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60379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试行)(2002 年 7月)的要求,为确保内镜诊治安全有效,对医院内镜检查治疗的消毒方法作如下规定。1内镜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及方法(1)必须灭菌的内镜及其附件 腹腔镜等进入人体无菌部位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的内镜(术中内镜),以及进入破损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2)必须消毒的内镜及其附件 如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子母镜、喉镜等。(3)内镜消毒与灭菌方法 内镜的消毒与灭菌应首选物理法,对不耐湿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消毒法。(4)压力蒸汽灭菌 121作用 2030min,用于金属直肠镜与直接金属喉镜的灭

2、菌(但灯泡与导线部分的消毒采用化学消毒方法)。(5)环氧乙烷灭菌 在环氧乙烷灭菌器内消毒 6h(于 5560,环氧乙烷 800mg/L,相对湿度 60%80%)。可用于各种内镜的消毒与灭菌。在空气中放置 8h以上方可使用。(6) 2%戊二醛浸泡消毒与灭菌 消毒为 1020min;灭菌需 10h。(7)电解酸性离子水消毒 1 050mV以上高氧化还原电位产生的离子水,在 pH2.7时,对细菌、病毒皆有杀灭作用,10min 可杀灭芽胞。可用于消化道内镜的消毒。(8)煮沸消毒 煮沸 20min,可用于金属内镜部分的消毒及某些内镜附件的消毒。(9)其他消毒方法 经卫生部批准的内镜消毒剂和消毒器,具体用

3、法见产品使用说明。2内镜室消毒的基本设置(1)内镜检查应在内镜室中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应分室进行。对于检查数量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应在 X线检查室进行,用于作 ERCP的十二指肠镜更应严格消毒。(2)应划分清洁区和检查区,有条件的单位应建立消毒室,检查区内配置内镜消毒专用槽(四槽:清洗槽、洗涤槽、消毒槽、冲洗槽),应使用含酶洁液洗涤。流动水洗涤是内镜消毒的重要措施之一,水洗流量应达到 24L/min以上,并保持排水通畅。清洁区作为存放内镜及其附件用。镜房或储存柜内应每周清洁消毒 1次。(3)内镜清

4、洗消毒槽本身也要进行清洗消毒,其方法为: 清洗/洗涤槽:每日工作结束后用 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60min;HBsAg阳性患者检查后应用 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60min,消毒完毕后刷洗干净备用。消毒槽:更换消毒液前须彻底洗刷槽内壁,注意槽内橡皮垫、槽底及槽角处残垢的刷洗,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始可更换新配制的消毒液。清洗消毒过程中所用海绵垫也应每日消毒或更换,以防其内隐藏病原微生物。(4)每日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并对地面、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环境类标准。每周应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消毒。内镜室应备有消毒工作记录本。内镜消毒的基本要求(1)工作

5、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穿工作衣、戴手套(每例 1副),对要求灭菌的内镜操作应按外科要求进行穿戴与消毒。内镜操作过程中应以一手操作操纵旋钮,另一手插入内镜,插入过程中此手已被镜身污染,一般不再接触内镜操纵旋钮,如操纵部已被污染,检查结束后,操纵部也应消毒处理。内镜检查过程中如要向活检孔道内注水,必须使用消毒注射器,注射器应每日更换,所注入的用水应为无菌水。(2)床单、枕套应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应立即调换。(3)消毒液应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活化和稀释,保证有效使用浓度和时间,低于有效浓度和超过使用期限者不得使用。应有消毒液测试记录,记录应保存 2年以上。(4)每日检查前应先将要使用的内镜再放入消毒液中

6、浸泡 1020min,为保证内镜管道的消毒效果,应拔去注水注气按钮,换上专用活塞,以保持连续注气状态;去除活检孔阀门,装上专用阀门,用注射器反复抽吸 23次,使活检孔道内充满消毒液。洗净镜身及管道内的消毒液后,分别用消毒纱布和 75%乙醇纱布擦拭镜身后备用。(5)内镜清洗消毒方法擦净与水洗: 内镜检查结束后用纱布擦去附着的黏液,放入清洗槽内充分清洗。方法为去除活检孔阀门,在流水下清洗镜身并抽吸活检孔道,再用清洁刷刷洗活检孔道 23次。为保证活检孔道被充分刷洗,洗刷中必须两头见刷头,水洗时间不得少于 3min。含酶洗涤液刷洗:洗刷程序同清洗槽,槽内含酶洗涤液须每日更换(8ml 适酶1 000ml

7、清水)。使用含酶洗涤液可预防有机物和蛋白质凝固,避免注水注气孔道堵塞和内镜表面发黄、结痂,从而增强内镜消毒效果。水洗:用水擦洗镜身和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的含酶洗涤液。浸泡消毒:清洗后将内镜放入消毒槽内,按规定时间将内镜在消毒液中浸泡 10min以上(消化道内镜)或 20min(支气管镜)。洁净水洗:去除残留消毒液,洗毕以消毒纱布擦干镜身,再以 75%乙醇纱布擦拭后备用。如进行 ERCP、内镜下乳头切开(EST)、治疗性内镜手术(息肉摘除、注射硬化剂等),要求用灭菌用水冲洗活检孔道,用量不少于 300ml。内镜检查结束后的终末消毒:清洗消毒过程同上,但内镜浸泡时间不短于 20min。(6)内镜

8、附件的清洗消毒活检钳:要求一人使用一钳,每日检查结束后集中灭菌处理。方法为清洗后即浸泡于稀释的含酶洗涤液中,用小牙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再将活检钳放入超声振荡器中振荡 10min,清洗后挂起晾干或擦干,钳瓣处滴硅油,处理完毕后将活检钳集中浸泡消毒(2%戊二醛 10h),以无菌水冲净残留消毒液后放入双层治疗单内备用,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将活检钳清洗后,放入消毒袋内,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活检钳更安全可靠。注射针:采用一次性注射针,用后剪断丢弃。其他附件:如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在应用过程中接触破损黏膜的机会大,均应彻底清洗后进行灭菌处理。清洗刷:每次使用前必须在

9、流动水中用手指揉搓刷头,以去除黏液等。使用后立即浸泡在消毒液中;全天检查结束后置 2%戊二醛液内浸泡消毒 10h后取出,悬挂晾干,减少细菌滋生。鼓励按活检钳消毒法,用环氧乙烷灭菌消毒。牙垫:可使用一次性牙垫;反复使用者在清洗后,可用煮沸法消毒,也可浸泡在 1%过氧乙酸溶液中 30min后取出,用洁净水反复冲洗后放入消毒桶内备用。弯盘:可使用一次性弯盘;反复使用者在清洗后,浸泡在 2%戊二醛消毒液中 30min,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备用。凡一次性用品均须先消毒,后丢弃。内镜注水瓶:应每日清洗消毒 1次,方法为倒尽瓶内余水,将注水瓶和连接管完全浸泡于 2%戊二醛液中 30min后取出,用灭菌水反复

10、冲洗后,吹干连接管后旋紧注水瓶盖备用,注水瓶内的灭菌用水应每日更换。敷料缸:应设三缸,分别装有消毒干纱布、75%乙醇纱布和灭菌水。敷料缸应每日清洗及高压消毒。吸引瓶:检查结束后及时倾倒吸引瓶内污水,吸引瓶内倒入 2 000mg/L 含氯消毒液或 1%过氧乙酸液浸泡消毒 30min后刷洗干净。盖上吸引瓶盖备用。吸引管同时浸泡消毒,老化的胶管应及时更换。凡可高压消毒的附件,应在清洗、干燥后,放入袋中,统一进行高压消毒。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二十九、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三十、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

11、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菌落数)/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三十一、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一)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 10 毫升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 15 毫升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 2小时内检测。(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 0.5 毫升,加入 2 只直径 90 毫米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 45营养琼脂 15 毫升,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 35培养 48 小时后计数。结

12、果判断:菌落数/镜=2 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 0.2 毫升分别接种 90 毫米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 SS 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 48 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第五章 其他三十二、医疗机构设有内镜诊疗中心的,其建筑面积应当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相匹配,设立病人候诊室(区)、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内镜贮藏室等。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当包括:诊疗床 1 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20 平方米。手术室应设置内镜手术间、清洗室、器械准备室、消毒灭菌室。三十三、配置有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医疗机构或内镜诊疗中心,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在放入自动清洗消毒机消毒前,应行人工彻底清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