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5954537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准确而感到惊讶。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

2、易。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先秦史官以易占筮,

3、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上来说是难以成功的。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显

4、著。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官堪称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B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阴和阳,表示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C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等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D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

6、要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B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C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D从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研究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有重大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易被古人用于占筮,有时准确得令人惊讶,周代史官用它对陈国后代的兴衰所作的两点预测,后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B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C用周易占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7、;同一结论,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牵强附会,具有主观随意性。D易用以占筮,凭蓍草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的体现,从根本上来说难以成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

8、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

9、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10、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

11、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材料三:今年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

12、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

13、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4分)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D.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

14、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6.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4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致命的江南潘向黎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温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

15、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