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052423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美术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艺美术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工艺美术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工艺美术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工艺美术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艺美术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美术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信宫灯:河北满城出土,此灯出现在汉代时期,以铜灯中的虹管灯形式出现。长信宫灯塑造出以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的十分自然。灯体呈圆形,有两块瓦夫的罩板,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在汉代时期,筒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即适应实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学原理,做到了工艺品的多样化,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2缂丝:在宋代宣和时期制作最盛,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南宋时制作更加精巧。缂丝原为室内和佛殿的装饰,或作为书画的装裱,上等书画用缂丝,次等用锦。宋代的缂丝除了作实外,已向装饰方面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品。3景泰蓝: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艺术,它的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制作

2、方法较为复杂,大体分为七个过程,(1)制胎(2)掐丝(3)烧焊(4)点蓝(5)烧蓝(6)磨光(7)镀金,它的特点可以用形,纹,色,光四个字来概括。所以,它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品。4汉代三大绣:a信期绣,这是一种精巧刺绣,用线细,单元小,花纹精密。b长寿绣,主要为云纹,花蕾和叶子花瓣,实即茱萸纹,纹样的变化优美,流畅的线条,极富有装饰性。c乘云绣,在卷曲缭绕的云气纹中,表现出一只眼的神兽,作承云状。5黑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工艺衰败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文化。黑陶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由于在制作中的局限性,黑陶工艺则是

3、以造型取胜。黑陶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使人感到一种节奏的美。6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7尖底瓶: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尖底瓶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用

4、以从河水中取水。8玉琮:出现在西周,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器表打磨光泽规整。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9原始彩陶:原始彩陶的造型特征: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以卷唇圆腹和折腹的圈底盆、钵,花苞状口的细颈壶,直口鼓腹尖底瓶,敛口柬腰葫芦形瓶等器型为主。西北地区的彩陶以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较晚的辛店类型为代表。 原始彩陶的纹案特征:装饰纹案有圆点、直线、曲线、抽象几何形、划纹、指甲纹等等,它们用

5、动与静对比、虚与实对比、点线面对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对后代装饰艺术产生了无限的启迪。兽面纹:又称为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错金银: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

6、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代表物战国时期的错金云纹豆,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因此两器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5世纪,失蜡铸造法在中国已有很高的技艺。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玲珑剔透,精巧华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

7、工之妙三代青铜器艺术特点比较: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受制作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夏代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只有部分器具上有着少量简朴的纹饰。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纹饰仍然沿袭商代后期风格。而在之后则随社会变迁逐渐发生发生

8、改变。总体来说可以归结成两点,纹饰的简化与长篇铭文的出现。纹饰从早期以兽面纹、龟鱼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动物纹样为主发展到后来,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等占据了主要地位,纹饰渐趋简净质朴,线条疏畅。铭文也逐渐占据了主要位置。青铜器的演化过程,无论是从种类与用途、制作工艺还是艺术特征上来讲,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反过来从青铜器的艺术中我们也能看到夏商周生产、生活的变迁。早期夏代青铜器保留着原始、质朴的自然痕迹;商朝时的纹饰可以变为奴隶主贵族统治人民的工具;西周以后理性色彩的加强、纹饰的简化,是推行礼乐制度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纹饰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新时

9、期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也就成为我们认识夏商周文明的桥10龙虎纹青铜尊: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11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内存有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秦纱禅衣:是西汉时期纺织

10、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它也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青瓷仰覆莲花尊:青瓷仰覆莲花尊南 北朝。1984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家族墓出土。整个造型是按一朵荷花的体态塑造,上层是三层下覆的莲花瓣,下腹是两层仰状莲瓣组成器形结构。有北朝石窟寺雕塑艺术豪放轩昂的气势。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举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在青瓷制品中佛教艺 术的标志莲花纹成为主要的装饰花纹和时代特

11、征。青瓷莲花尊是莲花纹装饰集大成文物它同时也是佛中国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莲花尊烧造成功无疑标志着南朝制瓷工艺的巨大成就。因此这件青瓷莲花尊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锦,唐锦,宋锦的比较:汉锦: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品,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等类,通称“经锦”。 常见的花纹有:云气纹,也称流云纹。以线条起伏为表现形式,既能分割画面,又能使整个画面产生联系 和统一的作用,加强装饰纹样的动感。此外,还有动物纹,花卉纹,和吉祥纹。唐锦织造精细,色彩绚丽,花纹丰富多变,具有既富丽堂皇又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在图案纹样方面,题材更加广泛,样式更

12、加新颖。唐锦的纹饰主要有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对称纹、散花纹、几何纹等样式。另外还有写生型的团花等。由这些纹饰所构成的唐锦,造型丰满,色彩鲜艳,富丽华贵。唐锦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珍品,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唐锦遗物,以中国西部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等地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最为精美,数量也最多。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在中国的苏州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百洁、莲花、双鱼、

13、海螺等。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唐朝的文物,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

14、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唐代,香囊还可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两宋瓷窑特色:两宋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宋代五大名窑是指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划花(北宋定窑白釉瓷和景德镇窑影青瓷的划花装

15、饰是这方面的代表。)、刻花(北宋耀州窑陶瓷的刻花器是最典型的器物)、印花(宋定窑印花器及南宋景德镇印花器均是典型的精美器件。)、剔花漆工艺发展史: 12彩绘陶: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彩绘陶主要是在泥质灰陶上作画,彩绘最常见的底色有3种:黑地以墨打底,红地以朱砂或铅丹打底,白地多用白粘土打底。主要颜料是五氧化二磷或硫化砷。景德镇: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

16、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西晋末年,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隋代,建筑业生产跨入新阶段。大业年间(605617年),景德镇所烧制的两座师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宫所用,标志着新平瓷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唐代景德镇窑业有了新发展。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并不是指明代家具,而明式家具则是艺术概念。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