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讲解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54760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散文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散文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散文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散文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散文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散文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散文讲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散 文(1)提取概括题 基本思路:找准区域,提取概括。要有意识去概括提取,忌照抄,对形象性的话要转换,抓住其内在的抽象含义,概括时注意两点:要点要全,表述要准确、简练。如题目要求结合原文分析,可采用“概括+分析”的方式表述。(2)理解重要词句含义题基本思路:回到原文,结合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句子本身含义(有时是有关联词的复句,要注意两方面的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注意对主题有无作用)附:【开头语句或者语段的作用:如果点了题,它的作用常常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如果没有点题,其作用是设置线索、引出下文、埋下伏笔、奠定感情基调、铺垫照应。如果连续发问,则还

2、兼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果首段连续感叹,则还兼有强烈抒发某种感情的作用。如果开门见山,则简洁有味;如果首段是描写,则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奠定某种感情基调。中间语句或者语段的作用:承上启下、铺垫、照应、抑扬、线索、衬托等)末尾语句或者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升华感情,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余味绵长。】 (4)表达特色题(手法类) 基本思路:点明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注意其问法,是“何种”(一个)、“哪些”(不少于两)还是“运用什么手法”(包含前两种情况),可根据其分值来判断所分析手法的个数,一般情况下,要多角度思考。注意表现手法和

3、表达特色的区别,表达特色范围更广,除需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之外,可要考虑语言风格、人称、句式特点等。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写景角度(选取典型景物;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强烈色彩;各种修辞;远近高低,内外;动静;白描、细描;正面、侧面;虚景、实景) 写景作用(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或形象、铺垫情节、更好的表现主题)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或事来表现)、环境烘托、景物烘托、对比烘托。常见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

4、、渲染、烘托(衬托和反衬)、对比、抑扬、虚实、引用等); 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对比、比拟、对偶、反复和夸张等);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不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一般都有拟人的意味,使语言更生动;便于直接对话,直接抒情,能增加亲切感。第三人

5、称;客观冷静,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写作对象,写作空间阔大,表现自由灵活。) 语言(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语言特点:符合人物身份、方言色彩;句式:长短、整散);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构思特点:线索;叙述方式;开头结尾有特色;结构严谨,完整匀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标题的作用: a.设置了悬念。B.对内容的作用。c.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d.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e.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f.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写景散文:注意写景角度(

6、选取典型景物;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强烈色彩;各种修辞;远近高低,内外;动静;白描、细描;正面、侧面;虚景、实景)景物作用(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铺垫情节、更好的表现主题)写人散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或事来表现)、环境烘托、景物烘托、对比烘托、抑扬等。 散文中的物象:特别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托物言志,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7、如果出现一主一次物象,一般是对比衬托。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引用:一般指引用古诗文或格言警句。若是议论文中的引用,作用则是:阐明事理,充实论据,增强论证的力度。非议论文中的引用,其作用为:充实内容,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美感。例一 听松12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

8、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答案:(1)对比(或衬托)(1分),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1分)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1分)。(2)夸张(1分),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1分),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1分)。例二 仁山智水12第段中画线句子描写了小河边的景色,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河越走越浅越急,渐渐变成嶙峋的溪,再变成水晶纹的泉。水边野生植物蔓衍丛繁,有牛蒡、野菊和青紫嫣黄各色小花。一驼一驼峰峦不

9、惊不诧,却浑然拙朴,如光头和尚肩挤肩拥立四周。我慢慢踩在冒水泡的草滩上,到处都是咕噜咕噜的泉声。”答案:选取山间代表性景物,(1分)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1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例三 一个人的仪式1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简析其表现特色。(4分)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雨骤然而至。答案:(4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从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描写(1分),营造了凄清、肃穆的氛围(1分),表

10、达了内心悲抑、孤寂的感受。(1分)。(意思对即可)例四 天子坟12. 具体分析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神农氏形象的?(6分) 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他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中自然涌现了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上苍啊,赐我阳光!

11、呼唤中,太阳立刻便发出光和热来,让五谷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答案:展开丰富想像,赋予神农氏呼唤上苍、有求必应的神力,突出其形象的神奇。 铺陈描写,用神农氏许愿的三个片段突出其初种谷物的执著。细节描写,“双手抠出”、“使劲地揉搓”,表现出神农氏对生长谷物的土地的热爱。例五 雪中六盘12 文章第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答案:(6分)选取“

12、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5)探究题 基本思路:一般放在最后一题,涉及到题目的几种内涵、某个物象的特点及意蕴、画面或情境的意蕴、主旨、构思等方面的理解,要注意怎么问怎么答,拓宽思维,注意发散,多角度思考。探究性试题要求考生立足文本,深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答。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么答就怎么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都是要不得的。(6)概括主题 (一般结合探究题或句意理解题考查) 通过的描写(叙述),表达(寄托)了的情感(认识、思想),赞美(肯定、批判、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