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52980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构造04-循环系统(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循环系统,是一个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输导血液和淋巴.,第一节 心血管系,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织间,大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 全身动脉, 全身组织, 全身静脉, 右心房.,小循环 (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组织, 肺静脉, 左心房,一、全身血液循环,二、血管的结构,全身血管分三类: 动脉 , 静脉 , 毛细血管.,1.动脉,动脉按管径分四级: 大动脉(弹性动脉):近心脏的几支大的动脉; 中动脉(肌性动脉):管径 1 毫米以上的动脉; 小动脉(肌性动脉):管径 10.3 毫米的动脉; 微动脉:管径小于 0.3毫米的动脉.,组织结构: 分三层: 内膜、中膜、外膜,内膜

2、中膜 外膜,小动脉,循环系统常见疾病防治与保健,23.动脉硬化,血管内壁由钙和脂类物质沉积,形成斑块,管壁增厚,血管变脆,易破裂.因斑块呈黄色粥样,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简称动脉硬化) 确切病因不详,发病机制:脂肪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易患因素 : (1)年龄 :40岁以上,目前有年轻化趋势; (2)性别:男性高于女性 1.16.2 倍, 妇女绝经后发病增高;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变化等; (4)高血压:高血压是一般人群的 4 倍; (5)吸烟:吸烟者是非吸烟者的 26 倍; (6)糖尿病: 高于一般人群的 2 倍; (7)体重:肥胖者高;

3、 (8)职业:脑力劳动者高; (9)饮食习惯:高脂肪, 高热量, 高盐量易患; (10)遗传因素.,治 疗 : 依患病因素差异对症施治.,预防保健: (1) 合理膳食; (2) 适量运动; (3) 戒烟限酒; (4) 心理平衡; (5)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主要类型 : (1)冠状动脉硬化; (2)脑动脉硬化; (3)肾动脉硬化; (4)肠系膜动脉硬化; (5)四肢动脉硬化等.,发达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6070年代呈上升趋势, 80年代以后逐渐降低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80年代起急剧升高, 90年代继续高趋,据调查,2.静脉,按管径分四级: 大静脉:管径 10毫米以上; 中静脉

4、:管径210毫米之间; 小静脉:管径 2 毫米以下; 微静脉:管径 0.5毫米以下.,结构分三层 : 内膜 , 中膜 , 外膜 .,结构特点: 静脉瓣,3.毛细血管,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管网 (管径412 微米),分三种类型: (1)连续型; (2)有孔型; (3)血窦.,毛细血管,脾血窦扫描电镜照片 x 3,000,三、微循环,(1)微动脉; (2)中间微动脉; (3)真毛细血管; (4)直捷通路; (5)动静脉吻合; (6)微静脉.,四、全身血管,1.分布,多数动静脉伴行; 伴行动静脉同名; 沿血流方向,离心变细,向心变粗;在某些部位形成血管吻合;毛细血管遍布全身;有少数浅静脉不伴行.

5、,2.浅静脉,24.静脉曲张,病因: 先天因素:静脉瓣膜闭锁不全; 职业因素;妊娠子宫压迫血液 回流障碍; 肿物压迫.,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绑扎弹力绷带, 穿弹力袜; 按摩. 2.手术治疗.,预防保健: 锻炼, 活动, 倒立, 防血栓.,腿部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膨胀外突扭曲,并引起疼痛.,3.门静脉,肝门静脉,4.两类感受器,(1)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体 , 颈动脉体; (2)压力感受器 主动脉窦 , 颈动脉窦.,高血压,成人血压标准:,1.正常血压: (小于 140 / 90 mmHg ) 2.临界高血压: (141159 / 91 94 mmHg ) 3.标准高血压: ( 160 mm

6、Hg/ 95 mmHg以上 ),高压 / 低压,理想血压( 120/80mmHg) 正常血压( 130/85mmHg) 正常高值(130 139/85 89mmHg) 1级高血压(140 159/90 99mmHg) 2级高血压(160 179/100 109mmHg) 3级高血压(180/110mmHg),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参考了 1999WHO高血压指南,过去标准,血压测定方法,患病率统计: 我国7980年 7.73%, 91年11.8%, 近年接近 欧美国家的 20%, 2002年我国各类高血压达到 1 亿人, 2006 年达到 1 .6亿人, 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者占18.8% ;

7、 全世界患者占总人数 8 18% , 自己知道的仅有 1/4 , 而采取措施的仅有 12.1% , 维持较好状态的仅有 2.8% .,高血压分类:原发性高血压 (占95%); 继发性高血压 (占5%) 继发于某些疾病.,另有调查: 城市高于农村 2.5倍; 北方高于南方; 东部高于西部;男性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高于男性; 相关因素:嗜盐,肥胖,吸烟,疾病,环境,职业,心理等.,临床表现:早期不明显,后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 失眠,乏力. 并发症主要是心脑肾的累积性损害.,治 疗:降压药物治疗(单一或联合用药), 坚持终生用药.,预防保健:(1)合理膳食; (2)适量运动; (3)戒烟限酒;

8、 (4)心理平衡; (5)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6)更年期女性注意调理; (7)确诊高血压者坚持终生用药.,五、 心脏,血液循环的动力泵, 具自动节律性搏动.,(一)心的位置形态,1/3,2/3,中线,据报道目前世界有三例心脏不跳者,而只是依靠大动脉的 自动节律性收缩及弹性泵血。,(二)心脏的构造,(三)心壁组织结构,内膜 中膜 外膜,中膜 / 心肌膜 (内纵,中环,外斜),(四)心传导系,(五)心的血管,(六)心包,26.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心病. 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合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9、).,冠心病发病在 2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 40岁以上为多,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为( 2 : 1 ), 女性绝经后增多. 进入 90年代以来在 我国冠心病发病高于 70年代 23倍.,易患因素 : (同前动脉硬化) (1)年龄 :40岁以上;(2)性别:男性高于女性,妇女绝经 后发病增高; (3)血脂异常; (4)高血压; (5)吸烟; (6)糖尿病; (7)体重肥胖者高; (8)职业; (9)饮食习惯; (10)遗传因素.,临床分型:隐匿型冠心病 ( 也称无症状型冠心病 );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肌梗塞型冠心病;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 以上各型可以合并出现,动画 动脉

10、硬化,阻塞,心肌梗塞,2011本下-11,心绞痛:因心肌发生急剧短暂缺血,缺氧,代谢产物排 出障碍,刺激神经末梢使心前区压迫性疼痛, 胸闷发紧,并可放射至左肩 臂 颈 下颌等. 一般持续几十秒至数分钟不等,而后可自行 缓解. 诱发因素: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等.,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不明显(可逆变期), 后期症状明显(不可逆期).,心肌梗塞:发病数日或数周前,有极度乏力,烦躁,胸部 不适,气急心绞痛频发,剧烈,持续时间较长, 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硝酸甘油 片无效)应急送医院.,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心肌纤维 化,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可波及其他器官功能失常.,

11、心脏猝死:心脏骤停,迅速死亡,发病前症状不明显, 年龄较轻.以冬季为好发季节.发病后及时 复苏抢救最为重要.,急救治疗:心绞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 心肌梗塞:有症状时尽快就医,硝酸甘油片无效 造影-介入-支架、球囊; 心脏猝死:立即复苏抢救,心脏复苏抢救- 胸外心脏按压,(现代复苏三大要素) (1)人工呼吸 (口对口); (2)胸外心脏按压; (3)电击除颤.,目前记录心脏停跳 46分钟,胸外持续 按压救活实例.,预防保健: (1)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肪; (2) 适量运动; (3) 戒烟限酒; (4) 心理平衡; (5)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6)40岁以

12、上者随身常备速效救心丸. 第一急救,第二自我检测; (7)更年期女性注意调理; (8)确诊者 忌迎寒风行走、骑车等, 忌情绪过于激动。 (9)遇心猝死者及时进行不间断的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27.心肌炎,是指心肌细胞和间质发生的炎症.,发病机理:认为是病毒或细菌直接侵犯、损害心肌. 另外,自身免疫也是损害心肌的主要因素.,病 因: 主要是病毒感染所致(主要病毒:柯萨奇病毒, 脊髓灰质 炎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细菌性、真菌性等. 另有药物, 中毒,放射线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心肌的反应.,临床表现:典型心肌炎病人发病前 13周,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 或胃肠道病毒感染症状和病史,有

13、发热,咽痛,咳嗽,腹泻 及全身不适等症,继而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严重者可 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快或慢),心源性休克或猝死.,治 疗: 充分休息,安静卧床,以改善心肌功能; 改善心肌药物(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Vc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感染,抗病毒药物.,预防保健: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预防病毒、细菌感染,预防感冒; 如患心肌炎,彻底治疗,防止急性转慢性(反复不愈),第二节 淋巴管系,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的关系,淋巴毛细管起于盲端, 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大, 组织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分布与毛细血管一样广泛. 淋巴管与静脉相似,但管径细,管壁薄,数量多,瓣膜更多,行程中有淋巴结介入.,28.急性淋巴管炎,由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葡萄菌经皮损侵入感染,淋巴管及 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起红线),常发生于四肢,可波及到淋巴结, 肿胀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