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教案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78738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末闲谈》教案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春末闲谈》教案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春末闲谈》教案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春末闲谈》教案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春末闲谈》教案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末闲谈》教案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末闲谈》教案剖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请同学们到台前来随便谈谈其暑假见闻,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谈谈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情况以及本学期听课注意事项。春末闲谈教案教学目标一、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二、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三、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老师想先问下你们平时去理发店付钱是怎么付的?那下面我们就来听一段一位名人的理发经历:在厦门大学教书时,这位名人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这位名人,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这位名人不仅不生气,反

2、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这位名人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这位名人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 这位名人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名人的语言是幽默生动的,但同时又是富于深刻思想的。那大家猜猜看,这位名人是谁?鲁迅先生我们是不陌生的,上学期我们还学习过他

3、所写的纪念刘和珍君,下面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下鲁迅先生的情况。二、作者简介:详见ppt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 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杂文集16部,那么接下来我们便重点了解下鲁迅杂文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因为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课文春末闲

4、谈便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杂文。杂文集名字的由来:热风,编讫于一九二五年,鲁迅有感于“五四”运动退潮后周围空气的寒冷,他说:“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其意在于正话反说,是鲁迅战斗姿态和不屈精神的一种表现。坟,编讫于一九二六年,集子中的文章有一些是写于二十年前的旧文章,鲁迅先生说,出这个集子的目的,是“还想将糟粕收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其意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感慨,也抒发了鲁迅先生的苦闷之情。华盖集,编讫于一九二六年,集子取名为“华盖集”,与“华盖运”相关联,鲁迅先生说,人们交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现有华盖,自然是成佛成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

5、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实际上含有自嘲的意味。其意可与自嘲一诗对照阅读。华盖,主不顺利,命运不通,有磨难。而已集,编讫于一九二八年,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说,这半年我看见了许多血和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擦了,血消了,屠夫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鲁迅先生取名于此,其实含有面对国内惨状,无能为力,愤懑的感情。那下面我们便一起来学习春末闲谈,一起来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魅力。三 、把握基础,总体感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阅读时注意标出段落,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第一,给下列生字词注音;第二,划分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6、)(一)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果蠃(lu) 螟蛉(mnglng) 螫针(sh) 绝祀(s) 嘉猷(yu) 窠里(k)孵化(f) 棘手(j) 麻痹(b) 中枢(zhngsh) 中(zhng)风(二)总体感知1.总结各自然段的段意,分析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第一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第一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四、二读课文,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究文本,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我们先来了解下本文的写作背景。鲁迅先

7、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篇杂文,大家在接下来的问题分析中,注意要紧扣此背景思考。(一)分析第一部分1.这一部分提到细腰蜂抓捕青虫的用意(或用途),文章提出几种观点?作者认同哪一种?2.第二段明明是细腰蜂吃小青虫,亦有考据学家们立过异说,为什么“我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呢?试分析有哪些原因?参考:(1)古代的文献和前人的传说(封建迷信思想,传统保守观念)作怪;夜晚时在墓地或郊野出现的浓绿色磷光。世俗迷信,以为是鬼点的火,有光无焰,由磷摩擦燃烧,因质量较轻,所以当人走动时磷会跟着。话说看到鬼火不能说话,说话时所产生的空气流动会使磷火飘到你身体周围。蒲松龄所写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鬼火进城了(

8、2)不愿意相信,为了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美谈: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将不同时期的人物放在一起,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妖报恩之说等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孟姜女故事原型可追溯到左3.第一段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蛙的“闲趣”,

9、在“闲谈”中有何作用?(细腰蜂以麻痹的手段杀死青虫,是残忍而高明的凶手,青虫是受害者,与后文的治人者、治于人者相关联。文章以细腰蜂类比统治者,青虫类比被统治者,指明统治者像细腰蜂一样用麻痹的手段(第四段提到的麻痹术)来统治被统治者,即控制民众思想。)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通过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现象,予以批判,赋予深刻含义。(水滴石穿、枯木发新芽、蜘蛛结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

10、得利)企鹅这种动物是由公企鹅孵蛋哺育后代的,因为公企鹅肚子上有个皮囊,母企鹅生下蛋后就撒手不管了,公企鹅把蛋放进“口袋”里,就像孕妇一样。但不是每只公企鹅都当得上爸爸, 没有蛋孵的公企鹅会有种奇怪的攀比心态,他们会找些石头、冰块装在“口袋”里装样, 同时, 时刻觊觎着真爸爸,一旦发现哪个公企鹅把蛋忘在地上,或不小心掉出来,他们会第一时间捡过来,立刻把石头、冰块扔掉换成真蛋孵起来,然后昂首挺胸,不,昂首挺肚, 骄傲的加入真爸爸的行列。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很小且残疾的动物盲鳗。它的体型只有鳗鱼的半大小,而且眼睛是瞎的。但它对付海中霸王鲨鱼,却很有一套方法。 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形的吸盘,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

11、。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鲨鱼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盲鳗一点一点地向鲨鱼的腮边滑动,不知不觉中盲鳗已进入到了鲨鱼的体内。盲鳗进入鲨鱼的体内后,便开始大肆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就这样,鲨鱼被盲鳗从里到外吃得干干净净。 【启示】这种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也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盲鳗”。“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小事上打开缺口,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毁掉一个人一生前途的。因此,我们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风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二)分析第二部分作者由细腰蜂“麻痹术”这一生物界现象联想到人类

12、社会,想到三年前,俄国E君“忽然发愁”,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会发明一种类似于细腰蜂毒针的奇妙药物,来控制人、奴役人。1.第四段,俄国E君“忽然发愁”,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发愁的模样”?请分析“装”的含义。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们愚弄百姓的技俩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早有就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2.第四段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点拨: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文中还说“

13、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凑效”,列举“不能凑效”的具体体现。总结:“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3.第五、六段为了达成这样的世界,有哪些圣贤们都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来?有怎样的结果?遗老们-圣经贤传学者-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茶摊-莫谈国事教育家-四勿留学生-特别发现夷人-禁止集会,防说话

14、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5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当时周厉王更加严苛,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三)分析第三部分1.第八段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a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b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c“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即

15、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但被炎帝阻止。后来蚩尤被黄帝铲平,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2.读第8段,文中说:“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有何等安全快乐”,又说“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了”。问:“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民众“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 ;民众“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能活着”提炼:民众像机械一样没有思想地活着,甘受统治。为何又说阔人“难得太平了” ?因为“无头也会仍有猛志” 。 提炼:民众思想难以禁止。3.第八段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