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07465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课题成果鉴定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 川 省 教 育 厅 普 教 科 研 资 助 金 项 目成果鉴定书成 果 名 称农村小学校生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完成单位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学 鉴 定 形 式 通 讯 鉴 定 组织鉴定单位 绵 阳 市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所 鉴 定 日 期 2013 年 6 月 6 日 四 川 省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所填 表 说 明本成果鉴定书共十个栏目,请根据以下说明填写:一、第一、二、三、四、五、八项由成果研究单位填写;二、第六项由组织鉴定单位填写,鉴定组成员签字;三、第七项由鉴定组填写,鉴定组长签字;四、第九项由组织鉴定单位填写;五、第十项粘贴专家书面意见原件(或复印件) 。已作会议鉴定

2、,此页可空缺;六、鉴定书一式六份(可复印) ;七、鉴定形式指会议鉴定或书面鉴定。- 0 -一、主要研究人员名单序号 姓名 职称或职务 工 作 单 位 对课题主要贡献1 杨聪伟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学承担课题的总体规划,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以及课题的研究方向;结合研究成果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进行实践。2 唐家虎 小学一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学具体负责课题的实施,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并对材料进行研究从中寻求解决方案与策略,对课题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3 何成华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学 承担在学科教学工作中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研究材料。4 何显玲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

3、涪城区吴家镇小学 承担在德育工作中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研究材料。5 王顺国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 学 承担在学校管理中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研究材料。6 米红英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 学 承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研究材料。7 李孝勇 小学一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 学 承担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研究材料。8 王小英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 学 承担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研究材料。9 谢勇 小学高级教师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 学 课题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意义分析及材料收集工作。10 李大军 小学高级教师

4、 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小 学 协助课题实施研究。- 1 -二、提交鉴定的成果目录及附件1、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成果报告;3、课题效果报告;4、课题工作报告;5、 “生本”心路历程6、 生本教育论文集7、 生本教育学校文化集8、 生本教育案例集9、 生本教育课堂实录集三、成果简要说明1、探寻生本教育理念在农村学校践行的途径与方法;2、探寻生本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契合 依托生本教育的精髓,树立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生本教育促进教师观的变革 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课程观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我校践行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课堂改革方向,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我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各学科总结的生

5、本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关键,四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坚持唤醒学生生命、启迪生命、激扬学生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两个关- 2 -键一是以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会学;二是达成学生思维拓展提升;从课堂前置;小组交流;分享表达环节;拓展提升四个环节实施生本课堂教学。3、寻求生本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个框架,在践行生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地在丰富着生本教育的内容,诠释着对生本教育的理解。我们在践行生本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本教育特色文化。 生本文化:生本学生、生本教师、生本课堂、生本学校、生本管理、生本评价。 构建“生本三园”文化

6、:和谐家园、幸福学园、生命乐园。 学校发展愿景:让每个人成为幸福而独特的他自己。 学校校训:寻小开始4、探寻生本教育与学校德育融合的途径本德育,就是以生为本的德育管理模式,将德育的重心放在学生能力的成长、素质的提高、习惯的养成上,并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自己规划德育活动,少先队、政教处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校训“寻小开始”为德育工作指导,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内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校的管理中来。5、寻求生本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融合途径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而我们在从事生本教育的践行中,将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

7、了扩大,扩大到了教育管理之中。四、成果适用的条件,应用的前景,局限及有待深化的问题(一)成果适用的条件农村小学校生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成果适用于各类农村学校。(二)应用的前景1、该成果有力的反映了教育的本体本质和生命本质,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立场、教育的根本规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改变了“师本”的教学模式,转向“生本”的教学模式,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 其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2、该成果有力的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原来的“死整加整死”转变为了少讲、精点拔,重过程与思维的训练,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些都是生本教育所带来的良好结果。该成果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农

8、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3、将生本教育理论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学校教育关注教育质量- 3 -本身转变到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促进学校竞争力的提升。(三)有所局限的问题1、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的一种教育思想,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全国已经有数十所基地学校,他们有与之配套的实验教材。而作为农村学校其加盟费用以及有偿使用的教材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在开发与生本教育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短板。2、作为农村学校,学生生源尤其是家庭因素对“生本教育”的实行有一定的局限,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不教而教”其很大层面需要依托学生的

9、生命自觉,作为农村学校,如何确保学生先学、独立学、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成果的教育及社会效果概要(一)形成了符合农村小学校实际而又具有相当操作性的课堂改革体系1、建立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既满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又便于农村学校的操作与实践。2、树立了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生本教育依托学生与新课程的“师生相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一致的,同时又进一步深化到尊重学生生命自然成长之上。3、建立了全新的教师观。生本课堂上,教师是主持人,是课堂的推进者,是生命的牧者。4、依托生本教育,建立了新型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5、成果下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他

10、们在学校在课堂中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更重要的是遵循了自然成长的规律,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在同伴互助下取得长足进步。 。(二)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1、生本文化下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课堂上教师讲得轻松,少说精讲重点拔与指引;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愉快,不再把学习看着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内在自觉的需要。- 4 -3、家长与学校之间关系和谐,在生本教育下,孩子充满活力而又积极向上的成长着,家长为此对学校更加信赖,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4、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由于学校践行生本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

11、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升了教师及学生的幸福指数。(三)促进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学校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同时办学软硬实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绵阳市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绵阳市十佳乡村少年宫” ;涪城区“乡村少年宫先进集体” ;涪城区“学校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绵阳市涪城区实效科研“先进单位” ;绵阳市农村儿童德育工作试点基地;绵阳市校风示范学校” ;“绵阳市示范家长学校” ;“全国千所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 “绵阳市农村儿童德育工作试点基地” ;“绵阳市文明单位” 、 “全国家长教育基地”等称号,连

12、续数年获得区级考评一等奖。吴家小学先后多次代表涪城区迎接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参观培训。先后接待重庆、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 100 余个单位到校学习参观。过践行生本教育以来,学校不仅收获了教育管理上的成功,同时更多的是收获了教师教学的转变,孩子成长的惊喜。- 5 -六、鉴定组成员名单序号 鉴定组职务 姓 名 职务或职称 工作单位 签 名1 组 长2 成 员 陈理瑄 教授 内江师范学院3 成 员 尧逢平 中学高级 四川省教科所4 成 员 龚林泉 所长/中高 绵阳市教科所5 成 员 李松林 副院长/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6 成 员 卢 伟 副教授 成都大学7 成 员8 成 员9 成 员学术秘书- 6 - 7 -七、会议鉴定意见(正反两方面意见)鉴定组组长(签字) - 8 -八、课题承担单位对专家组鉴定的意见同意专家组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九、组织鉴定单位意见单位(盖章)十、书面鉴定意见(正反两方面意见)-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