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020189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体生历史高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基

2、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三大改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策实现)(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中国基本

3、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

4、次成功探索,是良好开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二)失误(“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被称为“三面红旗”)(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心即是强调“快”。(2)“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

5、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一大二公”特点)(4)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人祸”)的主要原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4)作出了把党和

6、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含义(特

7、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化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展开: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5)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

8、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6)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由“点”“线”“面”,由“沿海到内地”依次展开)(1)设立经济特区(“点”)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线”)1984年

9、,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面”)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及特点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一、历史性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时间: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

10、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3)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是否“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点最根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1992)(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全会通过了关于

1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2、中共十五大(1997)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的论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方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意义1、背景: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2、建立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12、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3、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3)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

13、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二、建国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调整):原因内容影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新解放区还未土改,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阻生产力发展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了新政权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经营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1958年: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

14、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建立“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弊端(过于集中经营管理、平均分配)使农业发展缓慢;安徽、四川包产到组、户的经验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基础练+测】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

15、业衰落【答案】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曲折一五计划(工业化)2(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