代词,做“许” 的宾语,放在动词前,即“时人莫许之也。”,

6、示例:欲信大义于天下。 点拨:即“欲于天下信大义”,介词短语“于天下”后置。,栏目导航,【判断句】 【省略句】,栏目导航,示例: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点拨:“也”,判断句基本形式之一。,示例1:君与俱来。 点拨:“与”后面省略“之”,代指的是诸葛亮。,示例2:身长八尺。 点拨:前面省略主语“诸葛亮”。,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同时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诸葛亮比作“卧龙”,显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卧”,有隐居之意,暗示了诸葛亮是等待发现的能人。,【品析】,栏目导航,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是对诸葛亮的侧面描写,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7、【品析】,栏目导航,3.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此句是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时,对刘备自身身为汉室血统的优势的分析,鼓励刘备复兴汉室,成就霸业。,【品析】,栏目导航,【探究一】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点拨】,栏目导航,【探究二】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写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写关张二人的反应,引起下文通过刘备之口

8、,突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干。,【点拨】,栏目导航,【探究三】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点拨】,栏目导航,【探究四】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点拨】,栏目导航,【映衬】,映衬也叫“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

9、衬托,相得益彰。像这样,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就叫做映衬。 例如: 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石评梅雪夜) 本文也运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如课文开头“时人莫之许也”与崔州平、徐庶对诸葛亮的赞美形成对比;再如文章的结尾关羽、张飞的“不悦”与刘备对诸葛亮的赞许形成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反衬诸葛亮的不平凡。,栏目导航,侧面烘托与对比衬托,课文运用了侧面烘托,文中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刘备称自己得到诸葛亮“犹鱼之有水也”,属于侧面烘托,通过二人之口,突现了诸葛亮的

10、非凡才干。 文中还有对比反衬,开头“时人莫许之”与崔州平、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关、张二人的“不悦”与刘备对诸葛亮的赞赏有加形成对比,反衬对比表现了诸葛亮的卓越与出众。,栏目导航,选材详略得当,本文不仅选材精当,而且详略安排非常合理。“隆中对”缘于徐庶的推荐,但至于徐庶为什么要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要接受徐庶的推荐,并且要亲自去邀请等,对这些,课文只是用精炼的语言作了说明,而文章详写的是二人的对话,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主要从正面展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栏目导航,孔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自比管乐 显雄心抱负,庶喻卧龙 宜枉驾顾之,情好日密 衬卓越

11、才能,与曹不争 与权可盟,占据荆益 奠定帝基,修明政理 革除刘张,和合四方 联吴抗曹,“他人反衬”,“隆中对策”,栏目导航,隆中对,陈寿,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传文学的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立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栏目导航,古隆中简介,古隆中,又名诸葛庙,位于襄阳城以西13公里处,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脍炙人口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著名的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 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文物风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景色颇为优美。主要景点有: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桥、六角井、观星台等。,栏目导航,栏目导航,栏目导航,栏目导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