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03978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教育发展促进公平分配彭 腾(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摘 要:教育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奠定物质基础,而且通过影响人的能力、观念和道德,促进收入增加,贫困减少,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不足,却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制约因素,因此,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树立教育先行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关键词:教育;公平分配;教育不足;教育投资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是不争的事实。寻求对策,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是学界和政界的理性之思。其实,现实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并不是部分人的收入增长得太快,而是部

2、分人的收入增长得太慢。而收入增长慢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促进教育发展的分配功能(一)教育发展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为增加人们收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收入(财富)的创造与分配问题上,人们常用“做蛋糕”和“分蛋糕”来形容。 “分蛋糕”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它要以财富为基础,而生产财富就是“做蛋糕” 。要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首要的是将“蛋糕”尽可能做大。在发展生产、增加财富中,人力资本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应该高度重视。尤其在单纯依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无法实现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适时转向侧重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使劳动

3、力质量提高,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战后日本、西德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战以后,德国职工中的 85%以上受过职业教育,其中 25%左右受过高等教育,这是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乃至整个经济贸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奥秘所在。日本也是如此,从 60 年代开始,就采取“教育立国”策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得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资战略的成效,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实行实物资本优先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如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等,物质资本投资 20 倍于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了物质资本相对充裕而人力资本相对缺乏的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而

4、实行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韩国和台湾等,它们限制物质资本投资而大力进行教育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只 7 倍于人力资本投资。这两种不同的资本投资战略,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差异。据统计,在 1960 年至 1978 年间,实行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 468%,而实行实物资本优先投资的国2家和地区,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 386%。古今中外,凭自然资源优势,创造过无数的繁荣与辉煌,然而其后,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却凋蔽衰落,也有在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基础上超常发展的奇迹。究其根源,可知人类告别野蛮以来,脑力劳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成为总劳动的主要方面,

5、在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美国 1929年至 1957 年,人力资本所起作用约占经济增长率的 33%,到 1990 年代已达到 90%左右;日本 1951 年至1955 年,人力资本所起作用约占经济增长率的 585%,1955 年至 1960 年达到 821%,1967 年至 1970年上升为 876%。教育发展必然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持久的动力。经济增长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为收入的公平分配提供更充裕的物质资源。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增长仅仅是为收入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它不会自动地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二)教

6、育发展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低收入者的就业能力,实现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对于一般收入甚至高收入地区的低收入户,政府除了可以通过直接发放救济金和提供信贷帮助等方式给予扶持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或组织生产技术的传授,以便低收入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能增加收入或取得就业机会。教育部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有力的作用,例如,举办农业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培训班,吸收低收入的农民参加学习,或举办城镇失业者技术培训班,促进再就业,增加收入。对于低收入地区的低收入户,除采取类似措施以外,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状态,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上。教育在促进低收入地区的低收入户收入增长方面,除教

7、育在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外,还应强调教育在促进低收入地区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中的作用。教育在这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所给予广大受教育者的,不仅仅是某些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或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个人就业机会的本领,而且还包括有关发展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生产要素以发掘地区经济潜力等方面的知识与才能。(三)教育发展能转变贫困者的观念,消减致贫因素,避免绝对性贫困 现实中的一些贫困家庭,尽管原因不完全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竞争力弱型、负担过重型、伤残疾病型和观念滞后型。除竞争力弱型主要是就业能力不足外,其它类型可以说都与观念有关。负担过重

8、型致贫,主要是人口过多。一个国家的人口过多,可能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往往导致该家庭生活水平低下。因此,国和家都应实行计划生育。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负相关。这是因为:第一,教育可以拓展其视野,转变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关键所在。第二,教育增大了生育的机会成本。受教育越多的妇女,3就业的可能性增大,选择职业的机会增加,如果生育过多就会使她们失去许多这样的机会。第三,教育会推迟其婚育年龄。第四,教育可以使其获得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的知识。可见,教育发展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减少负担过重型贫困。伤残疾病型致贫,主要是伤残疾病,一方面导致部

9、分劳动者无法正常就业,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导致伤残疾病治疗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形下,这是一部分家庭致贫的直接原因。有学者对北京的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一般疾病者占 13%,严重疾病者占 141%,有残疾者占19%。其实,一些伤残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由于知识的贫乏,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漠,致使伤残疾病发生。因此,教育发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预防疾病、避免伤残的意识和能力,减少伤残疾病型致贫。观念滞后型致贫,主要是就业观念的滞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的是统包统配以及“高补贴、高福利”的政策,使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和企业产生强烈的依赖倾向,缺乏自我解困的动机和能力。部分下

10、岗人员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而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在现行工资水平下,重活、累活、脏活不愿干,技术活又干不了,成为失业者而陷入贫困。鉴于此,通过教育,转变人们落后的就业观念,培养其主动就业和创业的意识,从而消除观念滞后型致贫。(四)教育发展能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加非政府主导的转移性支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社会收入分配的力量有三: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道德力量。无形之手市场和有形之手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熟知,然而有关道德力量的分配功能却常常忽略。其实,道德力量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发生重要作用,即影响已经成为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方向,包括个人间的收入转移、自愿缴

11、纳和捐献等。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个人收入转移与个人自愿缴纳捐献的范围是较广泛的。例如,个人自愿向家乡建设、残疾人福利、灾区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学、宗教团体与机构捐赠等。这些纯粹出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对某种事业的感情而引起的收入转移、自愿缴纳和捐献。如果社会上这种人越多,个人自愿缴纳捐赠的数额越多,从而道德力量对缩小社会上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也就越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增强人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信念与感情,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心,以及增强人们对社会上低收入家庭的关心程度,从而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二、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措施(一)我国教育不足的表现1教育的规模

12、相对偏小,受教育的人数比例偏低在世界上,中国的人口是最多的,然而其教育规模却并非是最大的。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4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100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由于教育的规模偏小,致使未受教育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偏高,导致文盲、半文盲人口的绝对数偏高,进而导致国民总体文

13、化素质过低。尤其是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比如,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248,初中毕业生占19.4;中国农业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05,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44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1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1,文盲半文盲的占2225。这种人力资本状况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2受教育的年限偏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受教育年限长短以及各级教育入学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 年统计了 70 个国家人口受教

14、育的平均年限是 1146 年,美国 134 年,法国 134 年,韩国 123 年,而我国 15 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 785 年,25 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42 年。从各级教育的入学率来说,以 1999 年为例,中国小学入学率为 991,初中阶段为 886,高中阶段为 358,大学阶段为 105,与国际上相比较,近 20 年来,发展中国家除个别国家外,其小学入学率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有 20 多个国家达 90以上,而且 20 年前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 9 个国家。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小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然而,中学及高等教育仍差距较大。高等教育入学

15、率发达国家为 51,其中美国为 76,加拿大为 99,发展中国家仅为5。根据我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初中级教育普及率,比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642低 126 个百分点。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一些西部落后地区失学人数增长而且绝对数增加。1993 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 4,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后列,比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22低 18 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56相差甚远。 (二)我国教育不足的原因1教育投资理念缺乏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与物质资本不同的人力自身所具有的资本属性,把教育仅仅看作纯消费的部门,看不到教育的生产性,因而,在那“轻消费”的年代,自然忽视教育的发展;

16、即使认识到了教育的生产性,但由于教育毕竟是劳动力的生产,是明天的生产,是隐性的生产,所以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年代,在追求“GDP 值”和“政绩工程”的地方官员治下,重视教育也必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2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经济的发展靠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的关键在教育。但资料显示,1952年至1988年间,按照国民收入价格指数和1952年价格计算,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从1952年的115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9737亿5元,年平均增长822%。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比重从1952年的195%上升到1988年的305%,年平均递增297%,低于国际平均43%-55%的水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60年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平均为25,1989年上升为37,一些欠发达国家同期教育支出比率也分别为13一31(世界银行1995年),而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80年、198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