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018680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上)教案(打印版).(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电工学 授课人:课题绪 论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内容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三、如何学好电工电子技术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一、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内容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三、如何学好电工电子技术授课效果分析总结一、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内容电工电子技术(电工学)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上册)电路分析基础:直流电路(1、2)暂态分析(3)交流电路(4 、5 )磁路与电机:磁路和变压器(6)电动机(7、 8、9)继电接触器控制(10) 可编程控制器(11)其它:供电与安全用

2、电(12)电工测量(13)电子技术(下册)模拟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14)放大器(15、16)反馈(17)直流电源(18)电力电子技术(19)数字电子技术:组合逻辑电路(20)时序逻辑电路(21)其它:存储器和可编程器件(22)模数转换(23)现代通信技术(24)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发展:1785年,库仑确定电荷间的作用力;1826年,欧姆提出“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雅可比造出第一台电动机;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理论;1895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实现第一次无线电通信;1904年,弗莱明发明第一只电子管(二极管);1946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

3、机;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第一只晶体管;1958年,德克萨斯公司发明第一块集成电路; 现状:容量大型化、器件小型化、设计自动化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多且广、逻辑性强、学时相对少四、如何学好电工电子技术 1、注意掌握“三基”: 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基本应用 2、注重综合分析与设计、注重工程化素质培养 3、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课堂、答疑、作业、自学、讨论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电工学 授课人:课题电路的基本概念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意义;2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电源与负载的判别方法;电位的计算。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1.

4、1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1. 2电路模型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授课效果分析总结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电路:电流的通路,是为了某种需要由电工设备或电路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1电路的作用 (1)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与转换 (2)实现信号的传递与处理2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或信号源)、负载、中间环节。激励:电源或信号源的电压或电流,推动电路工作。响应:由激励所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电路分析:在电路结构、电源和负载等参数已知的条件下,讨论激励和响应之间的关系。1. 2 电路模型 为了便于用数学方法分析电路,将实际电路模型化,用足以反映其电磁性质的理想电路元件或其组合来模拟实际电路中的器件,从

5、而构成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手电筒的电路模型:手电筒由电池、灯泡、开关和筒体组成。 电池:电源元件,其参数为电动势 E 和内阻Ro; 灯泡:主要具有消耗电能的性质,是电阻元件,其参数为电阻R; 导体:用来连接电池和灯泡,其电阻忽略不计,认为是无电阻的理想导体。 开关: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 今后分析的都是指电路模型,简称电路。在电路图中,各种电路元件都用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1. 电路基本物理量的实际方向物理中对基本物理量的方向规定:电流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电压高电位 低电位,电位降低的方向; 电动势低电位 高电位,电位升高的方向; 2. 电路基本物理量的参考方向

6、 (1)参考方向:在分析与计算电路时,对电量任意假定的方向。一种分析方法。 (2)关联参考方向:负载 U、I参考方向相同; 电源 I参考方向与E方向相同。(3)参考方向的表示方法:电流箭标、双下标; 电压正负极性、双下标。 (4)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的关系: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电流(或电压)值为正值;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电流(或电压)值为负值。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电工学 授课人:课题电路定理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2了解电源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状态,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电路的基本定律;2基尔霍夫电压方程的列写;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

7、备注1.4 欧姆定律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6 基尔霍夫定律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授课效果分析总结1、4 欧姆定律 U、I 参考方向相同时,U = R I ; U、I 参考方向相反时,U = RI 。 表达式中有两套正负号: 式前的正负号由U、I 参考方向的关系确定; U、I 值本身的正负则说明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之间的关系。 通常取 U、I 参考方向相同,即关联参考方向。 线性电阻:遵循欧姆定律的电阻称为线性电阻,它表示该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为常数。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1.5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电源有载工作 开关闭合,接通电源与负载。 U = I

8、R (1)特征: 电流的大小由负载决定。 在电源有内阻时,I U 。当 R0R 时,则U E ,表明当负载变化时,电源的端电压变化不大,即带负载能力强。 P = PE D P,电源输出的功率由负载决定。 (2)电源与负载的判别:根据 U、I 的实际方向判别。 电源:U、I 实际方向相反,即电流从U“+”端流出,(发出功率); 负载:U、I 实际方向相同,即电流从U“+”端流入,(吸收功率)。 (3)电气设备的额定值: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规定使用值。 额定值反映电气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额定值表示电气设备的使用能力。 2电源开路 开关断开。特征:I = 0,U = U0 = E(电源端电压、开路

9、电压),P = 0(负载功率) 3电源短路 电源外部端子被短接。 特征: ,U = 0 ,P = 0 ,PE = DP = I 2R01. 6 基尔霍夫定律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导线的联接点。支路:两结点之间由元件串联构成的一段电路。一条支路流过一个电流,称为支路电流。回路:由支路组成的闭合路径。网孔:内部不含支路的回路。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定律) 在任一瞬间,流向任一结点的电流等于流出该结点的电流。即: 入= 出 或: = 0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反映了电路中任一结点处各支路电流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电流定律可以推广应用于包围部分电路的任一假设的闭合面。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0、定律) 在任一瞬间,从回路中任一点出发,沿回路循行一周,则电位升之和等于电位降之和。即: U升 = U降 或:在任一瞬间,沿任一回路循行方向,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U = 0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反映了电路中任一回路中各段电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单位正电荷在某点的电势(位)能,即电路 中某点至参考点的电压,记为“VX” 。通常设参考点的电位为零,又称接地,用 表示。 某点电位为正,说明该点电位比参考点高;某点电位为负,说明该点电位比参考点低。电位的计算步骤: (1) 选参考点,设其电位为零; (2) 标出各电流参考方向并计算; (3) 计算各

11、点至参考点间的电压即为各点的电位。 注意:(1)电位值是相对的,参考点选取的不同,电路中各点的电位也将随之改变; (2)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压值是固定的,不会因参考点的不同而变, 即与零电位参考点的选取无关。 (3)当电源的一个极接地时,可省略电源不画,而用没有接地极的电位代替电源。学院教案课程名称:电工学 授课人:课题电路的分析方法(1)课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 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3. 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支路电流法;叠加原

12、理;戴维宁定理。难点:电流源模型;结点电压公式;戴维宁定理。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2.2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2.3 支路电流法授课效果分析总结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1电阻的串联特点:1)各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联; 2)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2电阻的并联特点: 1)各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4)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两电阻并联时的分流公式:2.2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1电压源 电压源是由电动势 E和内阻 R0 串联的电源的电路模型。若 R0 = 0,称为理想电压源。特点:(1) 内阻R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