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龙居寺设计说明.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8.50KB
约25页
文档ID:106050317
龙居寺设计说明._第1页
1/25

龙居寺可研建筑部分设计说明126l 建筑部分一、 概述本次项目总占地面积144000平方米,约216亩建筑占地面积432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60平方米二、 总图设计(一) 场地概况该项目位于杭州市城东北,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皋亭山南麓,绕城公路以北约3千米,距离主城区约14公里规划用地范围东至余杭区星桥镇(天都城)辖区分界线,西侧、南侧至皋城村农居点,北至皋亭山规划用地位于(皋亭规划管理单元内,地块东西长约570米,南北长约580米规划总用地面积14.42万平方米二) 总体布局1.东西走向的整体布局:建筑体顺应基本本身的地块特点,即东西向为主要走向;沿山谷为轴线,依次布置文化展示区,上客堂区,佛教中心区,安养中心区,4大区块2.组团式的空间布局: 依据总体布局,建筑群内部布置各个景观多样化的经典庭院的空间布局,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景观院落,各自呼应对照发挥了山体的地形特点,与环境融为一体三) 交通组织基地内主要道路宽度7米,次要宽度5米,1. 机动车通过西南角的机动车道进去基地,沿山谷之地进入佛教中心,在基地中心沿东面方向在山体脚下沿自然景观通向东面2. 在进入安养中心的入口在地块的中部向北方向沿入,与内部道路相连接。

3. 机动车正常情况下不进入内部庭院,内部步行人流位于用地内侧,通过连廊和庭院将各楼联系在一起4. 佛教的后勤道路流线在地块西北侧,切在道路的尽头设置回车场四) 绿化设计建筑的建筑群以古典庭院的空间布局,围合起几个景观院落,以山体景观和活动大绿地为主题,自然地向新城河过度营造了良好的与自然相融合的,隐匿在自然环境中的效果切在地块的个主要节点设置不同景观的主题来丰富地块景观的多样性三、 建筑设计(一) 建筑造型:龙居寺的主体建筑功能布局宜采用传统寺庙形式布局,建筑风格沿用其鼎盛时期的南宋风格,其功能构成与时俱进,兼顾修行文化展示安养等、功能综合布局在南宋风格成为基本风格定位,要求建筑在布局、体量、形态、材料、结构、工艺、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有专门的考虑在其他相对次要建筑,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但同时体现宋式风格和尺度,但能体现某种宋风韵味、并与地方传统建筑相协调二) 平面布置佛教活动中心包括1、礼佛瞻仰,2、修行体验,3、寺务管理,4、僧众生活,5、闭关静修,6、日常接待等功能用地6.14万平米,建筑面积约22000平方米整个禅修中心(宗教活动区)项目共分三条主轴线 其中:(一)中轴线拟为座西北朝东南120度方向,由外而内依次为: (1)照壁和放生池 (2)天王殿(面阔4间 进深3间),约300方。

左右分别建钟鼓楼各一座每座约200方共600方 层高8m (3)大雄宝殿(面阔7间 进深5间),约800方可同时容纳500-800人举行宗教活动大殿前面丹墀左右分别建客堂(寺务管理、日常接待)约240方和祖堂约240方均为一层,层高8m (4)藏经楼为三层的综合建筑:一楼:法堂、二楼:佛堂{水陆内坛}、三楼:藏经阁)约1500方 层高6m (5)山门座西朝东和中轴线成夹角之势约200方中轴线后面的矿坑遗迹有两个设想:约5000方(1)拟蓄水做人工湖,水池中间建佛阁,阁内塑塔式三层四面毘卢遮那佛水面作鱼沼飞梁和岸边相连,(鱼沼飞梁现仅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前仅存,为辽宋时代所建遗留)水池周围矿坑岩壁建栈道配以空中楼阁环绕2)利用矿坑的遗迹和落差,用先进的现代建筑材料,建成一座大的多功能厅厅的上面设计一座龙居寺的标志性建筑鱼沼飞梁则建在藏经楼前面二)东轴线依次为 (1)观音阁、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约300方 (2)戒台殿(内设戒台一座)约400方 (3)方丈寮(贵宾接待、说法接众、对外交流)约1050方(三)西轴线依次为 (1)倒座楼形式财神殿面阔5间进深3间)、约400方 (2)禅堂。

约700平方(修行体验和闭关静修)可容纳200个左右僧众禅修用功要求禅堂采用大空间形式,不设柱子 (3)僧寮僧众生活区)共约3500平方,单人间每间约20平方左右,共约100间双人间每间约30平方左右共约50间 (4)五观堂约2000方左右,可容纳300个僧众生活起居要求五观堂里面没有柱子四)在西轴线僧众生活区以外的西北角拟建海会阁一座结合龙居陵园和华侨陵园的优势用来为信众放置往生牌位计划能放置10万个左右的牌位)约2000方配电房约200方库房约500方其他附属用房约300方佛教安养中心建筑面积21400平方,计划安置500张床位,分(1)慈善安养区(2)普通安养区和(3)修行安养区以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选择标准!而且可以提供一些短期安养的空间,以满足一些高端人士短期安养需要和禅修静心体验的需要 其中:(一)、慈善安养区和普通安养区 设计方向为综合体形式,按每间40方的空间,约200间,共约8000方根据民政部门相关规定标准设计 其中中心建筑设想为三层的综合性建筑 :一层为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大斋堂,约500方,二层为大讲堂,约500方三层为念佛堂,约500方。

二)修行安养区 利用自然环境,分布于青山绿水之间拟采用单体式小形建筑形式,每间约60方,均为独立的一厅一卫一厨一卧每一栋建筑每层可住三到四户,每层约180方—240方每户每栋最高不超过两层每栋约360方——480方共20栋约10000方部分建筑设计为套间形式,以方便随护人员陪护和照顾御医堂 作为安养中心的配套设施,约5000方用传统的中医养生,为安养人员配备医护设施和医护人员,方便检查和照顾安养人员的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保健安养的空间和服务!四、 地下室设置在地块中为方便停车,设备消防等功能在各区块中设置地下室1、 在上客堂的南地块设置9千方的地下室,主要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2、 在佛教中心的五观堂设置5方的地下室,主要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3、 在佛教中心的大殿北侧设置8千方半地下室,用于仓储及展览4、 在安阳中心的西侧设置7千方地下室,主要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五、 停车设置在文化展示区集中设置4千方的地面停车场,用于外部礼佛人员的停车需求六、 绿化设计基地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以山地水系景观资源为依托,并在主要节点和重要区块上采用佛礼的特色元素,同时在对核心佛礼轴线上,结合山体特色,布置景观带及景观节点。

在建筑组团内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特色,做到处处有景,移步换景的特殊效果在依托山体的自然地形特色,及山体上的水库,设置水系景观带在地块的中部处为水系的上游,经观景平台环绕后,沿着步行游步道向基地入口出流淌,使得参佛的群众能感受到一边佛堂的澄净,一边感受水系自然的恬静在步行入口处,形成水池,使得游人在入口处能感受到别有洞天的感受同时水系延续与上客堂内使得功能地块中,原本空洞的自然特征得到焕然一新的效果七、 经济技术指标结构部分一、 工程概况本项目地块位于位于杭州城东北,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皋亭山南麓规划用地范围东至余杭区星桥镇(天都城)辖区分界线,西侧、南侧至皋城村农居点,北至皋亭山项目为寺庙建筑,包括文化展示区、上客堂区、佛教中心区、安养中心区(包括慈善安养区和修行安养区)共4大区块各区块内均为单层或多层建筑,层数1~3层在上客堂区、佛教中心区、慈善安养区的局部设置一层地下室(佛教中心区设2个)二、 设计依据1.采用现行国家及建设部规范及标准图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 50476-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年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 18-2012)《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2010)规划及职能部门提供的相关设计依据及所在地区的有关规范或规程。

2.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45 kN/M2地面粗糙度: B类基本雪压:0.45 kN/M2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佛教中心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腾云阁、多功能厅(莲池庄严)、戒台殿、观音殿、五观堂、海会阁为重点设防类;其余建筑均为标准设防类3.建筑分类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佛教中心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腾云阁、多功能厅(莲池庄严)、戒台殿、观音殿、五观堂、海会阁为甲级;其余均为乙级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二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 佛教中心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腾云阁、多功能厅(莲池庄严)、戒台殿、观音殿、五观堂、海会阁: 三级 其余建筑: 四级三、 上部结构与地下室结构方案1.结构选型概况本项目所有单体建筑总高度均不大于24米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地下室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2.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本工程中,对单体长度超过50米的进行设缝,其余不设缝对结构单元长度超过35米以上,采取以下措施:a、设置一道宽800~1000mm的施工后浇带,当后浇带是为减少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收缩应力时,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不少于45d,当后浇带是为调整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时,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应在两侧主体结构完成,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浇注,沉降基本稳定的控制指标为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mm/d;b、楼面结构加强温度筋,对竖向构件考虑侧向温度变形;c、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

四、 基础设计因现阶段尚缺工程地质与水文勘察报告,不能准确确定地基基础形式需根据具体土层分布情况,结合本工程结构形式及墙柱荷载,来确定采用桩基础或者天然地基地下室抗浮问题需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有必要时采用单节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或岩石锚杆抗拔五、 主要结构材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