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599194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12 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763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刘秀琼 a赖先朴 b(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摘要:知识经济和不可逆转的全球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创新型国家的创建都要求高校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加上目前令人堪 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势在必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素 质结构而构建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素 质为核心,以能力 为本

2、位的模式。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它要求高校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并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要求作者介绍:刘秀琼,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赖先朴,男,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知识经济和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21 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它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知识经济以人为本,它要营造一个以人的创造能力为本的社会。知识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

3、争归根到底便是教育的竞争。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与重要,同时它对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形势,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具有国际能力的人才,同时要求教育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来。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带来了生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也使经济结构、市场结构、社会结构、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人才和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往的目标定位,学历为本的培养模式, “教师讲,学生录”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知识灌输模式等是“逆全球化”的,故对旧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势在必行。

4、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尽管对“素质教育”表述不尽一致,但其要义和核心是:强调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虽然“素质教育”通过概念之争,达到了广泛认同、深入人心的阶段,然而,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在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问题。实施素质教育特别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是教育实践问题,即怎样实施素质的问题。在人们尚未完全认识素质教育的科学本质时,强调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根本思想十分重

5、要;而当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人们普遍共识的情况下,强 刘秀琼 赖先朴 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对教师的要求64调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则显得更为关键。 1从本质上看,实施素质教育实则是一个由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跨越的过程,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要求。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从 1999 年开始扩招,到 2005 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了 2300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21%,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

6、发展。 2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不仅仅是“量”的变化,还有“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含了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学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的变化。大众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特点和社会适应面,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每个教育机构都以培养是否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标准。如果我们仍沿用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既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是违背市场原则的。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质量观、教学管理观、育人观、就业观等。根据大众化教

7、育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提出,对教育提出了同样的课题。因为,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这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必然。高校只有开放式地办学,培养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才有好的就业渠道和发展前景,故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综上,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

8、新审视教育的地位、本质、功能,重新确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与机制,充分认识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确定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出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基础宽厚,具有竞争力、主体能力、应变力、创造力的 21 世纪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自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无不是我国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挑战的积极主动回应,而需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成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主课题。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解决新时代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些人才的问题。二 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9、令人堪忧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令人堪忧。下面是一组访谈的记录。 走进高校,走近学生,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学生反映:教师讲的并不是我们想听的,有的教师讲的意义不大,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讲的内容(包括教材)陈旧,与现实没什么大的联系,对我们没多大帮助;我们想要的东西教师或教材又不能提供,所以不想去上课,说不准我们其他地方场合(如互联网上)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而且,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查找和学习。有学生还反映到:不信,你看老老实实跟着老师思路和教材来的好学生,考试分数很高,年年拿奖学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有关系和后门的除外),因为用人单位并不喜欢他们。在访谈中,

10、我们也找了成绩很好的学生,他们的回答肯定了上述说法,而且他们显得很沮丧,因为除了照老师说的做,除了会考试,他们几乎不会别的什么。问考试都是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考得很好?回答的是:考的一般是老师讲过的,强调过的,或者复习题里边有的。我们也看过一些考卷,文科类题(英语除外)一般由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主要是些知识记忆性的或原始呈现式的。只要平时做了笔记、对复习题进行复习(开卷考试只需要在书上找答案,闭卷则需记忆)较充分的准备即可顺利通过考试,当然,有的学校要求到课率,到课率高,考试分数高,奖学金就拿定了。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刘秀琼 赖先朴 论人才培养模式

11、创新及对教师的要求65差,实践课很少。有的学校的学生反映,虽说有实习时间,但学校并没怎么要求,甚至相当于给学生放假。没有实习基地,有的学生自己联系单位,有的学生偷懒,根本不去实习,靠熟人关系,让单位出个实习证明即可;有的学生找不到单位,最后四处求人帮忙,找人出个证明应付。毕业班的学生还反映,他们在招聘会上的优势太少,他们能做的别人都能做,自己没有特长和特点,也就没有竞争力透过以上现象,不难看出,在现行高校人才培养中,较大程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参与性少,学什么,怎么学是教材、学校、教师决定的,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也差,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同质化较

12、严重,重视共性,轻个性,没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教育,以至于“千人一面” ,导致学生在职场上竞争力差;“教师讲,学生录”的 灌输式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教师讲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背什么,考试形式单一,古板;缺少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混乱,放任自流;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与时代脱节;培养方式和手段单一,渠道过窄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三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基于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构建的模式。从以上现状不难看出,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与主体性教育格格不入,与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自

13、然,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与用人单位和行业的需要有很多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地方,这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由人才培养模式所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集中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观、质量观和办学风格 1。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当务之急的新课题。我们认为,新时期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基于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构建的模式,它应该是在党的教

14、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活动以及这些结构的组合和实现这种结构的式样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其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途径、教学评价体制、教学环境、管理机制等。这种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

15、等都须根据社会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及学生情况进行创新,建立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并分别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构建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及相应的培养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要素(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制度、管理体系等)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并吸纳行业人士、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主动发展为目的,建立的是一个立体的、网络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体讲: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二是重新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四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素质培养和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五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