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地质实习报告.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5211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阳地质实习报告.(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理工大学 - 0 -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 1.1 目的任务- 1 - 1.2 时间安排与工作 - 1 - 1.3 实习区地理概况 - 3 - 1.4 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 - 4 - 1.5 前人研究概况- 4 -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 6 - 2.1 区域地层- 6 - 2.2 区域构造- 7 - 2.2.1 褶皱- 7 - 2.2.2 断层- 8 - 2.2.3 节理- 8 - 2.2.4 劈理- 9 - 2.3 区域岩浆岩- 10 - 2.4 区域 矿产.- 12 - 第三章第三章 测区地质特征测区地质特征- 14 - 3.1 地层- 1

2、4 - 3.1.1 佘田桥组(D3S).- 15 - 3.1.2 锡矿山组下段(D3X1).- 15 - 3.1.3 锡矿山组上段(D3X2).- 15 - 3.1.4 邵东组(D3SH).- 16 - 3.1.5 岩关组(C1Y).- 16 - 3.1.6 白垩系(K)- 17 - 3.1.7 第四系(Q)- 17 - 3.2 构造- 17 - 3.2.1 褶皱- 17 - 3.2.3 节理- 20 - 3.2.4 劈理- 21 - 第四章第四章 基于基于 3S3S 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填图方法.- 23 - 4.1GIS 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 23 - 4.2GPS 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

3、27 - 4.3RS 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 34 -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地质发展史 .- 39 - 5.1 沉积发展史- 39 - 5.2 构造发展史- 40 - 第六章第六章 结束语结束语.- 42 - 6.1 经历- 42 - 6.2 心得体会- 42 - 6.3 不足与建议- 43 - 6.4 结语,附图- 44 - 桂林理工大学 - 1 -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1.1 目的任务目的任务 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主要有: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主要有: (1)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地质情况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加强填图工作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 (3)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分层标志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 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1.21.2 时间安排与工作时间安排与工作 实习总时间从 7 月 14 日7 月 28 日,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数字化阶段,踏 勘阶段,填图阶段,报告阶段,日程安排见表 1。 表 1 日程安排表 日期时间工作内容 实习队全体师生实习动员会议:宣布实习计划、人员 分组、安全事项 7.2 下午 79 节 讲课: “灌阳地区地质概况”及与学生交流 7.37.13 10 天 实习准备:领取和购买实习用品,个人准备自己的私 人物品;矢量化地形图,熟悉 MapGis 软件操作,收集 与灌阳有关

5、的资料文献,写资料小结。 7.148:20 桂林灌阳 7.15 全天野外踏勘(路线:九牛河油麻石仁义桥) 7.16 全天野外踏勘(路线:仁义桥蒋家池家坝) 上午 野外踏勘(路线:都庞岭林场水电站林场北西 700 米桥头) 7.17 下午野外踏勘(路线:盘西村下车田灌江) 7.18 全天 填图区野外踏勘(路线:住地罗家坪西山坪住 地) 桂林理工大学 - 2 - 白天填图区野外踏勘(路线:住地电视塔罗家坪住地 7.19 晚上讲课 2:实测地质剖面图方法及制图 上午实测地质剖面 7.20 下午实测地质剖面数据整理 上午整理、复习踏勘资料 下午踏勘阶段内容考试(15:0017:00) 7.21 晚上实

6、测地质剖面图编制 白天实测地质剖面图编制,下午 GPS 使用方法 7.22 晚上讲课 3:地质填图的方法,并检查实测地质剖面草图 白天教师带领地质填图 7.23 晚上 讲课 4:GPS 数据下载及编辑 讲课 5:MapGis 平台 GPS 数据的融合 7.24 全天教师指导和学生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白天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7.25 晚上 讲课 6:MapGis 平台 RS 辅助填图方法 讲课 7:灌阳地区地质发展史 白天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7.26 晚上 讲课 8:综合地质图、地层柱状图的制作 讲课 9:实习报告的编写 7.27 白天野外填图复习考核和节理统计 上午考试(8:0010:30) 7.2

7、8 下午灌阳-桂林 7.2910.14 两个月单位实习、编写灌阳实习报告 其中野外填图实习工作共 14 天,分为填图区外围路线踏勘、实测地层剖面、填图 区内 GPS 定点描述、节理统计、野外能力考查等几部分。 桂林理工大学 - 3 - 1.31.3 实习区地理概况实习区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东经 1110711110,北 纬 25 282531,属广西灌阳城关管辖。县城有公路与周边各县相通,距湘桂铁路的全 州、桂林站分别为 60 和 159km。灌(阳)百(里)二级公路自北南通过灌阳,向北 经全州石塘镇在兴安百里村与 322 国道相接可达湖南;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

8、 321 国道相连可以抵达广东;有省道与湖南道县直接相通。各实习点均有乡、村公路通 行,交通比较方便 图 1。 图 1.3.1 灌阳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灌阳县像一片弯曲的桂花树叶,镶嵌在海洋山与都庞岭山脉之间。东面与湖南道 县、江永相连,其它三面与同属于桂林市辖区的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总面 积 1863 平方千米。有大小河流 47 条,主要河流为湘江西域支流灌江,全长 144.23m, 由南向北流经测区东沿。江水清澈,水流较急,部分河段可通航,有利于筑坝引水, 灌溉农田;江中河砂资源丰富。次要河流为南西-北东向的九牛河, 河水清澈见底, 水量虽然不大,但却是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之源。

9、桂林理工大学 - 4 - 由于灌江水的滋润,灌阳县建县较早。西汉文帝前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建县, 始称观音县;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改称灌阳县,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桂林 十二县之一。灌阳城人口约 2 万,以汉族为主,兼有壮、瑶,生习无殊。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但发展前景广阔。 灌阳实习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灌阳县城周边地区,区域地质踏勘路线西至九牛河油 麻石,东到都庞岭林场等地。 该地区东有中山都庞岭,南北走向,主峰韭菜岭,海拔高度 2009.3m;西有中山海 洋山,亦为南北走向,主峰宝盖山,海拔高度 1944.0m。山势层层降落,到测区构成南 北延伸的低山地地貌。区内最高山天花板,

10、海拔.米;最低灌江,海拔约 米,相对高差约米。 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年气温最 高C, 最低-,平均,年降雨量约 1552mm,多集中在 月份。粮食以水稻为主,副产小麦、红薯、萝卜。经济作物有油茶、花生、药材、松 脂,盛产枣子、雪梨、柿子、柑橘等水果,尤以蜜枣闻名。木材较丰富,以松、杉为 主。 1.41.4 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 表 2 野外完成工作表 项项 目目单单 位位数数 量量 野外工作天 15 填图面积 Km24 实测剖面条 1 观察点个 123 岩石标本块 30 化石标本块 7 节理统计条 149 1.51.5 前人研究概况

11、前人研究概况 桂林理工大学 - 5 - 灌阳地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 有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曾有许多学者和相关单位对本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 冯景兰(1929 年) 、李四光(1937 年) 、王嘉荫(1943 年)对本区进行了路线地质 调查,且有李四光著的南岭何在一书。 赵金科、张文佑(1952 年)在本区编制了 1:25 万区域地质图。 19561959 年,吴磊伯在本区进行过地质调查,并著有湖南地质构造系统一 书。 1960 年,中南大学在本区编制了 1:20 万地质图及地质报告。 1974 年,湖南区测队完成了道

12、县地质图及说明书。 1982 年,广西第一地质队完成贵东幅等五幅 1:5 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 1985 年把本区作为填图和科研基地以来, 对本区进行了 1:10000 地质填图,一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如欧阳成甫、李少游、张家 志等对本测区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 的科研成果。 桂林理工大学 - 6 -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是指在填图区所处的一个区域的总体地质概况。他主要包括区域内 的地层和构造,通过对其的了解、观察、分析得出得出区域地质的总体情况,同时得 到区域的沉积、构造发展史,为填图区内

13、的地层、构造分析做好准备。 2.12.1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 本区区域地层发育, 出露完好,分布广泛。 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 () 、奥陶系(O)、 泥盆系(D)、石炭系 (C)、白垩系(K)、 第四系(Q)。其中奥 陶系与泥盆系下泥盆统 (图 2)、白垩系与下 伏老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这也是划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三个构 造层的标志。其余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早古生代构造层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 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褶皱基底;泥盆系至下三叠统以碳酸盐 岩及碎屑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地台阶段的盖层沉积;白垩系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

14、 国达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 晚古生代构造层包括泥盆系下泥盆统(D1)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泥盆统棋 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 、上泥湓统锡 矿山组上段(D3x2) 、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 、石炭系下石炭统岩关组(C1y) 、二叠系 (P) 。属石英砂岩建造,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 其中下泥盆统为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含白云质团块泥质砂岩及花岗质碎屑岩。具冲淤构造、平行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 理、羽状层理、冲刷面及波痕。 桂林理工大学 - 7 -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部为灰绿色石英粉砂

15、岩,石英细纱岩夹豆状赤铁矿层下部为 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沙岩,具雨痕、波痕、水平层理、沙泥薄互层理及水平虫迹。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厚度约 541 米,其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化灰岩及白云岩; 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 (图 3) ,下部为深灰色细晶白 云岩夹纹层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发育方解石脉。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 邵东组、石炭系的岩关组为本次实 习填图地区的研究地层,将在测区 地层一节中详解。 中生代构造层包括侏罗系(J) 、 白垩系(K) 、第四系(Q) 、为内陆 红盆沉积。其中侏罗系厚约 120 米,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灰白色泥岩、 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 中部含可采煤层,下部为砂岩及薄 煤层;白垩系厚约 1288 米,主要 为砾岩、砂岩和砂质泥岩;在填图 以不整和的形式覆盖锡矿山组下段地层之上,仅少面积出露;第四系厚约 0-38 米,为 残积层、冲击亚粘土、粉砂、砂、砾石层。 2.22.2 区域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